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金融战争242(2 / 2)

而且这样的制作方法一下子可以压100张纸以上,并没有提高多少成本。

而且每种图案对应相应面额的纸钞。比如线条的对应的是值百文;而那朵小花是对应的值500文;还有一种是像水波纹一样的线条,这种是值200文;票号的纸钞只有这三种。剩下的两种是给支票和大额银票使用的。

而且小额钱票只有这三种面值,再小就可以直接用铜钱的。石松亭经过自己的实际应用发现这三种面额可以组合出任何一种需要付款的额度。

不由得为林夕印制的这三种面额的纸钞感到十分惊奇。其实这林夕就是仿制后市纸币发行的面额。

后市林夕听说过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亲爱的总理在外国访问的时候召开记者招待会。

在答记者问的环节中,有一个外国记者故意刁难总理,向他提问中国银行中到底有多少钱?

当时总理没有丝毫犹豫的回答到中国银行中有八元,八角,八分钱。

如果不没有人戳破钱票里面的秘密,一般是在短时间内想不到这样的制造和印刷方法的。

这种钱票印刷技术十分的难以伪造,而且还用不了几个钱!

就这样仅仅是在纸张方面,票号的钱票在防伪技术上更别说林夕在雕刻印刷钱票的印版上,还设计了很多防伪暗记。

并且在印刷时采用了清代末年才出现的多色彩木板连续套印技术。

这项技术实际上门槛并不高,但是效果却好得出奇。这套技术使用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天津杨柳青的年画。

彩色套印在古董界还有一个著名的“后门造”,也就是在故宫后门一带,木板连续套印作坊的俗称。

用这种方法印出来的水墨国画,甚至把很多一生研究中国画的外国专家都给骗了,把印刷品当成手绘的国画买回了自己的国内。

像这样的技术,因为跟历史和书画有关,所以林夕信手拈来,这种技术其实没有多么高深。

多色彩木板连续套印这样的技术细节,其实并不难,大明现在的技术手段就可以做到。

因为现在大明的雕版印刷印刷的佛像都是相当精致的,只不过人们没有想到用多套木板来印一幅画面的这种情况。

真正难的是人们头脑中的想法,在技术上没有难度。只要找一个手艺高超的雕板工匠跟他讲一下要求,他马上就会给你弄出来。

所以林夕毫不犹豫地把这些所谓的新技术拿出来,震慑得石松亭等人佩服不已。

而且除了这套印刷技术,钱票上难以仿制的就是以钱票所采用的油墨。

这种油墨是林夕利用桐油和从石脂水中提炼出来的少量汽油,再配合着矿物颜料配置出来。

具体的配方只有两三个人掌握,连石松亭都不知道怎么配置。但是印刷钱票使用何种矿物颜料确是对这些印刷工匠严格保密。

这种油墨唯一的一个缺点就是自然晾干比较困难,印刷之后需要进行第二次烘烤。

林夕为了使它快点儿干,就用加热两块石板上下压制的方法,使它快速的干燥。

这样工艺就产生了一个十分奇妙的后果,即烙平的水印又使这些油墨牢牢的深入钞票纸当中。

正是这些效果使钱票好像不是印刷出来的,而是图案从钞票纸中长出来的一样。

而且石松亭在南洋商行这里的主要任务只不并不是发行这些小面额的钱票,他的主要任务是为林家海外的领地吸引移民。

林夕给他布置的两个吸引移民的目标人群。

其中一个就是疍家,这些人生活在水上,到哪里生活没有什么要求。为了这个目标人群,他连自己的那对双生女儿都舍出去了。

另外一个目标,林夕给他划定了一个范围,这些就要需要他这些银号派出伙计到当地去招募人手了。

大明东南沿海这一大片,从浙江南部一直到整个广东都是深山密林,田地狭窄,人多交通不便的地方。

这里跟云贵唯一的区别就是靠海,所以这里的人唯一的一条生命便是奔向大海。

这块沿海山区从浙江丽水一直到福建南平,三明,龙岩;再到广东梅州,河源沿海地区;从浙江台州,温州到福建宁德,莆田,泉州,漳州,再到广东潮州,汕头,汕尾这一大片区域。

