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231(1 / 2)

被周王朝中央管理的各诸侯国,春秋战国时代呢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其中后期周王室的中央权威渐渐弱化,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也随之而渐渐的失效,天下共主不管用了。

原先呢在权威主义的管理模式中,一切都由最高权威规定和裁决,被管理的各诸侯国间横向了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的方式,也缺乏协调共事能力。

因此一旦中心权威崩塌,天下立刻变得一切混乱,不再遵守共同的标准和原则,不再有效的协调机制,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各国遵从的都是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你争我夺,大打出手。

春秋时代弑君36位,亡国52次,大小征战不计其数。战国时期的大小战争也大概有222次社会动荡,移民痛苦。

然而啊就是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黄金年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大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导演了一出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悲喜剧。

这又是一个创造的时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的接连出现,百家争鸣。

那么为什么乱世会成为黄金时代的恰恰是因为乱,的西周时期虽然秩序井然,社会安定,然而过分的稳定和过于严格的礼仪约束也束缚了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同时呢小国寡民也导致各国的交流啊非常的不充分,所以春秋时期列国竞争的环境,多级的政治格局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是各国统治者呀给予延揽人才,这意味着权力对人才不得不特别尊重。

许多底层人士啊可以以智慧和知识为资本抗王侯主宰自己的命运。

孔子周游七十二国不留恋高官厚禄,不屈服于任何政治权威,只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更加锋芒毕露,他自述到公然宣称如欲平至天下,当今之仕舍我其谁也。

春秋之后经济发展城市大量出现,各国交往越来越频繁,知识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

知识不再由贵族独享,而是逐渐向广大平民阶层转移,也造成了当时平民可以通过学习和自己总结获得高深的知识并通过这些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阶层。

同时那个时代也是礼法比较严格的时代。而严格的立法也保证了这些思想的碰撞不会来自于权贵的打压。

连战争都是要讲究礼法如果的打仗不讲理呀,会被人看不起,打赢了都不光彩。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宋国和楚国打仗,宋国军队呢列好了阵能楚国军队渡过洪水来交战。

宋襄公的手下向他建议说,楚国军队比我们人数多,我们应该趁他们正在渡河马上发起进攻,那样啊楚军必败。

宋襄公去回答说不行不行,那不符合战争规则呀,君子说了,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俘虏虚发已经斑白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不能乘人之危;敌人陷于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实施偷袭呀。

现在楚军呢正在渡河,我军就发起进攻,这不合礼仪。我们还是等楚军的全部渡了河列好阵,咱们再进攻。

结果等楚军全部过了河以后,双方才开战。宋军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弱的打败宋相公也受了伤。

第二年齐襄公悲惨的死去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宋襄公泓水之战的故事。

通过这一战,宋襄公被后世标上了蠢猪式的仁义的标签,成为嘲笑的对象。

为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呢,宋襄公确实迂腐的不要不要的。但其实史家之所以把他记录下来并不是在嘲讽他,而是尊重他这种宁可战败也为不违背礼法的贵族精神。

但是这是我们处于自己所在时代的规则来看宋襄公。如果是在宋襄公那个时代就会知道啊,他的做法正是对周朝时代精神的诠释。

孔子说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

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要遵从周朝的制度。

那么玉乎文哉的周代是什么样的社会呢?

是个贵族社会,对于贵族的概念呢,中国人已经很陌生了。

虽然呢现在我们也挺崇尚所谓的贵族生活。但是很遗憾大部分人所理解的贵族生活呢,就是奴仆成群;就是三妻四妾,良田百倾;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对别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就是不用劳动便可以享受富贵的生活;这个呀不叫贵族精神,这叫爆发户作派。

那么什么是贵族精神呢?

