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古怪家规245(1 / 2)

眼看着天气渐渐温暖,到了这阳春三月,天气逐渐热起来的时候,新码头已经开张了快半年了。

如今新码头的商人逐渐适应了码头的各项规定,日益繁荣起来。

因为这个码头有广州的投资在内,还有广州驻地的卫所这层关系。现在广东府的这群卫所官兵和广州府的文官都紧紧的依靠着到码头来增加收入。

由于双方对码头控制权的争夺,反而意外的是作为外来人的邻家暂时控制了码头的管理。

广州卫所现在是巡海营坚定不移的盟友。商业上的相互合作也使得广州那些卫所的余丁和家眷纷纷靠这座新码头来讨生活。几乎是对林家的管理言听计从。

林家现在手里的南阳商会也把合作的商人都把仓库建到这片新码头的区域。

马尼拉的生意做开了之后,几乎可以用日进斗金来形容。

天气转暖之后运河一开河,新码头那边也是运转良好。那个码头因为规划的十分到位周围的环境和盗墓设计的十分合理。就是场地的卫生也有专人打扫,这些都是卫所的家眷和卫所的老人在干。

泊位和仓库宽敞开阔,由林夕根据后市的仓储规定编撰的。条例规定的相当清楚,只要照着干就可以了,而且所有的搬运人员全部来自卫所的余丁。

本来这些余丁本来就是卫所的子弟,他们原来都是在军纪的管理之下。执行性相当好,站岗执勤,使得码头上的运转一开始就极为有序高效。

和其它码头上污水横流、到处飘着烂菜叶子,小偷和拐子横行,骗子和流氓四处寻找目标下手的情形相比。直接被林家管理,使用的都是卫所官兵的港口,显得井然有序。

而且由于这些一定的背后站着就是大明的武将和军队,所以这里的秩序也是相当好。

从官面上而言,有广州府的衙役护着,谁也不敢到这里去讹诈钱财。

从江湖道上而言,就广州卫身后上万户人家和那巡海营三千彪悍的兄弟,哪个流氓地痞、骗子无赖敢到这里来抓钱?

所以商人们带着商船在此停泊的时候,所有泊位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商人们上货下货之际,有卫所余丁组成的专门的装卸搬运队伍负责。

搬运队伍老老实实地排队上前等着接活儿,具体管理的都是卫所中德高望重的老人。

商人们既不用害怕被讹诈,又不用担心丢失货物。由于缺少了人扒了一层皮,这些卫所丁余搬运同样的货物收入却翻了倍。

等商人货物上了码头,移到仓库里。那库房也是宽敞明亮。既不用担心鼠害水淹,有披甲的官兵看守又是极其严密,使得货物万无一失。

货主只要把货物往仓库里一存,拿着货单便可以到广州府招揽生意去了。他们只需要支付少量的寄存费用,就可以后顾无忧。

除此之外,码头上饭馆儿酒店鳞次栉比,在码头的统一管理下都是极为干净。商业区商铺的价格也公道,长街两侧商铺林立,却是绝不敢有丝毫欺压宰客的行为。

因为有大笔的资金作为后盾,这条长达三里宽五里、临街修建的商业区上,只有这一片的房子大部分都是往外出租的。

这些出租的商铺和仓库只要受到顾客多次投诉,或者是检查的时候不合格,都会被立刻踢出码头商业区。

话说这可是个日进斗金的所在,每天人流不断,客似云来,谁来了还愿意走?

所以现在这个码头,俨然已经成了炙手可热的商业区之一,而它每天带给官府和业主的利润,也是极其惊人!

别的不说,就凭仓库仓储的收入和那条商业街上的房租费用,让他们这些卫所的军官眉开眼笑,而他们手下的那些卫所官兵也因为这个码头有了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阳春三月,大家换下了冬衣,换上了轻盈的薄衣裳,心情自然是一振。

所谓“江湖少年春衫薄,”这样的气候最是让人心情振奋,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转变。

