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银票纸币244(1 / 2)

疍家,又称艇户,是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世代以打渔为生,而不在陆地上置业。

疍家人主要分布在南海一带,靠捕鱼为生。这些称呼以《北史·杨素传》提到的泉州(今福州)南海有“五六百家,居水为亡命,号曰游艇子”之“游艇子”为最早。唐宋时期,水上居民被称为“白水”、“白水郎”等

疍家人由于没有田地,以水为生,形成了一些有别于陆上社会的习俗,在旧时也因此受到陆居族群的排斥与歧视,由此也造就了疍家人在族群内部相互通婚的传统。其中谓疍民姓有七:麦、李、石、徐、苏、钟、梁。

由疍家人的“水上婚嫁”他们结婚时,婚礼在船上举行,男女双方的船艇相隔不远,男方用小艇将女方接到男方船上,以大罗伞遮荫。

结婚时要大请客,少则一两天,多则十几天。

婚后,女方要戴一种用花格布做成的“猪嘴式面具”和“珠笠”。

一直戴到生第一个小孩时才取掉,以表示女方守规矩。

岭外代答:“儿学行,往来篷脊,殊不惊也。”可见疍家人的孩子,小时便能在船篷上走动,习惯了水上生活。

疍家的船尾用橹,拖着橹为舵。船桨两支,是行船的动力,行船时船桨架在舷柱上支撑,称为“掉桨”。

船首有竹篙,在浅水时撑船,叫“撑竹”,也用以定船入埠,称为“迈船头”。

宋朝周去非之《岭外代答》卷三外国下有详细描述:“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也。

钦之蜑有三:一为鱼蜑,善举网垂纶;二为蚝蜑,善没海取蚝;三为木蜑,善伐山取材。凡蜑极贪,衣皆鹑结。

得掬米,妻子共之。夫妇居短篷之下,生子乃猥多,一舟不下十子。

儿自能孩,其母以软帛束之背上,荡浆自如。儿能匍匐,则以长绳系其腰,于绳末系短木焉,儿忽堕水,则缘绳汲出之。

儿学行,往来篷脊,殊不惊也。能行,则已能浮没。蜑舟泊岸,群儿聚戏沙中,冬夏身无一缕,真类獭然。

蜑之浮生,似若浩荡莫能驯者,然亦各有统属,各有界分,各有役于官,以是知无逃乎天地之间。广州有蜑一种,名日卢停,善水战。”

疍家人有戴海笠的习惯,不论四季,头戴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的海笠(垂檐渔民帽),疍家妇女喜爱留长发,结了婚的妇女把长辫在头顶上盘成髻。

疍家人喜欢戴“疍家帽”。“疍家帽”用竹篾竹叶做成,直径约尺许厘米,帽沿下垂约一寸,帽顶呈六角形。

“疍家帽”做工精细,编织讲究,外涂光油漆,坚实亮丽。在帽内,编织时可镶嵌银片或小铜镜。蛋家帽安有四耳帽带,系紧帽带后,任凭风吹雨打。

“疍家帽”也不易吹落,具有遮荫挡雨的功能,很适宜渔家人在海边使用。疍家人以前还有互赠“蛋家帽”,以表示敬意或传情的习惯。

旧时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包在妇女头上的狗牙毡布。所谓狗牙毡布是一块2.5×2.5尺的黑色方布,四边是用红蓝绿等各种颜色丝线绣成的小斜三角,形似狗牙状,手工精细,颜色错落有致。

后世珠海地区民间服饰水上人家的妇女习惯披黑色毡布(头巾),其作法是把布裁成方形,再用各种颜色的丝线,凭手工在布边缝绣成小斜三角,直到四边全部绣满,各种色彩错落有致,人们俗称这种头巾为“狗牙毡布”。