宋襄公秉持的就是贵族精神,他的做法尊崇的是周礼的典章制度来界定国与国以及人与人的上下尊卑,亲疏远近。

这就是周礼规定了不同辈分的人远近关系不同的人见面呢,该如何行礼,平时呢该怎么交往等等的方方面面,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周礼是很有用的,提出270多年历史,虽然多次因为异族入侵的而造成政治危机,却基本上没有卿大夫,士大夫犯上作乱,这套礼法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周代上层社会中啊,礼仪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甚至在战场上人们也需要守战争里春秋时的战争方式以车站为主。

因此必须选择好一处平坦开阔的地方,双方约好时间大致同时抵达。

等列好队伍之后呢敲响战鼓,驱车冲向对方,这就是所谓的,约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这种战争,更像是体育比赛,要遵守一定的次序。

左传召公21年记载的宋国公子成与滑豹之战就十分典型。

双方战车在丘相遇滑豹张弓搭剑向公子成射来,结果没射中,紧接着要射第二箭。

公子成一看,不干了,对着滑豹不懈的大喊,不更是为比你不按轮流射箭的规矩来,你太卑鄙了。

那个时候有个规矩,双方得一人一箭轮着来,哎,你射完了一箭,现在该我射了。

给我设了话报一听呢就放下工,老老实实的等公子成张弓射箭,结果呀被公子一箭射死了,史书呢并没有嘲笑画报愚蠢,相反呢却肯定了他以生命维护了武士的尊严。

从此可以看出啊,那个时代的战争比的是勇气和实力,讲究承诺遵守信义,不以阴谋狡诈为生。

重要原则,在这许多故事我们今天读起来都觉得是那么的难以理喻,甚至可笑。比如啊子路正冠的故事,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路在战争中阵亡了。

子路他临死前呢还不忘记好被对手砍断的帽带正冠而死。

现代人听说了这个故事认为儒家学说害人不浅,死到临头了还对教条念念不忘把自己的帽子戴正了。

但是这个故事其实体现的是儒家礼教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尊严和风度。

子路在敌人的刀锋下系好冒带,正好体现了在死亡面前贵族式的从容不迫正是当时那种世家大夫。足所推崇的尊重立礼法。

春秋时期楚国和晋国之间有一场战役,战役中晋军打败在逃跑时进军了许多战车,陷入了泥坑,狼狈不堪。

而这时候楚军不但不乘机追杀,反而还跑过来告诉晋军如何使战车脱困。

晋军脱离困境后,还回头对楚军开玩笑说,不如大国之奔,也意思是啊还是你们逃跑有经验的。

在我们很难理解春秋时代老祖宗们和那些欧洲贵族的那些世界,他们看起来是那么傻,那么迂腐。

但是在封建时代的贵族社会呀,这就是他们的价值追求,战争的目的,虽然还是击败对方,但是并不追求杀戮和彻底征服。

首先要讲究优雅风度,众人的守信,以保尊严取胜要靠实力,要赢得合理,赢得漂亮,还要赢得高贵,所以呀往往是点到即止,在一定程度上风度甚至大于胜败。

他们看似愚蠢的行为。其实是那个时代贵族风度的奇光异彩。

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和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是相通的,春秋的不重伤,不禽擒二毛,不鼓不成列。

跟后来的的不伤害俘虏,不攻击妇女儿童老人等非战斗人员等等战争人道主义行为准则何其相似。

但是这种规矩是被国人自己打破的。到了战国时代战争的激烈残酷程度远超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的战争是贵族的游戏,以荣誉为目标,战争规则明确,风度翩翩,因此啊春秋时代被灭掉的都是大国身边微不足道的小国,从来没有哪个大国吞掉另一个大国。

在战国时代呀战争是功利的目的啊,是直接消灭对手,国家掠夺对方人口。

一个大国灭掉另一个大国的先例呢,是越国吞并吴国,从那以后灭国战争是越演越烈,直至秦灭六国。

春秋时代国与国之间边境线上没有重兵把守,因为人们不会不宣而战,到了战国时期就变了,各国防卫森严军队枕戈待旦。不择手段成了战争的主要手段。

春秋时代两国战争中如果有国君去世,那么另一国呀就要主动退兵,这叫师不伐丧。但是在战国对方国君去世,却成为了敌方出兵的最佳时机。

在战国时代战争规则都不讲了,怎么能灭掉你就怎么来。春秋时打仗未有杀人累万者,而且打仗通常在一天之内就结束,最多不超过三天。而在战国时期战争是旷日持久,异常惨烈。

争地之战杀人营野,争程城杀人营城啊,历史记载,文献统计啊,秦国在统一进程中一共屠杀了150多万他国的士兵。

那么为什么战国比春秋残酷这么多呢?

