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古怪家规245(2 / 2)

所以说这些游牧民族或者说是渔猎民族,他们屡次进犯中原的唯一目的就是觅食。

觅到了回去过个肥年,觅不到了,就得保佑自己下辈子能投个好人家。

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包括后来的满清皆是如此。

史书不只是记住了那几次大规模入侵的世界。

可中国的史书上更多的写的都是什么匈奴大雨雪,畜产多饥饿死人民牲畜死者十之六七。冬雷震,多生地火,大旱,无水草,牛马多饿死都是这样的记载。

或许一场大灾,一个部落甚至一个民族就没了。

南匈奴,最后都逼得没办法了,南下投靠了汉朝,求口饱饭吃,北匈奴梗着脖子,就是不投降。

结果去草原烧荒的汉朝骑兵回来报告说,好几年都没看见北匈奴的人了,北匈奴就在那个时候就在史书上下线了。

也有运气好的,你比如女真人,靖康元年大雪,那雪下了几尺后,东京汴梁,都冻死人了,可想而知黑龙江得多了。

转过年来,靖康二年女真人就全体出动了,本来呢是南下觅食的,结果北宋太菜了,一不留神就入驻中原,中了大奖。

还有蒙古人也是,他们崛起的时候正好赶上欧亚大陆上那些大帝国,不是末期就是混乱。

他们又出了一个成吉思汗这样的大雄主,趁机击败了后金和宋朝,从那里得到了很多工匠技术甚至精良的武器。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凑一块儿属于老天爷赏饭饭吃那种。

蒙古人称霸了一个世纪,等到后来像明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样的帝国再次崛起,也就没他们什么事儿了,迅速瓦解衰落。

那有人该说了,既然你说古代的游牧民族日子过得这么惨,那怎么有些中原王朝还打不过他?

一方是为了生存而战,一方呢是拿工资混日子,一旦碰上了,你觉得谁会赢?

蒙古的老百姓吃的菜,其实汉人的老百姓吃的未必就多好。多重的情况之下普通百姓也就是一天两餐。

古代那会儿的生产力是比较低的,粮食的产量也不太高,所以很多百姓呢只能是忍着饿。

一日两餐,除了粮食少,百姓只吃两餐,还给古代的一项规定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个规定就是宵禁从秦汉时期一直到唐朝官府,朝廷对于夜间不能出门儿这件事儿都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的。

别说是平民百姓,飞将军李广又如何一样要遵守规定。

当年李广带着人去田间打猎喝酒,回来之时已经过了宵禁的时间,到了霸凌亭被霸凌令拦住,不准通行。

这时候李广身边人就说故李将军这喝多了请通融一下。

霸凌令当即就反驳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就是按照规定,现任的将军都不让你夜间通行,何况你这个前任的将军。

从霸陵卫这句回话中,就可以得知古代的宵禁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的,别说是平民百姓,就是连将军都不行。

所以根据宵禁,古人的作息时间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不能出门,除非像元宵佳节这样的大节日,官府才会取消禁。

那么这古人回到家中又不能出门,自然他就睡得早,那么这一天吃两顿饭呢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一般来说呢,上午卯时古人会吃上一顿饭,这顿饭呢被称之为朝食,然后下午的申时再来上一顿,这顿饭呢被称之为辅食。

这个进食的时间习惯呢是自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在殷商时期呢把这两餐的时间称之为大食和小食。

当然了,以上说的是百姓啊,汉唐那些王公贵族还是可以享受一日三餐的。比如说汉文帝时期淮南王谋反,汉文帝就下令将他流放到蜀地。

当时汉文帝特意准许他可以一天吃上三顿饭,并且朝廷还赐予淮南王每天五斤肉,两斗酒的待遇。

从这条记载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这淮南王在被流放之前那一天也是吃三顿饭的。

这还是像淮南王这样拥有王者的人,如果是皇帝的话,那一天就可以吃上四顿饭。

这就是从周朝留下来的习惯每个等级享受的饮食习惯和各种待遇都是不同的。

老百姓是什么时候能吃上三餐的呢?