但是在这一片平和之下也有冲突,就是旧码头那边的江湖势力和力工们曾经试探着向这边来接活,但都被卫所的余丁们打了回去。

双方的关系剑拔弩张,但是谁都不敢抢先动手。

如今广州港口的商船逐渐增多,两方都有生意,虽然偶有冲突,但暂时还能相安无事。

平安涌柳烟如雾,春花如海,所有的花草都透着新鲜稚嫩的朝气,和风畅爽,扑面而来。

在平安涌的石家的屋子前面的广场上摆着近百的桌子,人们正在忙碌着,准备中午进行的回门宴。

平安涌的疍家居民们都在给自己的族长回门宴帮忙,当然他们也是被邀请的客人之一。

此次石家摆出了宴席宴请全村的父老乡亲,还有回门的姑爷,甚至还请了一些别的客人。

石家现在发达了,所以这些办酒席的银子也是不在乎,所以酒席非常丰盛,光肉菜就有八个还有六个素菜。

此时在在准备酒席的十家老宅内,石徐氏的心里也不怎么痛快。

一大早,她妹妹徐燕就来到了家里,在石徐氏面前东拉西扯地一直聊到现在。

现在徐燕倒是不去显摆他们家的显赫了,因为石夫人的夫君石松亭,可以说现在是广州巨富之一。短短的时间之内居然成了广州府有名的大商人。

而且她现在才知道自己姐姐的两个大姑姐居然是指挥使公子的小妾。石家的发达就是借了他姐姐夫婿的光。

在财富上头既然没有什么可显摆的,徐燕的话题就集中在那两个已经嫁出去的女儿的身上。

说实话这位石徐氏的妹妹徐燕虽然爱显摆,但是其人本身的心肠并不坏。所以这也是石松亭这些年来一直忍让她的原因。

别的不说,真实徐氏的妹妹徐燕嫁在了本族当中,所以过的日子相当滋润。而且他的夫婿有经商头脑,跟着族人走海,所以家中相当富裕。

而且他认为自己的两个外甥女儿不应该嫁入疍家。如果在广州城找一户富商或者权贵子弟哪怕为妾,也比给疍家的头人的子弟当正妻也要好。

而且自己的小外甥也不知道中了什么邪。他所住的那个院子整天不是兵刃敲击就是棍风呼啸,要说是镖局还有人信,哪里还像个巨商之家。

所以徐燕夺心里笃定,这次婚事姐姐一定也是不乐意的,所以说起话来自然也是毫无顾忌。

话语中不有对姐夫的鄙视,也有对两个侄女的惋惜。眼看着她都说了半天了,她姐姐也没露出恼怒的表情,她心里反而暗自生起气来,口中说出的话也越发尖酸刻薄。

“不是我说你姐姐,你这儿子你得好好管管了,如今你们家也算是有钱人家了,还不找个先生。让玉儿好好读读书,然后借助他姑姑的势力考个秀才也好出人头地。”

就见徐燕阴阳怪气地说道:“你看现在他这副不上进的样子,整天舞刀弄剑的,平时院子里跟个铁匠铺似的,叮叮当当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哪有个上进的样子。如果不能管住他,以后你这个儿子是没办法治了,指望了家中有钱也不知道好好读个书。”

眼看着徐燕说得正痛快,突然那个端茶过来的小丫鬟手一抖,茶盏里滚烫的热茶倾出来,正好把伸手接茶盏的燕夺给烫了一下!

“你怎么搞的?”徐燕手被烫得一疼,气恼之下一巴掌,便向着这小丫头的脸扇了过去!

结果这小姑娘惊慌之下,向后退了一步,但极其凑巧地把这一巴掌让过去。

这时石徐氏拦住了他的妹妹,对上来的对倒端茶的小丫鬟说道:“毛手毛脚的,要不是看在你是我夫君堂妹的份上,早就把你轰出去了。你出去吧!”

石夫人笑着把小姑娘打发了出去。“哼,连你这个当家主母都做不了主。就这小丫头要是我早把他发卖出去!”

“老夫人说只要她活着一日,就不允许找下人。这些都是施石家的亲族在我这里学个规矩,挣点儿体己银子。”

“你说你!连个丫鬟你都管不好!”徐燕连忙把烫着的那只手放到了水盆当中。她一边用手在水盆中划水,一边数落着自己的姐姐。

正在石徐氏笑着安慰她妹妹之际,突然听到大门外,有人高声叫门。

小姑娘出去开门,门外的人一说话,便把屋里的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院外来的是林长波和林玉恒两人,他们带着几名亲随挑着礼物,来给石家的表妹战腰提气。

林长波现在可是参将朝廷的三品大员。林宇恒虽然现在只是一个六品的武将。但那在遍地平民的大家中也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了。