披戴毡布时,先对角折成双层三角形,然后在中间放入一长形椰衣(硬纸片也可以)。这种毡布披在头上,成一拱形,突出额头一、二寸,护着双耳,两边脸庞各露一半。

未婚的渔家女则用红色的“狗牙毡布”,或者平边毡布。

疍民妇女还有专门的短裤,长度只到膝盖上端,配以蓝色或灰色的色调,显得朴质而纯美。

裤子的后面则是往外翘,以免下田或者下海捕鱼把裤子弄湿。

妇女在裤子上一般还系着银腰带,腰带上雕刻这美丽的图案。

银腰带的作用主要不是美观,而是当疍民出海的时候,海上潮湿的空气容易使腰部沾上水气,引起风湿。但银腰带却恰好避免了这一点,美观而实用。

海陆丰疍家人的穿着上也很有渔民的独特之处,比如,早期他们不穿鞋袜,系蓝黑色头巾,戴圆形垂沿竹帽,着苎麻所制的罾布。这些都是疍家人有别于陆上居民的特征。

厦门疍民出海捕鱼都穿上自制的“油衫裤”,是用本色的龙头细布,先在特制的红柴汁中染浸,擦两遍桐油,再涂上一遍面光油制成的。

这样的油衣裤舒适方便,能经受风雨和海浪的侵袭,经久耐用且独具特色。

疍家人长年累月都在海上捕捞作业:大海给予了疍家人各式各样的海鲜食材,而他们也用自己的智慧将这大海的馈赠烹调成最独特的美味。

他们是最了解海鲜的水上一族,每天的饮食中也是三餐不离海鲜。

因此不论是海鲜食材的获得,还是海鲜的烹饪方法,没有谁比疍家人更得心应手的了。

疍家讲究的是食材的天然和新鲜,原汁原味,习惯不像其他地方的烹饪,

即使是贝类也只加点蒜茸即可,熟后以后撒些葱花,既提味又好看。既有香气,又保持了野生海鲜的鲜味和口感。

他们将水烧开,把刚捞上岸的海鱼、海虾洗净,放入水中浸熟,加些盐、姜,辅以蒜、酱油即可,白水煮菜是水上人家独特的海上饮食味道。

疍家人每天都会收获大量新鲜的海鱼,为了更好地保存下去,他们往往会选择将海鱼晒制成咸鱼干。

疍家认为在陆上用砖块建房子是不吉祥的,不愿上岸居住。

一怕得罪先祖,二怕行船不顺,三是无钱购买床、椅等家具。

他们当中,有点钱的疍民有些在海岸边搭建疍家棚居住,其棚楼板浩爱洁净,一日数次刷抹。

在疍家棚内,无凳无椅,待客、用餐、坐卧,均在棚楼板上进行,大多蹲着疍家人的寮屋一般用原木、竹子、茅草、树皮等为材料建筑而成,墙壁多用树皮或竹编织成围笆围成,屋顶多以茅草、树皮这种茅屋冬暖夏凉。

石松亭生气的将书拍在书案上。以上的那些文字都是在林夕在石家住着的时候跟石松亭说的他在书中看到的内容。

石松亭现在闲来无事,也把林夕所提到的那些书都找了看了看,果然跟书中林夕所说的内容一致。石松亭摔书的理由是这些书中虽然描写的事情都不错,但是具体原因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能住上砖石房子,谁愿意住草棚?再说如果有钱能在岸上卖到土地,谁愿意成天住在船上?至于石松亭这个疍家的首领,之所以他成天不管疍明的生活,而那些疍民还拥戴他的原因。

就是因为死石松亭在岸上买了一块土地供他统辖下的疍民居住。这在疍民看来简直是天大的恩情所以即使石松婷不怎么理会他们平时生活中的难处,那些疍民也是衷心的拥护他。

连石松亭要求这些疍民移民西贡,那些疍民毫不犹豫的携家带口的就去了。

当中虽然有石松亭作为大家领袖的威望在,但是那可以在岸上居住,并且还有田地的诱惑,无疑是最大的原因。

还有那些疍家的头人虽然不愿意望他们手下的这些疍民离去,但是还是迫于底下疍民的压力,还是出了好几千人。

哪怕为了一丝希望,疍民们便聚集了四百儿郎,交给林家作为投名状。

如果先去的那些疍民能够获得林家许诺的待遇的话,恐怕这广州周围的疍民会走的一个都不剩。

至于疍家女人成天戴个猪嘴面具,那不是因为怕有权有势的人见色起意掳掠女人而已。

就是因为疍民生活困苦,所以林夕才把移民的目标放在他们的身上。

而且有石松亭这个疍民中的头领,所以更好说话一些。

但是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办成的,虽然迁移了一部分石家的疍民前往西贡。那是因为这部分大名都是石家的部曲因为他们有大小姚氏为靠山,所以这些疍民毫不犹豫的就走了。

但是其他姓的疍民确实有些犹豫,石松婷只好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其中两个疍民的首领的儿子。

然后同各家首领商量,从各家的控制的民众中从聚集了4000疍民。但石松亭提出一个条件,迁移过去的必须是夫妻,只是单身的男子暂时先不考虑。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为难的事情,因为这些疍民在临走之前家里都会给他们娶妻的。只不过原来妻子要留在家里这边,这回只不过跟他们一起迁移。

