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随侍常熟诗叹韩信(1 / 2)

李长森宦迹不定,因为随侍父亲,李振钧与汪正珠婚后也过着居无定处的日子。他们结婚不久,李长森任常熟转运使,李振钧带着汪正珠随侍常熟转运署。常熟,简称虞,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常熟地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

刚到常熟,李振钧度过了一段悠闲的读书时光,汪正珠的身体也渐渐好了许多。李振钧偶尔还陪着妻子一起外出游玩,写诗。当然,汪正珠更多的时间还是陪着婆婆顾氏,做做女红,帮忙操持家务。不过,李振钧和汪正珠小两口日渐亲密,李长森和顾氏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只盼着他们早日生下一男半女,共享天伦之乐。

李振钧苦读之余,总要出去散散步,有时独自一人,有时也带上汪正珠,就像李贺那样,寻找灵感,寻找佳词妙句。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发现诗意。“落叶与飞云,诗意参其间”,“冲寒驴背冷,诗思约谁寻”?“未能谙世味,只可沁吟肠”。父亲因贵州布政使任上被降职,心情难免抑郁。李振钧在《小步》一诗中曾经感叹道:“穷阨易降辱,显达忘辛艰。”

转运署官衙西边一角有一间房子,李长森命人把房子修缮了一下。因周围绿树成荫,便命名为“来青之室”,作为公务之余的休憩之地,寓有半官半隐之意。遂命李振钧赋诗一首以记之。李振钧在《家大人命赋来青之室谨成长歌》一诗先写修缮“来青之室”的目的:“青峰迤逦薜萝墙,朱栏屈曲芙蓉幕。大人公余偶小憩,惜此分阴感萧索。闲情湿雪赋梅花,佳兆春风簪芍药。不有名区寄旷怀,何因雅集传官阁。”接着写修缮后的环境,想象其中生活的情景:“殷勤拂拭旧窗纱,额曰‘来青’破寂寞。三径移栽即墨松,半间留饲成都鹤。秋枰著子石生苔,竹馆鸣弦风卷箨。葡萄旧酿酒樽开,旗枪新试茶铛灼。斗室能藏大块春,升堂但见诸天廓。”父亲的宦海浮沉,今日的寂寞冷落,让李振钧思绪万千。

诗中还写道:“髫龄随侍古齐州,数椽书舍尤开拓”,回忆父亲任山东莱州按察使时,专门修建“一篑山房”作为李振钧读书的地方,恩师刘香芸不仅日日相伴读书,而且常常与李长森一起谈古论今,不亦乐乎。那时的父亲进入仕途不久,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不过十年时间,恍如隔世。“回首当年倦倚栏,惆怅东风事如昨。”年过半百的李长森似乎已经厌倦了官场的险恶,所以营建“来青之室”作为自己偶然小憩之所。而对于年方十八岁的李振钧来说,却颇有些人在曹营心在汉。“更忆京华青琐客,玉堂粉署扃金钥。月明铁马响叮咚,梦入江南涉林薄。”随侍父亲于京城的短短两年,李振钧与时任宗人府主事的胞兄李振祜和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的堂兄弟李振庸多有接触。此时想起远在京城的哥哥们,他们也许会牵挂着我们吧?最后以“三载报政逝将去,四时读书聊可乐”借夸赞父亲崇尚读书来安慰父亲,也聊以自慰。

李振钧一有新诗,自然会第一时间给汪正珠看,汪正珠也经常谈些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还会因为看法不一而争论起来。争论的结果,往往是汪正珠占了上风,李振钧尽管不认输,但又不得不打从内心里佩服。

就是在这个时候,李振钧开始攻读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当他读到卷九十二之《淮阴侯列传》时,一代名将韩信的经历让他的心情起伏难平,就挥笔写下《书淮阴列侯传后》(四首):

其一

登坛一对信奇才,钟室呼天剧可哀。

爱好又将人断送,悔教丞相夜追回。

其二

少年犹拜楚中尉,雍齿封侯意岂同。

若使真王成帝业,功臣断不叹藏弓。

其三

腐史微词托渺冥,冤含碧血化燐青。

当时太息庭中语,曾有何人侧耳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