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京城遇旧酬唱往来(1 / 2)

李振钧随侍父亲一路辛苦,好不容易才将漕粮运到京城,交割过后,父亲少不了要去官场上应酬一番,李振钧则自然要和胞兄李振祜、堂兄李振庸等在京亲人朋友见见面。见了面自然又少不了喝酒吟诗唱和应酬。一来李振钧年纪较小(虚岁十九,实则未满十八周岁),二来李振钧虽然参加过一次乡试,但成绩不佳,尚未及第入仕,三来李振钧的性格较为抑郁,因此他们的交往并不十分融洽。特别是胞兄李振祜年长李振钧十七岁,学识、经历、性格等方面差异较大。李振钧经常在诗歌中提到“胞兄锡民”(锡民为李振祜的字),但李振祜提到李振钧的时候却很少。

旅居京师的日子,兄弟们自然要邀集太湖在京的人士一起喝酒叙旧。当时太湖在京做官的人很少,乾隆年间仅有两人考取进士。一是乾隆四十四年与李长森同时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并于第二年考取进士的余德洋,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授户部主事。另外一人就是乾隆四十九年考取进士的李长森。但李长森多在外任职,居住京城的时间并不多。嘉庆年间,太湖考中进士的有八人。嘉庆元年丙辰恩科状元赵文楷此时已经去世两三年了。然后就是嘉庆六年考取进士的李振钧胞兄李振祜。嘉庆七年壬戌科太湖“一榜三进士”,他们是李振钧的堂叔父李长蓁(39岁)、堂兄李振翥(26岁)和曾任山东唐邑县知县的王廷元。李长蓁考中进士后直接授职常州府教授,任职在外。李振翥考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授编修,嘉庆十三年任浙江乡试副考官,京察一等,出任陈州知府。嘉庆十四年考中进士的李振庸,改庶吉士,授编修。另有嘉庆十六年进士仇琨。在这些人中,李振钧年龄最小,虽然只经历了一次乡试未中,但对科举并不十分热心,实在令人意外。

这段时间里,京城各部任职的兄弟朋友们见面,谈论最多的不过是一些官场小道消息和花边新闻。大家身在官场,难免染上一些官场积习,说话时而神神秘秘,时而高谈阔论,自然也不太在乎尚未成年的李振钧在场。酒酣耳热之后,,便由其中一人出题,大家各自写诗互娱。

李振钧也被邀请去参加过一两次这样的聚会,写过三首诗。第一首题为《渔蓑用元人韵同都下诸子作》:

老向烟波放小舟,敝蓑憔悴不知愁。

寒江钓雪鸣榔去,夜月叉鱼和网收。

倦倚蓬窗閒拥背,更须蓑笠稳遮头。

晴时好晒台矶上,卧看芦花水国秋。

这首诗咏的是渔蓑,诗人却幻想着归隐烟波江上的生活情景。前四句用“烟波”、“寒江”、“夜月”等传统意象勾勒出“渔”的环境,又以“钓”、“叉”、“网”三个动词点名“渔”的方式,显示出隐者“渔”活动的丰富与艰辛。后四句以“拥”、“遮”、“晒”、“卧看”四个动词点出“蓑”的用途和与隐者的密切关系,表现了隐者闲适和“不知愁”的情趣。诗人幻想和热爱渔人的生活,隐隐流露出对京城喧嚣生活的厌倦。

第二首题为《新篁用元人韵》:

年年林下茁初篁,又见檀栾拂短墙。

渭水新涵波影活,湘妃旧渍泪痕香。

孙枝雨洗梢犹重,子夜风来径已凉。

何事老饕痴咒笋,不教万个引霄长。

这首诗先描述竹笋长大成竹的过程,展现“新篁”的丰姿与风韵,最后发问:为什么那些‘老饕’们为了满足自己对竹笋美味的贪婪,而冥顽不灵地用咒语来阻止竹笋长大成竹,不让所有的竹笋都长成直冲云霄的新竹呢?诗人反用古人“一心咒笋莫成竹”的典故,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