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遨游何必归故乡(1 / 2)

常青的选择可谓是当下最符合这帮子东汉士人价值观的选择了——遵从孝道,使父亲遗骨落叶归根。

至于说回到平原之后,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常青倒不是很担心,毕竟现在的自己也算是小有名气,再加上诸葛珪和诸葛玄的背书,倒不至于发生常家人不愿意认自己这个后辈的事情。

常青这时突然想起来,逃难的时候父亲赠送给杨志的那块玉佩好像是个信物一类的东西来着,本来能用做认祖归宗的凭证,如今也跟着那几个人不知道消失在哪里了。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如今的常青也没法去怨恨那两兄弟,毕竟生死关头,一个小屁孩的性命,怕是无关紧要的。

也不知道父亲带着自己逃走之后,那两人能不能把杨志救活,他们几个人能不能躲过这场兵乱。

思绪一时飘远,一旁的诸葛瑾看到常青出神的样子,伸手拍了拍,示意诸葛玄还有话和常青说。

“阿青小小年纪就有这份孝心,属实难得。只是还有一件事,我要和你商量一二。”诸葛玄难得的正色道:“我听德操(司马徽字)公说起你,是在年初他避祸荆襄的时候,说起这几年他结识的才俊,首推南郡的庞士元,其次便是你的祖父,季和公。”

“谈起季和公,德操公也难掩悲切之情,德操公跟我说起季和公在他那里学经的过往,季和公不同于其他门生,并不以得到德操公的夸赞优评所求,而是用心于学问,真正做到了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啊。”诸葛玄感慨道:“恨不能与季和公坐而论道。”

“德操公还说,若是季和公没有去世,将来能继承他道德学问的,必定是季和公。”说到这里,诸葛玄又摇头叹息起来,仿佛和常燮神交已久一般。

听到诸葛玄述说的往事,又想起刚刚识字时,自己缠在祖父左右,让他给自己讲《庄子》和《韩非子》中的小故事的样子,常青的眼角不禁有些泛红,忍不住俯身大礼向诸葛玄拜下:“青,多谢先生与司马老师,感念之情,无以言表!”

诸葛玄把常青拉起来,搂在身边说道:“阿青啊,我跟你说这些,是因为我如今在你身上看到了乃祖的风范,你知道我想同你商量的是什么吗?我想收你为弟子。”

这句话分量可不轻,如果将来诸葛玄还像现在一样,不娶妻不生子,那等到常青加冠以后,诸葛玄的政治资源是都可以名正言顺转移到常青身上的,而诸葛玄的政治资源,目前来看,那是相当丰富。

只不过,常青如今心里还有另外一个决定:“回先生,青万分感激先生的恩德,只是祖父早已和司马老师约好,待青束发之后,就要侍立司马老师左右。”

抛开道德、价值观还有祖辈约定等等这些的约束,常青从自身的意愿出发,他也是很喜欢司马徽的,而且从现实来讲,几年之后诸葛玄还是要带着诸葛亮兄弟去荆州的,自己有这个祖辈之约在,还能当一把诸葛亮的师兄,万一再过几年,卧龙凤雏之外,又多了一个可以安定天下的名号呢?

常青的小算盘打得劈啪作响,诸葛玄却笑道:“无妨,我去信一封给德操公就是,到时我们两个都算你的老师,你在他那挂个名就行,学问上的事,我来教你。”

还可以这样吗?常青是一点都没想到,东汉的门第之别,那是几乎没有,像经神郑玄,就是先拜师张恭祖,后拜师马融,自身又身兼古文经与今文经两家之长,或者是如今正不知道跟着哪支军队的刘备,也是先拜入卢植门下,后来到徐州之后,又跟随郑玄学习过一段时间。

总之,在这些关系不错的高士大儒之间,“共享”弟子什么的,不算个什么大事。

既然如此,常青也就执大礼,正式拜诸葛玄为老师了。

收到一个看起来十分出色的弟子,诸葛玄心情大好,第二天就打马带着常青和诸葛瑾往泰山郡而去,一路风驰电掣,不过三日,三人就回到了梁甫城。

官寺之中,诸葛珪还是那副无精打采的模样,相比于去年常青第一次见到这个男人时那种仿佛参天大树一般的感觉,现如今的诸葛珪就好像一团蓬草一样,随时会被一阵风吹到天边。

“兄长!”诸葛玄一看到诸葛珪的样子,立刻跑过来抱住了他:“兄长!何至于此啊!何至于此啊!”

“君度?”诸葛珪看着已经开始涕泗横流的兄弟,笑了笑:“君度是读经的人,不耽于情爱,远胜珪矣。”

诸葛玄擦了擦眼泪,说道:“我知道兄长与嫂子伉俪情深,我非是要劝说兄长不要耽于情爱,而是说,兄长膝下还有三子二女,何不将对嫂子的思念,倾注到对子女的呵护之上?能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想必嫂子在天有灵,也会倍感欣慰的。”

“我知道,我知道,阿青和阿瑾已经劝过我了,我不会再自暴自弃了。”诸葛珪点点头,又看向诸葛玄身后的常青:“阿青呀,正好,这两日你家族中人也有消息了,我给君度的信想必他也看过了,应该也问过你的意愿了,说说吧。”

常青上前一步行了个礼:“大人,我已经想好了,先从父亲的遗骸回平原老家安葬,之后便跟随在诸葛老师左右,读书学经,以期将来能报效国家。”

“哦?君度已经收你为弟子了吗?”诸葛珪有些诧异地看了诸葛玄一眼,继续问道:“故乡与家人近在眼前,也不想回去吗?”

常青拿出早就想好的词,胸有成竹地说:“夫大丈夫者,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如苍鹰一般,展翅翱翔于天际,小子不才,亦有成大丈夫之志,如此,将来定要四方游历,既如此,遨游又何必归故乡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诸葛珪喃喃道:“君度,你收了个好弟子呀。”

“然也,然也。”刚刚还在痛哭流涕的诸葛玄,现在已经开始放声大笑了:“哈哈哈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妙呀,妙呀,阿青,以后咱们这一脉若能传下去,当人人都依你这番话行事。”

大话既然说了出去,诸葛玄也一点不跟常青客气,在回平原的路上,诸葛玄还特意带了十多卷竹简,要求常青到平原之前,把这些竹简全看完。

常青颇有些忐忑地拿起一卷翻开来看,好家伙,易经?这是我这个年纪的人能看的嘛??!!

诸葛玄以为常青是在震惊于他这卷易经的流派,颇有些骄傲地说:“袁家家传的《孟氏易》,寻常见不到吧,我特意从袁公路那里抄来的,这可是经学之大宗,求甚解在你这个年纪是不可能了,你先看一遍吧。”

常青转了转这本竹简,心想:诸葛玄也太高看我了,这上面的字我都认识,可连在一起,我一句话也看不懂啊!

看着诸葛玄那双透露出期待与信任的光芒的眼睛,常青只好硬着头皮去看,至少,还能打发路上的时间。

一长一幼,一驴车一骑马,嗯……还有一棺椁。

总之,两个简简单单的身影就这么轻轻松松地向北而行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