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鱼炮分粮311(2 / 2)

林夕开始也想制作出机枪,但是林夕发现此时的火药太贵了,如果制造出机枪那种大杀器,一般军队也是用不起的。现在的硝石完全是天然的,根本没有人制氨的方法,所以火药是相当昂贵的。

最后林夕就想出了三斤速射炮的方法。虽然雷汞等发火药也昂贵,那索性就不要了,直接用点火的方式。

所以就出了林夕就把后世的一体炮弹给退化了,就成了铜桶装黑火药,用楔型炮栓直接点火的方式,就出现了这种三斤炮。

林夕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制作出了速射火炮。虽然射速比不上后世的机关炮,但是对付此时的骑兵也足够了。

林夕的想法是每一个炮队有24门火炮,以八门为一组,实行三段式射击,这样就会形成连绵不断的弹雨。

能通过这些弹雨的骑兵恐怕也没有多少。别忘了那句话是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战马那么大的体积,尤其是火炮形成交叉火力,等于是侧方向射向战马,基本上没有几匹战马能躲得过去的。

其实对付骑兵最好的办法就是骑兵。但是此时大明由于马匹之不易获得,兵种无法调整,想获得大规模的骑兵至少在南方是不可能的。

虽然林家也有一个200多人的马队,但那个东西只能是一种仪仗性质的。真的指望它作战,那是那马队的数量至少得翻到十倍以上才有可能。

林夕这次到这里来制造鱼炮,其实就是和三斤炮用同样口径的炮管的一门前装迫击炮。

其实这种迫击炮在明朝时就有,它就是一种小型的前装火炮,虎蹲炮其实就是一种迫击炮。

直到后世除了材质有些变化,从炮弹的形状到炮管儿的结构几乎没有多大变化。

迫击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的火炮,其弹道弧线高,通常以座钣承受后坐力。

迫击炮是倭俄战争期间发明了这种武器,当时沙俄与倭国为争夺我国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

迫击炮的特点包括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及初速较低和射程较近,这使得它能够在战场上有效地射击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迫击炮这种武器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臼炮。其实这种火炮在古代和现代中的设计原理都不乏应用。古代的人使用臼炮用较大的炮弹砸向敌人的堡垒。

而现代战争中,即使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的军队使用汽油桶制作的那种没良心炮,实际上也是一种简易的大口径迫击炮。

迫击炮是一种既轻便又有效的曲射火炮。但是林夕就是利用这种小型火炮在前装时既可直射又可以曲射的方式。

直射时这种小火炮的威力并不大。所以他就用这种小火炮当做鱼泡使用,射击出夹在木托当中的鱼叉。

这种方法很像后世坦克使用的那种钨心穿甲弹,不过它射出的是鱼叉,用来捕猎鲸鱼。

但是此时的大海上可不像后世那么平静,凡是在海上航行的海商,可以说海商和海盗只有一线之隔。

所以这些捕鲸船必须有自卫的火力。捕鲸船的自卫的火力就是用曲射的方式射击迫击炮弹。

林夕制造的迫击炮弹也没有后世那么复杂,说白了就是一种用铁质外皮制作的带有尾翼的二踢脚。

发射药和起爆药中间用木塞和导火索隔离。后面火药包装填,然后装填进迫击炮弹,经过瞄准便可以射击。

这种炮弹不怕水,即使落到海中也会爆炸,因为导火索中有硝石在水中也不会熄灭,而且这种炮弹也满足了捕鲸船自卫的要求。

而且这种火炮也只有那些经过严格训练的孩儿兵和短训班的军官们才能熟练的掌握。

即使遗失到别人的手里是不可能打的准的,可以说自带应用难度。

因为这种迫击炮,林夕在和三斤炮,同时制作出来已经在孩儿兵和军官训练班中进行了训练。

但是捕鲸船上却没有这种炮,这种迫击炮林夕原来是作为步兵的伴随火力研制出来的。

但如今林夕可以发现这种迫击炮可以作为鱼炮使用在捕鲸船上。

这些捕鲸的舰队其实就是林家的水师的后备。林长建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一支2000来人的陆师,是因为疍家人不断加入粮城这个集体有关。

林王氏作为粮城这块领地的母老虎,经常巡视自己的领地。

这些疍民也是属于她的属民,他也经常带着。丫鬟和大小姚氏来看望这些这些老百姓。

但是疍民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国人的语言千差万别,所以秦始皇统一文字就显得相当重要。

福建那边甚至隔一座山都听不懂对方讲什么,但是他身边跟着大小姚氏却能够听懂和说出来。

虽然不十分标准,但还是能够交流的。

时间长了这些蛋民就知道大小姚氏原本就是蛋民,而且他们生下来的儿子身上也有疍民的血统。

尤其是管理他们的林夕就是小姚氏的儿子。这下这些衣服在林家的蛋民就彻底放下心来了,因为林夕给他们的条件太好了,不但免费教他们的孩子读书。而且还每个月都给他们当中的那种家中没有壮劳力的人家三斗大米。