而且这两个人身为石松亭的晚辈,虽然穿着官服,却是以晚辈之拜见了石徐氏。

世界叔侄带着礼物来到了宴会,他们到来的时间是卡着点儿的。

又过了一刻钟左右,宴会便开始,当然主客是两个女婿,石松婷带着林家叔侄作陪。

两位女儿回到那屋内,和母亲叙说离别之情。

庭院里满满当当地摆着二十几桌宴席,桌上摆着灯笼和酒菜是一副极其热闹的情景。

在场的两百余名宾客,在等石松亭治完此后便开始推杯换盏。坐在那里吃酒谈笑,桌上的菜肴十分丰盛。

喜宴上气氛欢腾的桌上的菜肴也十分丰富,尤其是大块的肥肉片子都是用盆端上来的,主打的就是一个实惠,要是十家没有养猪场,这份宴席他也置办不出来。

正房大厅,这里面同样摆着四桌酒席。在这些酒席上做的都是有头脸的人物。尤其看到施加数字后,这些人纷纷向上前敬酒,反而把主客的两位姑爷放到了一旁。

和里面的情况相似,在石家大门外的广场上摆的百事桌酒宴上菜肴和里面一样,只是没有里面精致,这里上的餐具都是瓦盆。

里面装着肥厚的肥肉和炖的喷香的猪蹄,猪头等肉食。疍家人十人一桌不分大小孩儿吃的十分欢快。

酒席上的人边吃边说着是石家准备酒席的风声。这些酒席放到后世也就是农村中平日吃的饭菜,唯一不同的就是后世用盘子,这里用的都是大个儿的瓦盆。

石家准备的这座酒席,别说此时普通的老百姓就是在盛产牛羊肉的草原地区,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吃到的。

后世的人大概以为以前的游牧民族的牧民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每天烤羊腿自由马奶酒畅饮,所以人均战斗力超过汉人,再加上快马弯刀肯定是天下无敌,横扫欧亚。

林夕最初也是这么认为的,可实际上是错的。一直以来都是按照人们平日的饮食和生活标准来揣测游牧民族的衣食住行,那肯定是大错特错了。

后来林夕查阅了大量资料才弄明白古代游牧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南宋的那个时候的蒙古人个头最高也就1m6,脸宽,高颧骨,单眼皮儿,头发,胡子都没几根儿。

只有铁木真身材魁梧,大额头长胡子,所以他才能当成吉思汗。

而与之对应的是当时南宋征兵的身高要求最低是五尺三寸,最高是五尺八寸。所以呢蒙古人里边儿几乎是没有人能够达到南宋成年男子征兵的最低身高的。

那你说那时候蒙古人都这么矮,那他们每天都吃什么?

普通的蒙古牧民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他们什么都吃,狼狗,狐狸,兔子,老鼠,植物的根茎,树叶,树皮。

也就是说中原汉族人在灾年才吃的东西就是草原那些普通牧民平常的食物。食物极其短缺的时候,还有过食人的记录。

古代史书上常说某某部族控弦几十万,游牧民族的小孩儿从小骑羊射鼠。

弓箭就是这些游牧民族获得额外食物的工具。史书上记录那些小孩儿,并不是他们想从小苦练武艺,而是那些草原上的老鼠就是这些小孩儿的食物。

到了夏天他们只喝马奶,因为夏天是把了产奶期,而且很短,就三个月,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喝。

同时将这些奶制品加将这些马奶,牛奶,羊奶等加工成奶制品来延长他们食用的时间。

蒙古族曾经说过他们住白房,穿白衣,食白食,所谓三白。

实际上那是被逼的,他们没有彩色的染料,只能穿白色的衣服,穿羊皮也是白的。至于食白食就是只吃奶制品。

不然你看蒙古帝国成立之后,他们那些贵族们哪个还要穿白衣服。全都是什么色彩艳丽,穿什么什么布料贵,他穿什么。

如果有老死病死的牛马,就全部做成肉干儿,留着冬天吃。

到了冬天呢就没有马奶喝了,只能熬小米汤,而且这汤非常的稀。

因为小米儿是跟中原王朝换来的,因为有限,所以不能敞开了吃,再加上一点儿肉干儿吃,忍不过整个冬天。

你像牛马羊这些动物都是游牧民族的生产工具,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舍不得吃的。

普通牧民他们日常就吃一些小米儿,米子面以及青稞,再配上一些奶制品,所以呢游牧民族在古代的日子简直就不是人物的日子。

汉书记载公元前71年匈奴遭遇雪灾,还没开春儿他们就熬不住了,单于率了上万骑兵攻击乌孙地区,结果又碰上大雨雪。

一夜雪深丈余,匈奴骑兵,冻死无数,生还者十之一二。

哪怕到了1000多年后,乾隆年间史学家赵义写的研报杂记里也提过这个事儿。

这个人呢曾经当过乾隆的军机章京,每年都跟着乾隆去承德避暑山庄。

在那里他经常跟蒙古人聊天儿,给那些台吉当护卫的普通蒙古人就跟他说。

吃肉都是那台吉和贵族老爷们的事情。我们这些贫贱的老百姓,只有在节日和庆祝的时候才能得一只羊肉吃。而且吃羊的时候是杀一只羊,几户人家聚在一起吃,这才是我们每年才能吃到一次肉的时候。

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做白骆驼,说的是3000上海孤儿到内蒙古大草原安家的事情。

当时每户牧民接收一个孤儿,所给的补贴就是六斤粮食。虽然那里那时候处于自然灾害时期粮食比较贵重,但是从此也可见草原上粮食的珍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