第二十五章 寄慨遥深心灵共振(2 / 2)

下联“大江流日夜”集自宋郑梦协《八声甘州》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愁、不禁晚来风”,切合大观亭的具体地理环境,除了境界之阔大,更有时间之悠远。“举杯邀月”化自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号青莲居士)。“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感叹自明。

李振钧从更加阔大的空间和更加悠久的时间两个角度出发,结合眼前的月夜之境,不禁联想到能够代表唐宋文化高峰的李白和苏轼,联想到与他们二人有关的两个经典形象:“举杯邀明月”和“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并以此来代表自己心目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至高的境界。“举杯邀月更何人”,“与客泛舟无此乐”,如此深邃的历史失落感,正是年轻的李振钧对经典的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深层次思考后所产生的刻骨铭心的无穷忧思,以及对以唐宋为代表的鼎盛时期的中华文化及其社会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种旷古未见的迷茫!这是一种寒彻心肺的悲哀!这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

与陶澍、彭玉麟、邓廷桢等位高权重、见多识广者相比,李振钧自然是太嫩了点,太卑微了些,太叛逆了些。然而,世上总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康乾盛世后的经济衰颓,专制统治下的文化衰落,等级森严下的尊严丧失,让众人早已适应,早已陶醉,早已麻痹,却促成了李振钧的早熟,促成了他的抑郁,也促成了他的孤独、悲哀与迷茫!

这无关权力地位,也无关阅历学识,只关眼光与胸襟!这无关政治,也无关经济,只关文化!这甚至于无关战争,也无关和平,只关自信!

也许,这才是李振钧的这幅题联历来被视为大观亭的“压台之联”的深层原因吧!

万里初秋月,中江第一亭。

堑深规地险,祠古吊忠灵。

云共遥天碧,灯余隔岸青。

登高发长啸,疑有蛰龙听。

回到船上,汪正珠问他登上大观亭有何感想,李振钧便把那一诗一联拿出来双手递到妻子手中。汪正珠一字一句读着,沉思良久,眼泛泪花。李振钧见了不知所措,连忙走过去,接过诗笺,将妻子的头搂进怀里。良久,汪正珠才推开李振钧,抬起头深情地看着丈夫的脸,说:“要是我能够陪着你一起去就好了。我能想象出你在大观亭上仰天长啸的模样,但要是能够亲眼看见多好啊!”

李振钧见妻子这么一说,连忙安慰道:“下次不管到哪里,我一定带着你一起!”

汪正珠纠正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喜欢你青春热血、风华正茂的帅气;我喜欢你无拘无束、潇洒自如的自信。我想看看你呼唤蛰龙的气势!”

李振钧笑着说;“你在取笑我吧?”

汪正珠一脸委屈地说:“哪有啊!我是真的被你的诗和联语感动了。”

李振钧也如释重负地笑笑,说:“你说说看,你是怎么被打动的?”

汪正珠整顿衣裳起敛容,装出一副严肃认真的模样,开始点评起来:“先说你的诗,一喜一悲,一望一疑。喜的是,秋月江亭,难得胜景;悲的是,天堑如何,忠灵何在!望苍穹,望人间,蛰龙何在,知我者谁!真是‘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啊!”

李振钧默默地倒了一杯茶水,放到唇边试了试温度,然后递给妻子。汪正珠接在手中,看了看丈夫的神色,但见李振钧形容落寞。喝了一口茶水,汪正珠继续说道:“再说联语。如果我是医生,我就已经找到你的病根了。你的病不在腠理,不在肌肤,也不在脏腑,而是在心里。”说到这里,汪正珠抬头望了望丈夫,略显调皮地微笑着说:“先生身体无恙,心病而已!”

谁知汪正珠的这最后一句刚说完,李振钧的眼圈就红了。汪正珠连忙要站起身,却被丈夫按住双肩。李振钧无限深情地看着妻子,声音微带颤抖地说:“有妻如你,弥足珍贵;有知音如你,再不孤独!”说完,把汪正珠紧紧地搂进怀里。

不久后回到太湖,安顿好母亲和妻子,李振钧便匆匆赶赴京师,参加顺天府的秋试。不出所料再次落第。所幸妻子汪正珠是理解他的,也是宽容他的。她相信自己丈夫的才华,深信他会有高中的一天,总是用自己的脉脉柔情鼓励着李振钧下次再来。李振钧虽然内心十分愧疚,但是并不消沉。他发自内心感激妻子。虽然他并不热衷官场,但是,他一定要博得功名,上不负双方父母的殷切希望,下不负妻子的热切期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