准确来说是晚唐到五代十国这段时间之内那个时期,宵禁逐渐放松。

官府对贸易活动的交易时间跟地点,不再进行具体的限制。

像当时仅次于洛阳,长安的扬州城呢,开始逐步的解除宵禁,这个时期夜市也就慢慢出现在了民间。

百姓夜间可以出来玩了,生意也都可以做了,那工作和娱乐的时间自然而然不就变长了吗?

百姓呢在这个时间段多吃一顿饭也就变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到了宋朝,朝廷对于宵禁进一步放松,你向卞梁城关城门的时间就成最早的出更变成了三更。

这个宋朝的夜市呢就变得异常的发达,尤其是汴梁城内的百姓可以一日三餐。

由于夜市的出现,那么相应夜宵也就诞生了,因为当时大家晚上都出去玩儿,晚上饿了也得吃饭呀。

渐渐的这一日三餐呢就成了汴梁城里的百姓的饮食习惯,但是这个三餐也仅仅限于像汴梁城这样的大都市才有的一种习惯。

其他地区的很多百姓呢还是保持着一天两餐的习惯,为啥会有这种差别。

主要还是粮食不够够了,谁不愿意一天吃三顿的。

到了南宋商业活动进一步提升,很多百姓能吃到三餐的几率呢就变得更大了。

像孟良路中就记载了当时杭州城内的大街小巷是非常的繁华。

白天跟晚上的到处都是做小买卖做生意的,三更天酒家刚刚关门儿,五更天做生意的店家又重新开张。

但是呢这一日三餐在当时还没有在全国进行普及,只是相较于前面那些王朝来说,宋朝百姓能够吃到三餐的机会比前面儿王朝那些百姓要大很多。

到了明朝之时,宵禁又重新被朝廷给抬了出来,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一部分明朝的百姓还是保留了宋朝时期一日三餐的习惯。

根据一些地方县志的记载,明朝的百姓一日三餐是两顿稀饭,一顿干饭。

即便如此,很多地方的百姓呢一日三餐也是奢求,只能一日两餐。

在石家的回门宴会进行了一个时辰,然后两名姑爷就带着世家的两个女儿回去了。

是宋体。等两个女婿走了之后,别和雨下的人的继续愿意。这一次酒席喝了夕阳西下,客人也纷纷告辞。负责送别是石天鸿和石天玉两位兄弟。

石天鸿和石天玉这两兄弟,都是为了参加姊妹的婚礼而特意回来或者留下来。

他们都属于加入林家系统的人,石天鸿负责马尼拉的商馆等于是海外林家大掌柜级别的人物。石天玉在使松婷的安排之下准备合到400疍家子弟一起加入孩儿兵。

可以说石家之所以现在的成成就和财富都和林家兄弟有很大的关系。

其中固然有因缘巧合的关系,但是其中确实的确是借了林家的势力。

否则像他们这种陡然而富的家族必然面临面各种势力的敲诈勒索。

而如今有林家的靠山,所以才能保住他们财富和地位,所以石松亭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向林家靠拢,完成林夕交给他的任务。

而且是宋婷对今天林家叔侄能参加女儿的回门宴尤其感到高兴。

所以特意把他们留下来唠一唠家常。林家叔侄先去拜会了,大小姚氏的母亲,林长波的外祖母。

然后回到了石松亭的书房,石松亭带着两个儿子一起作陪。这里比较尴尬的就是林玉恒他是所有人中辈分最小的,今天回门的是他的姑姑,所以虽然表情镇定神情却是有几分尴尬。

既然在书房中寒暄了一阵之后,最后还是由林玉恒犹豫了一下之后,吞吞吐吐地道出了叔侄两人今天的来意之一。

“舅公,你知道我和叔叔掌控巡海营练兵需要一些银子,但是朝廷发下来的那点儿钱根本不够用。要想练出精兵,林家还要往里投入一部分。

今天我和叔叔我就想问可否从南洋商号中给我们一笔不记名的小额钱票用来当成军饷发放下去。”

这是旁边的林长波说道:“舅舅,你不用担心我们只是询问一下。我知道你只负责经营,钱并不是你的,你无法做决定。但是我们直接向长旭提出这个要求有些不太好,想让你替我们问一下。”

经常涛看了石松亭一眼然后解释道:“如果言辞会不周之处,您可别跟我们这些小辈计较!”