如今知道了林夕身上有疍家人的血脉变,自然而然的认为他是对同族的一种照顾,也是一种怜悯心。

所以疍家人便心安理得的接下来。因为这种无缘无故给好处反而会让这些蛋民提心吊胆,如今知道了原因,反而到安下心来了。

不过这样只是让疍家向林家归心,却没有表达的方式只不过是加入祖神道而已,想让疍家人当兵那是非常困难的。

接下来便是林夕跟着林长建出海,偶遇疍家人的捕鲸船队。

疍家人知道自己的秘密泄露,便把便和林家的孩儿兵的训练舰队编在一起,出海捕鲸。

但是他们在协作的时候发现孩儿兵中有很多的疍家人甚至疍家头人的孩子。这样大家人便有一部分人加入了捕鲸舰队。

真正让事情获得改变的是林夕进入大山中,在那些军屯所在的村庄中组织那些军户进行耕种的事的时候。

因为大明的军团本身就有一像十分完整的管理手管理程序,林夕对这些程序没有做过多的改变。他改变的只有一种,那就是这些军屯的分配方式。

民以食为天,这些军团产生的东西最主要的就是粮食,而军屯所控制的地方种植的粮食一般多为水稻。只是在凉城这个地方能种植水稻的土地不是广泛分布的,只在少数几个地方形成能够生产粮食水田。

林夕来到山村,他所干的事情,基本上就是以村为单位的这个山头所形成的山系和水系做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

这个村周围的山区范围内去考察它的那个水的流向。

合理的安排在这个截面上形成什么样的坑塘护坝。修成一个渠系,干枝斗毛覆盖多少多少亩的这样的水系。

坑塘护坝是截流天然来水的,利用地表径流能够保证天然来水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得到有效的保存和使用。

大明农业是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抗灾性十分差,林夕针对这个弱点,采用了后市的生产队的分配制度。

生产队生产制度其实和大明此时实行的军屯制度差别不大。

但他和军屯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分配当时进行生产队时流行一句话。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就是生产队的分配方式。

这就是后置生产对制度的核心也是我们对抗大饥荒的制胜法宝。

就是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群众发动起来以后,推动他们自主的创业创新能力。

这套分配制度其实彻底的解决了第一个难题,就是贫困家庭无力承担生育成本。

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家庭无法承担生育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

这导致一些家庭选择减少生育数量,甚至选择你逼女婴,所以越往南那些富裕的地区,溺婴的情况越就越来就越严重。

而生产队这种方法是按人头分配的,不管男女,有一个人就有一份口粮,所以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减少溺婴的情况的发生。

而且这种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可以使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林夕在组织村里的情况,便带过去一名林家的管事,然后一名祖神道的医生,还有一名林家退役的家丁。

这三个人分别负责村庄的管理,林夕特意挑选那些可以已经出师的。女性的医生,这样不但可以为那些村里的老百姓仅提供医疗服务,而且通过她女性的身份可以为那些育龄妇女普及生育知识。而且他还兼职老师为孩子被村子里的孩子们提供知识教育。

在汉人传统观念多子多福是汉人的传统,所以一旦有丰富的食物,那没人会溺杀女婴。

而且林夕采用的类似于后世生产队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实行的是人四劳六的方式。

后世的生产队采大部分采用的是人六,人七,劳三或者劳四的方式。

那是因为当时生产队的大部分地区是处于北方,分配一次粮食要吃一年的。

而雷州这个地方是处于广西地区,一年四季常青,而且可以生产两茬粮食。

这样既平衡了劳力多的人家能够获得的收入,而不会与原来产生太大的差别。而劳力较少的人家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教学和得以生存的口粮,也比以前单人独户的劳作要轻松的很多。

而且林夕还带来了蚯蚓养鸡技术,玉米,红薯和土豆这几样不和水稻争田的高产作物。

因为林夕在山区推广这些分配方式感觉到行之有效。于是把这种分配方式也带到了疍家的捕鲸船队中,替代了那种入股分红的分配方式。

这样是疍家的那种老弱妇孺也得到了一份得以活命的粮食。

这种分配方式在林夕看来没有什么,但是在疍家人看来和此时大明的百姓看来却是不得了的事情。

因为这种分配方式一般都在同族有血缘关系的族人当中进行的。林夕采用的这种分配方式等于变相的承认这些疍家人是林夕的族人。

是为知己者死一直是国人的一种信念,林夕的这种分配方式直接感动了这些疍家人。所以疍家人踊跃的加入了捕鲸团队,成为了林家首饰水师的后备兵员。

所以林长建才能够挑出精锐人员,组织一支陆师。

而疍家人作为水手来说几乎是不用怎么培养的,因为他们一出生就生活在大海之上,只要能够遵守纪律,那便是优秀的水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