当然这些人里不全都是移民,其中有400人,包括石松亭的儿子石天玉是到粮城参加孩儿兵的。不过这些人是第一批疍家移民,所以准备的时间要略微长一些到现在还没有动身。

当然石松亭负责的,这部分发行无记名小额钱票的业务也并不是光是这一种业务,他还是有一些配套的店铺呢。

比如说原来林家和石家的杂货铺,由于剥离了金融业务,现在就是一个单纯的杂货铺买一些针头线脑的日用品。

这两间杂货铺被划到了石松亭的手中,它们分别卖一些杂货的掩护下,大量的出售米粮,食盐等日常用物资,用来回收这些从南洋商行发行出来的无记名的小额钱票。

还有那些使用了林家贷款的商铺的主人,也可以用这些钱票来归还他们从林家借出来的款项。

所以这些小额钱票目前发行还算比较顺利,已经能少量的在广州城中流通了。

不过这些钱票的流转速度很快,基本上一个月左右便能流回到南洋商行的手中。

其中林夕还给石松平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大量收购绿茶,然后加工成花茶,卖到北方去然后用这些买卖的利润来弥补钱票发行中的亏空。

林夕跟他讲一是北京的水不好,北京城的水井绝大部分都是苦水井,这种水烧开了就一股子铁锈味儿。京城的普通人家如果想喝茶的话就需要像花茶这样的茶。

产茶区绝大部分都在南方地区,北京交通不便利,南方的绿茶送到北京那味儿早就变了。

所以,像茉莉花茶这样的经过二次加工的能够保鲜的茶叶在北京就会特别的受欢迎。

一是身经过二次加工的茶叶的保质期长,第二是味道重,能掩盖水的苦涩,一举两得。

为什么北京的皇帝一定要喝玉泉山的水?不是因为玉泉山的水是多么好而且它是山泉水,没有那股苦味。

石松亭听了林夕的话,悄悄的让人加工了一批花茶。借用林家两位进士的名义送到北京去,果然很好卖。虽然利润不算特别高,但是胜在细水长流。

石松亭茶杯里喝的就是自家加工的花茶,当然他喝的茶叶是所有加工出了茶叶最好的那一种。

这时林夕的舅娘石徐氏从外面走过来,看着石松亭说:“老爷,前面儿的开茶铺的徐老爷。今天中午刚刚亡故。他儿子刚才来报丧,已经到别家去了。”

石松亭轻叹了一口气,人的生老病死真是没有办法说。一个月前徐老哥还在南洋商行中存了两千两银子的银票。

石松亭连忙换上衣服,然后带着人向徐家的茶铺的方向走了过去。

徐家的茶铺在东街闹市,当家人掌柜的突然暴毙而亡,家里面一堆儿女正在哭天抢地的乱做了一团。

转过了两条街,他们来到了东街闹市上,一路往前走的时候,速度已经快不起来了。

这两边全是繁华的商铺,熙熙攘攘的行人摩肩接踵,大家只好挤着往前走。

等到他们来了一家店铺铺的前面,就见这间药铺上面的牌匾已经十分老旧。

按照此时的规矩,牌匾轻易是换不得的,越老越显得这家店铺开得时间长,也有信誉卓著的意思。

如今这店铺门前已经关张打样了。

石松亭他们从人群中挤到了前面。就见前方大门紧闭,挂着黑纱,门上还贴着两张纸,这边写着“东主有事、今不营业”,那边写着“恕报不周”。

谁都看得出来,这是家里要办丧事,门前悬挂着布白色的布帆。门口有总管迎来送往。

石松亭带着人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

来到了院子里,院中间停着一口红漆大棺材,周围满是烧纸钱的糊味儿,一片片的纸灰在空中飘荡飞扬。

几个身穿孝服的家属,正在灵前哭得悲悲切切。见到沈渊一行人进来,家中的几位长辈立刻迎上来点燃了盆中的纸钱。

就见石松亭先到灵前行礼,恭恭敬敬地上了炷香,然后他这才向着家中的长辈说道:

“我是石家杂货铺的掌柜,我才听说,老先生身体好好的,却突然过世,因此特地前来吊唁。”

其实石松婷不自报家门,这些人也认识的,不过该走的礼仪还要走一遍。

石松亭这边正与管事的人正在寒暄,突然店铺内部的一间房间里发出了激烈的争吵声。

那些人虽然争吵的很激烈,但是声音却压的很低。时宗婷和陪同他的管事只听到几句模糊的话。

“谁说没钱,爹存的钱不都在你那里……”说话的人仿佛也觉得自己的声音大了,然后声音又小了下去。

石松亭和管事人对视一眼,便抬脚向那个屋中走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