“我明白!”石松亭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你们提出的这个要求,其实在长旭走之前他就聊到了。

他跟我说你们肯定会从这里拿小额钱票当军饷发放。但是他要求你们必须把银子拿过来,领多少钱票必须有多少银子?”

林玉恒听到石松亭如此说法便说道:“如果我们要是有银子的话,怎么会想起用钱票?”

石松亭的今天喝点儿酒,看着林玉恒那赌气的脸便笑着打趣道:“那我也没办法,我可不敢违抗你11叔的规定,否则今天给你钱票,明天他就会把我开除的。”

“你看,舅公。你是否可以通融一下。我们如果不是没有办法了,也不会想出这样的招数。”林玉恒仗着自己年纪小和辈分低在石松亭面前反复的撒娇。

林长波也在旁边敲边鼓,他说:“这钱票也就是宋时的交子多发一些没有什么。玉恒言辞会不周之处,您可别跟我们这些小辈计较!”

石松亭这些是迎来送往,结交的都是一些富商巨贾。所以一身的气度已经与原来截然不同,现在他是一个气度威严的中年人。

原本石松亭的面容还是比较显瘦,但是由于这些日子营养跟得上,脸已经变成了圆脸。

这次来林家叔侄主要是来参加回门宴的,至于用钱票代替银子发军饷的事情也是打着试一试的想法。他们可没有威胁石松亭的意思。

林家叔侄说完话后,书房内一时静了下来,林长波看着石松亭那看见这脸型,就仿佛看到了一个男版的姚氏。

这时石松亭也不说话,就这样静静地注视着面前的茶碗不知想着什么。

看见石松婷的这副模样,林长波心里就有些后悔,自己不应该提出这个要求。他虽然不知道林夕想干什么,但知道他把这个事情交给石松亭,肯定不是小事情。

但是林长波心里也有点儿埋怨眼前这个生母一母同胞的亲弟弟。

“至于的吗?你同意就告诉我同意,不同意就直接说出来,难道我这个当外甥的还敢把你这个舅舅怎么样了?就给我来个下马威?”

石松亭沉吟了一会儿抬起头,看到面前的几个人突然想起了自己在什么地方,连忙开口说道:“没有银子,从我这里领出钱票是肯定不行的。

但是咱们可以变通一下,现在你们手中不是有码头的铺子和仓库吗?

你可以在南洋商行中估一下价,这些东西大概能值多少银子?

然后再把仓库和商铺收上来的租金存入南洋商号中,或者直接由南阳商号代为收取。

以这些为抵押看看能借贷带出多少银子来。

然后把这些银用这些银子置换小额钱票当军饷发出去。当然商号肯定会收利钱的,不过只是象征性的收一点。”

林家叔侄本来以为这件事情石松亭不会同意,却没有想到石松亭反而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告诉他们如何套取小额钱票。

不过这个主意也能只能由林家叔侄这样的人才能够使用。别人想用这种方法空手套白狼,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石松亭这一关他就过不去。

这件事情算是圆满解决了。具体能不能执行还要看林长波和李掌柜交涉的情景而定。不过依照林长波的身份,这件事情并没有多大难度。

正事办了,他们便坐在书房中闲聊。李玉恒在闲聊中问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石家为什么不在家中使用侍女。

这件事情的具体原因还是在石老夫人的身上。因为这时代的人有一个非常恶劣的习惯。

就算是妾室,如夫人只要没有生过孩子,他们拿来送人也是家常便饭。即使生过孩子的那些姨娘家中的主母也是说发卖就发卖,打死了也无人问津。

还有这个时代书生随身带的书童,十个里面最起码有一半是主人的男宠,所以那些翩翩书生上京赶考都带个书童。

就算是明朝的大文学家张岱,也大张旗鼓地说自己“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丝毫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所以石老夫人就规定,石家不允许养婢纳妾,石家的男儿不允许养书童,至少是在她活着的时候不行。

而石家现在的一切都是来自于大小姚氏的支持所以是老夫人在家中说一不二,这条家规就被定下来了。

而石家原来也不是什么富贵人家,有没有侍女一样生活?大不了从家族中请几个亲戚过来帮忙照顾一下老夫人,打扫一下卫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