要么山中城市都被挤压在极小的一小块平地,要么沿海城市都建在江河冲刷成的冲击小平原。

这些城市所处的平原区域都非常非常小的,粮食产量,耕地面积都是大问题,总之都符合深山密林,地下人多,交通不便三大要素。

地形条件比湖南,广东广西要差很远。

浙江温州与台州所处的近海平原也差不多大,温州城区所处平原由瓯江和飞云江冲刷而成。

台州城区所处平原则由椒江冲刷而成。

东南沿海城市都是建在江河冲刷成的冲击小平原,就像涵江与榕江共建了汕头。

九龙江和西江则共建了章中,整体上看浙江温台地区的自然条件更为恶劣。

温州过去被海水倒灌,形成大片的湿地和沼泽,使温州内部交通更加困难,可耕地也更少,因为湿地多。

后世留下来的三阳湿地有161座岛屿和138条河道组成,水域面积占30%温州山多,水多,耕地少,湖泊纵横交错,到处是湿地沼泽。

台风倒灌,海水还常常淹没农田,使当地老百姓如果只靠种植业的话,他们根本吃不饱肚子,所以他们经常就产生向外移民的动力。

当地的很多人就是在小时候穷的没吃过一顿饱饭,生下来只能住茅草屋,因为地理环境太差,温州人内部交流很不方便,从瑞安到温州只能步行。

如果要去远方就更麻烦了,他们被困在山与海的小平原。

但无论从地理条件还是交通便利性,还是温州人更苦一些,上千年来温州的地理位置是如此偏僻。

内部外部交通是如此艰难,最终诞生了中国最难懂的温州方言,而光在温州内部还有12种互相听不懂的语言。

月清人和平阳人之间聊天都会略感吃力,温州话属于吴语方言,保留着很多中古汉语时期的发音及语法习惯,又受到古越语和福建方言影响,使其跟其他吴语方言产生巨大差异。

但上面这些不是温州话难懂的核心原因,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本质上只会更追求沟通效率,温州人如果长期对外联系,语言自然而然会跟外界统一,一个地方的语言越孤立,越说明这个地方在长期和外界交流太少。

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之所以方言多,就是因为湖南水系发达,古代没有先进的桥梁工程,过江过河不容易。

水系分割了,湖南各地即使同在一个县,相隔不远,也操持着两种不同的方言,凡是生僻而复杂的语言都是恶劣的地理环境造成的文化差异。

福建则是由于山区分割了各个小块的平原,是各地的人交流不方便,便产生了各地的方言。福建,广东,广西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客家人。

从永嘉衣冠南渡之后,北方历次发生战乱,北方的汉族人民便大量的南迁,比较富裕,有钱有势的都留在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带的平原地带。

而那些贫苦百姓便继续南迁,来到了广东,广西,福建,贵州这一带,所以这一代的方言有很多古汉语的痕迹。

加上这里先来的人和后来的人因为争夺土地有隔阂,他们交流也不多,所以就产生了各种各式各样保留着原来迁徙地语言特点的各种各样的方言。

这一代地理隔阂,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只要能够取得他们的信任,这里就是林家获取大明移民最好的地点。

要想获得他们的信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他们一举生活物品,换取他们的山货。

并且向他们宣传这些运来的物品都出产的西贡,移民到那里如何好。宣传出各种林家移民的优惠条件。

其实即使林家不过去招揽移民,这一代的人民也纷纷出海,干海盗的不少,出去到南洋求生活的也有很多人。

历史上的下南洋其实从这个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通常福建和广东人出海走私所以民间贸易发达。

这些出海的福建人最后组成了以郑芝龙为首的海上势力,控制了南海和通往日本的商路达到了30多年。

没有土地可以耕种的,吃不饱饭的东南沿海的人民被迫主动走出。所以大明的徽商是相当强大的一股力量,他们就是有这种的人组成的一商帮。甚至在广州这里都有回声组织的钱庄。

他们也是扬州盐商中重要的一股力量。他们所依靠的力量就是东南那些在家中吃不饱饭的农民组成的武装力量。

同样地理环境下的闽南人,潮汕人向外求生存的路径一样。

就是通过老乡的介绍发现哪里可以很好的进行生存,便招朋唤友将潮汕和福建得男人召唤在那里。

所以南洋大大小小的势力有很多是有潮汕,闽南和广府客家人组成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