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鱼炮分粮311(1 / 2)

林夕好不容易把小丫头糊弄走。

他这次被从山里面叫出来是因为他设计的两艘船已经试航完毕过两天就要出海去试试试真实的效果。

由于林夕提出的用捕鲸船训练水师的办法得到了老宅的首肯。

但是捕鲸船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以前疍家人捕杀的都是小型鲸鱼可以用绞盘吊到船上进行处理。

但是由于林夕发明的用火炮捕鱼的办法,猎杀的鲸鱼开始变大没有办法吊到船上。

只能拖到附近的海岛上进行处理,但是拖往海岛的途中经常被海中的大鱼进行攻击,到了海岛之后,鲸鱼都被咬的七零八落。

很多鲸鱼的脂肪都被海中的食肉海兽和大鱼啃食了。

林夕便提出了在船上装一个倾斜的角度的夹板,可以把这些鲸鱼拉上来。

林夕便设计了两种这样的捕鲸船,一种是在奶牛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

就是加长了一部分船身,在船身后面加一个倾斜大概30度角左右的深入海中的甲板,这样就可以利用绞盘将那些大鲸鱼拽上来,然后在船上分解。

另外一个则是基于福船进行同样的改进。林夕想看看这两种船哪种船适合这样的改进?

船厂中这两种船的图纸都在,而且由于老宅的同意建造船只的龙骨也不缺了。

只不过没有那么长的大木头像这种船基本都是由三根或者四根木头拼成的龙骨。

不如用整根木头建的龙骨海船坚固,不过它们不是战舰也可以接受。

这种船与传统的福船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具有单折角型船体、船首尖、船尾向上折起的特点。

林夕设计的这种捕鲸船却保留了福船的真正的特点。而真正让福船航行天下的,当属“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术多由造船师傅凭借自身经验及代代口耳相传的营造法式现场放样,而非根据精确的数据与图纸。

相较于被称为“结构法”的船舶建造工艺,传统的建造工艺称为“船壳法”。

“船壳法”首先是安龙骨、钉龙骨翼板,而后钉部分水底板、安装隔舱板、钉舭板、上舟楫、安装梁拱,最后在隔舱板与船壳板相连接处铺设肋骨,将其他水底板钉完。

这种建造方法就是能够提供较大较多的浮力,而且就是几个船舱漏水,将船舱一封仍然可以保证船只不沉。

而且林夕这次回来也参观了一下铁作的。如今铸炮和制作镜子的作坊已经单独分开了,把铁作和木作赶出了两座军堡和船场待到一起去了。

这两个作坊地方戒备森严。如果没有林海平或者林王氏的手令任何人都是进不去的。

也就是林夕沾着这两种方法都是他“发明”的才能够在得到林王氏的允许之后,来到铁作中巡视一圈。

现在的炮作按自用和售卖分成四种制造方法,第一种就是像箍木桶一样,箍出的铁炮。这种炮只卖给商船,作为商船上的防护火力。

这种炮被商人买去,大部分是作为铁料出售了,当做武器使用的真不多。林家也知道这种情况但是林家总不能卖铁料,所以只能把这种炮的价格抬的高一点。

第二种火炮则是林夕“发明”铁芯铜体复合炮但是这种铁炮中间的铁芯儿也用铜水重新溜过,所以这种泡是当做铜炮向外售卖。但是这种火炮在林家是采用铁芯儿和铁膜灌注铜水的方法铸造的。

所以这种铜炮的制造成本要比用至于失蜡法和泥范法成本要低的很多。

因为就是用蜡胎来取代第一步的木胎,在烘干泥范的时候蜡就能自然融化,不用像木模或真炮那样从泥范法敲出来。

相对泥模法的好处也是很明显的,首先为了敲出木模或真炮,泥模只能分段或分为两半,这就有范缝了,会对火炮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泥范铸造法要低的很多,所以这种铜泡售价比照你犯法铸造出来的铜炮不但速度快,而且几乎没有次品,但是自用和对外出售的两种炮却是截然不同的,对外出泡对外售的铜套用的是青铜,而自家用的铜炮使用的却是黄铜。

黄铜在大明这个时代被称为假金,虽然有但一般都是天然的,而人工配置出来的黄铜还没有发明。

这对于林夕这个学炼钢的技校生却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这种简单的合金配比在他所学习的课本中是当做示范来讲解的。

可是在课本中一只占两页的这种黄铜配比。却是后世带英帝国之所以驰骋七海的坚船利炮中的火炮。

就是从使用黄铜开始英吉利亚人的火炮要比其他西夷人的火炮威力大的原因。

林夕虽然理论非常丰富,但是毕竟他一进场之后便进了厂食堂当了一名大厨。他的实操技艺因为在技校时学过还会一些,但毕竟不可能是顶尖水平,否则也就不需要给铁作工匠传授铸铁炮技术了。

但要说到能把理论技术和实际使用的技术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创新,那怕是就没有几个人能比得过林夕了。

毕竟炮作中的这种所有的技术都是林夕参考了他所学的技校的书籍记录和铁作的工匠共同复制出来的。

就比如林夕开始在铁膜铸造法使用的翻砂法。就是用砂模来取代泥模,在泥中混入沙子,就是鸦片战争前英格利亚人使用的砂型铸炮法。

这些方法说着比较简单,但是如果没有林夕的指导的话,其实就光是选砂这一步可能就要摸索很久。

如何选择合适的砂子,泥砂比例,以及煤灰、木屑等其他组分的比例也需要摸索,此外就是含水率控制的问题,对于砂型铸造来说也是尤为关键的。

现在在操作中使用型砂铸造的一般都是需要的比较少的异形零件,或者说客户提出来一些额外要求的不在制式中的火炮。

比如西贡就要求操作给他们铸造了八门24斤的岸防炮,一门炮重达4500斤就是用型砂法使用黄铜铸造的。

铁模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一旦能用于铸造火炮,将能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铁模铸炮技术存在重大缺陷。

