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账房先生?(1 / 2)

回到家已是傍晚,范凌恒轻轻关上门,看着老爹已昏然入睡,但气息比先前顺畅很多。

他把东西收拾好后便感觉一阵阵倦意顿时如潮水般涌来,再也撑不住,一头栽在床上,呼呼大睡。

这两天范凌恒实在太累了,他仿佛回到自己大学刚毕业的那段时间,除了理想和身体外,一无所有的日子……

渴了就喝公厕的自来水,饿了就买个馒头,有次连房租都交不起时他在金拱门的餐椅上躺了一宿……

再次从零开始,却要比前次从容许多,不只是因为久经磨砺后,范凌恒已经成熟许多,还因为现在他有了亲人、有了家,有了心灵的港湾……

第二天醒来的,是完全接受现实,神采奕奕,浑身轻松的范凌恒,他翻身下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老爹的情况。

却见老爹已不在屋内,外面穿来“咣咣”的响声,范凌恒走出门,发现范清耀正在院里推着石磙在碾台上磨面粉。

范凌恒上前从老爹手里接过石磙,考虑如何给范清耀开口。

范清耀的嘴巴能吞进个鸭蛋,他心道自己这二孩儿好像换了个人似的,连之前从没用过的石碾也突然会用了,而且还知道多替家里考虑,虽然这不是什么坏事,但这开悟开的未免太彻底了些。

范凌恒不知道自家老爹心中感慨,支支吾吾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呃……爹啊……我不准备去宗学了……”

“你……你这孽子!你怎么敢!”

范凌恒磨着面粉,实际心里早有预判,知道范清耀见不得他提出不上学这事,眼角余光一直瞄着范清耀,见状连忙丢下石磙,躲过老爹甩过来的一拐杖。

“你听我说完……”范凌恒跳到院门口,对范清耀喊道。

范清耀拄着拐,揣着粗气没好气道:“你说破天,也得去给我读书!你是得了失心疯?分不清好赖?还是想和我一样种一辈子地!”

范凌恒见老爹动了真怒,连忙解释道:“我说不去范家学堂,又没说不读书!”

“嗯?那你想去哪?”范清耀狐疑的看着他问道。

“我想挣点银子,去县学宫读书。”范凌恒掰着手指给范清耀讲道:“孩儿如果想明年参加考试,按理说要开始学习八股文。

但据我了解,范清礼这厮教蒙学不收束脩,教八股文的时候不仅额外要收钱,还不用心教,他把往年搜集的八股文装订成册,直接甩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我想去县学宫读书,咱县教谕怎么着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对八股文的掌握程度肯定比一个落榜老举人强。”

“县试毕竟考的简单,主要考的是学生对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范清礼教的这点内容也够用。”

“但县试才是第一关,想获得功名,还要参加后面的院试、府试。”

“童子试考完,成为秀才,还要参加乡试才能成为举人,乡试后面还有去京师参加的会试,会试过关方能成为进士,才有做官的资格啊……”

范凌恒给老爹深入浅出的分析。

今年是嘉靖三十八年,没有进士科的考试。

明朝的童试,也就是考取秀才的资格考试是每年一考,但进士科是三年一考,也就是说范凌恒即便明年县、府、院童生试一次考过,想要考进士也要等到嘉靖四十一年。

县、府、院是明朝最初级的考试,又叫童生试,通过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这三种生员都享有秀才的特权,比如免除差徭,见官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

但其中也存在鄙视链,在府、州、县学宫内,廪生的地位最高,即使是学校的教官,也必须颇为客气地称廪生为“斋长”。

廪生的另一优势是可以择优录取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学习,享受更高等级的教育。

被国子监录取的生员叫岁贡,这很好理解,是地方上进贡给朝廷的备用人才。

朝廷规定,县学宫廪生名额二十人,但现在潮阳县的禀生只有十二人,许是因为前些年潮阳县除了出了个范进这个三品官外,甚至出过礼部尚书、太子少保,正一品的大官。

但也不知道是不是文气都用在那几年,导致现在潮阳县文气凋零,连续几年的院试都是潮州府的垫底存在,就连县学宫的廪生名额都被临近的揭阳县和海阳县分了去。

听说知县正在因为这事儿发愁,因为文教也是官员考核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文教不合格,会被定为教育无方,在三年的考满中评为下等,失去升迁的资格。

至于增生和附生,就不在范凌恒的计划考虑范围。

范进就是增生秀才,但凡他是廪生,家里也不会穷到那种程度,天天靠老丈人的救济才能勉强生活。

所以,他给自己定的目标不就是要成为廪生,更是要成为廪生中的三试案首!

凡童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凡名列第一者,称为案首,一人连得三案首为小三元。

对于范凌恒这种无背景、无金钱、无人脉的大明三无青年,想出人头地,就得有点惊人之举,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这是范凌恒能想到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

前世范凌恒作为村子里建国后第一个985学子还能拿到村委会奖励的两万奖学金,更何况是现在文脉式微的潮阳县。

但万事开头难,有了目标,就不能和之前一样浑浑噩噩只知道在宗族学堂每天“之乎者也”。

范凌恒前世虽然没特意留心,也知道明朝是一个党同伐异非常严重的年代,党同伐异背后是什么?那就是门第和师门啊!

他没有一个好门第,所以只能想办法拜一个好师门。

在科举这条路上,大致要经历蒙学,县州府学宫,国子监这条路。

这里面,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师生体系,比如你一路考上了进士,那么你的老师就有:蒙学师傅,授业师傅,院试座师,乡试座师,国子监讲师,会试座师,以及殿试老师——皇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