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琅琊隐士诸葛玄(1 / 2)

所幸,诸葛珪还是回来了,泰山郡丞又重新穿上了自己的皁袍,戴上了新的进贤冠,风轻云淡的样子,和以前别无二致。

除了眼眸中再没了昔日的光彩,言语中多了平日不曾有过的疲惫。

诸葛珪还是那个诸葛珪。

顺便,诸葛珪还给诸葛瑾和常青放了个假,让之前跑过来帮忙的刘副帅——如今改换了姓名,唤作诸葛璜的,带着两个小娃娃回一趟阳都,把诸葛珪的从弟诸葛玄叫来,说是要交代一些事情给他。

顺带一提,去年朝廷剿灭了黄巾贼之后,为了庆祝这件事,天子大手一挥,下令改元,如今,是中平二年了。

时间刚出正月,泰山各县还没从黄巾的余波中恢复过来,回阳都的路上还随处可见一些断壁残垣,但农田里,已经有不少人在努力耕种了。

看着道旁努力生长的青草,看着田间为丈夫擦汗的妻子,看着在树荫下嬉戏的孩童,常青美美地呼出一口气,好像又回到了在颍川的时光,回到了可以无忧无虑到处疯跑的那个乡村。

可惜,没几年安稳日子了,常青想着,没几年就要董卓之乱了,到时候,全天下都要打成一片。

青草被焚毁,丈夫被逼从军,孩子四处流浪乞讨。

牛车上,三个人都在享受当下的宁静与和平,但只有一个人是在贪婪地享受着这仅有的和平。

“璜公(刘副帅改名后众人对他的称呼),咱们行到哪里了?”常青抬头看了看太阳的位置:“我看天色渐晚了,咱们找地方歇息吧。”

诸葛璜手搭凉棚瞅了眼天上的太阳,回道:“你小子又想偷懒?未时还没过完呢,你就想歇着了?从梁甫到阳都才多远?你打算走一个月?”

常青撇了撇嘴,知道劝不动,就去找诸葛瑾说话:“瑾兄,你认识你这个从叔吗?”

“自然认识,在家中,与我父亲关系最好的,就是这个从叔了。”诸葛瑾享受着牛车上的轻风,懒洋洋地回答道:“父亲的字就是这位从叔帮着起的。”

“啊?”常青惊道:“字不都是长辈取的吗?”

“也不都是。”诸葛瑾坐起身来解释道:“长辈取、上官取、朋友取、自己取,都可以,而且我这位从叔在经学上天赋极高,少年时就拜入了经神郑康成(郑玄字)郑公门下,二十三岁就出师了。”

“这么厉害?你这从叔,今年多大?”三国演义里可没讲过诸葛玄的事,一听诸葛亮还有一个这么厉害的叔叔,常青立时来了兴趣。

“从叔只比父亲小两个月而已,如今自然也是三十一岁。”

常青点点头,继续问道:“他还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诸葛瑾想了想:“过人之处嘛,有一任徐州刺史征辟过从叔,被他拒绝了,这算吗?”

一州刺史的征辟,那可是将来问鼎二千石的机会,就这么拒绝了?常青有些傻眼,这人是淡泊名利的那种?

“从叔确实对做官一向没什么兴趣。”诸葛瑾接着说道:“他最好游览名山大川和结交天下俊杰,我听说从叔与八及、八俊、八厨中的很多人都交好,还认识不少行侠仗义的游侠。”

“等等,等等。”常青的脑子有点没反应过来:“瑾兄,八厨、八俊、八及,这都是啥呀。”

“就是当时世族中推举出来的,有贤德、有才能的一些人,譬如……刘表,刘景升,既是八俊之一,又是八及之一,他是兖州山阳人,你听说过吧?”

常青点点头,就算这辈子没听说过,上辈子也知道,荆州牧,守户犬嘛,不过听诸葛瑾这意思,刘表其实挺厉害的?那为啥老了之后成那个熊样呢?

“这位从叔与这些人物交好,那自然是看不上一个刺史的征辟了。”诸葛瑾见常青若有所思,就继续说道:“只不过从叔他喜好云游四方,不知道现下在不在阳都,要是不在还得托人打听一下他去哪里了,咱们到时是在阳都等他还是留下父亲的手信就回泰山郡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