那就是铁模散热太快,使得生铁水冷凝过快,渗碳体主要以碳化铁的形式存在,也就是最终得到的是白口铁。

相对于泥范法得到的灰口铁而言,白口铁既硬且脆,难以进一步打磨。所以严重影响火炮性能而且白口铁比灰口铁容易脆裂,火炮炸膛的风险很高。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只要减缓铁模散热的过程就行。

用泥巴裹上铁模慢慢退火是一种办法,或者对铁膜进行加热使浇筑的火炮退温变慢,如放在生有炭火的房子里也行。

这个问题林夕在第一次铸造的时候是把铁膜放到了由稻草压实的草堆里解决的。

但是现在铁座里却不是使用灵犀的方法,而是把铁膜放到一个用砖砌起的炉膛里。然后在炉膛里燃烧,燃烧煤球。用烟道把热把燃烧后的热风通到那个灶堂里对铁膜进行加热。这个方法是林家的一个会烧瓷的工匠解决的。

毕竟此时大明的瓷器经常是几万件瓷器一齐退火,有这方面技术的大匠很快就能找到问题所在。

至于林家自用的火炮一般都是用铁模芯冷的水冷的制炮技术。

而外销的火炮都是直接用铁模泥芯法铸造出来的。

两种方法铸造出来的火炮从外观看一模一样。

但是如果用铁芯水冷法制造出来的火炮使用的满装药,用铁模泥芯法制造出来的火炮去使用,那是百分之百会炸膛的。

因为水冷铁芯制造法铸造出来的火炮是炮心内部先冷却,然后再一层一层的向外冷却,所以有一种身管自紧的效果。这种火炮的耐压要比直接铸造出来的泥芯火炮要强很多。

最后一种的火炮铸造方法。其实就是铁膜水冷柱泡法,但它使用的材料是钢而不是铸铁。林长剑在大圆刀使用的三金炮的炮体就是用钢铸造的。也和林夕这次来到铁作有关,铁林夕这次要用这种方法铸造鱼泡,其实林夕铸造的这种鱼泡在后世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做迫击炮。

由于林夕制造的转炉太小,而铸炮要采用整体铸造,所以就决定用这种转炉制钢来直接铸造的炮体就不会太大。

所以林夕才会铸造三斤炮。别的炮不是制造不了,而是太麻烦,而且也没有那个必要。

因为三斤炮是用于步兵对抗骑兵的轻型火炮。

步兵对付骑兵的方法,由于国人数千年来的使用其实主要分三种。

第一种就是修在修筑城墙或者屯堡用兵力用密集的兵力抗击骑兵,这方面显著的东西便是长城,从秦朝开始修,一直修到了当下。

根据据点的重要性和防御难度,增减屯兵,弱化次要据点小寨的作用。

遇有战事,并力保大寨,若战略防御的宗旨不变,这确实强化防御力度的良法,而且可以依靠这些据点派出少量的骑兵骚扰其后路,甚至可以到草原上去预先进行防御。

但这种方法仍然是仍不变其被动的局面,涉及战斗部队在机动性方面的天然缺陷。

往往会造成兵力屯住在屯堡当中坐视外面的敌人屠杀百姓,所以这等方法不是林夕想要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就是由如宋军一样构成是骑兵占少数的混合部队,其作战的主力也非少数骑兵,而是以弓手、弩手为主的步兵。

面对骑兵时,让少量的骑兵互助两翼,前排是长枪大论。然后依靠弓弩手射杀敌人的骑兵。

但是这种军队面对敌人时必须列成军镇依照短板原理,其机动性取决于行动速度较慢的部分。

但更明显的短板就是部队的行动速度和后勤辎重。这样的军队作战是个系统性的工程。

军队不惯于资粮于敌等就地补给的行为,向来需要复杂的补给体系。

若进行突袭,战士携带十日粮似是极限。通常的行军作战则专有辎重队以免冰释自负粮秣,影响战斗力。

而辎重部队的保护与跟进,一直是作战过程中的难题。

例如庆历元年,以步兵混合部队追击西夏军的骑兵疲于奔命。

辎重部队更是被远远的抛在后面,至其中伏之时,士卒已三日不食,此战大可见混合部队对机动性的制约。

宋军单兵的作战能力绝不下于任何敌军。从宋夏战争各场战役来看。宋军每战皆依靠坚阵有一段不落下风的激战,给敌方以大量杀伤。

但缺乏机动性的部队要大量集结,与西夏的游牧骑兵部队比运动速度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故每战皆以少积多,往往是以一敌十,战斗力再强。宋军和游牧军队战斗的时候,也难以避免一旦列成军阵游牧骑兵便远遁,一旦不成军阵便会遭到游牧骑兵的突袭。

步兵若遇骑兵野战,尤其如此。由兵种和作战方式所造成的不利,是否有办法彻底改变呢?其实后世也已经给出了方法,那就用密集的火力对付骑兵。后世马克沁机枪一出现,骑兵便立刻退出了战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