主要是因为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呀,铁器得到了普及,战国之前农业工具大多还是用木头和石头做的青铜器呀,很贵重,主要用于生产礼器和兵器。

可以想见,这样的农业耕作的效率就很低,粮食产量就上不去,人口规模也就上不去了,所以人口也是重要的资源。春秋各国一掠夺人口为主,而不主要以杀伤为主。

铁器就不同了,铁的储量比青铜器的主要原料铜和锡的储量大的多。这就意味着铁更便宜,铁器的成成本更低,而且器的性能呢却比青铜好太多了。

同样硬度的铁比青铜更具韧性,不会像青铜一样轻易的断裂或者碎裂,一个便宜,一个好用,使铁呀轻松的取代了青铜。

土地开垦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更多的土地得到了农业开发,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人口规模随之爆炸性的增长。

人口的膨胀呢就造成了两个局面,一是生存资源的紧张,包括水源,土地,粮食矿藏等等,那就需要去开发,当两国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发生了碰撞,那么战争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说白了就是抢夺生存资源。

二是人口多了,兵源自然比以前更加充裕了,军队数量的扩充必然导致战争规模的扩大。

另外铁的使用也是兵器的成本大大下降,而好用性和耐用性却大大提升,所以战国初期铁器的出现改变了春秋时那种不容优雅的有温度的战争方式。

春秋结束标志除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外还有一个吴越争霸。

这个吴国是怎么来的?大家看史记有30世家这个吴国列第一,后面齐世家就是姜子牙的那个齐国。才是鲁周公世家这都得排在吴国之后。

为啥,吴国其实是周王是合法继承人建立的一个国家。

吴国的先祖是周文王的伯父,就是本来啊这个王位应该是他的。

但是文王的爷爷喜欢他这个小孙子,他想把王位传给文王的父亲,再由他的父亲传给文王,文王的父亲排老三。

泰伯知道老爹的意思后了,怕老爹为难,那就主动退出了争夺,带着二弟中仲庸跑到了江南。

泰伯到了吴地之后主动断发纹身融入当地,并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你每周人是相当善于种田的,冬小麦的种植方法就是周人发明的。当地数千部族自愿归附于泰伯,史称泰伯奔吴。

后来武王伐纣灭了商,那周天子就开始分封,连夏王朝的后裔都给封了杞国。

武王的臣子就像他建议那就是咱是不是找找咱泰伯的出奔的那一支周族在哪里?

因为周国当时急需要这些和他有血缘关系的亲近部族为他站脚助威,威慑其他诸侯和部族。

于是那就找呗,还真找到了人家的后代啊,在吴地那块儿活的还挺好,这离泰伯奔吴已经到第四代了,当时的首领叫周章。

泰伯当时吴王,他死之后啊这个位置就给了他的弟弟仲庸,这个周章就是仲庸的重孙子找到之后周天子封他为诸侯,但打此之后吴国跟中原也不怎么联系,就自己发展一直过了十几代因为他的地位比较特殊,所以周礼对他的约束就比较小。

公元前500多年了,到了吴王寿梦的时候才开始跟中原各国联系。

寿梦大家不熟悉,但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孙子就是吴王阖闾,其实吴国啊开始的主要矛盾,他不是越国,是楚国,两个国家离得近,双方战争不断。但是双方所处地位和国力都相差不大,所以一直就是处于对峙状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