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战乱又起55(2 / 2)

不如带走大量士族人才,皇帝一是被司马越监控,第二他想做事,也没人可以依靠。

司马越闭眼仰头看天,下决心道,“只能如此了。”现在他也是无路可走,除非立刻向皇帝献出所有权柄,不然根本找不到退路\u00ad\u00ad——在皇帝不换的情况下,和他达成和解。

向皇帝认输,那个时候,就是自己当案板上的鱼肉,给别人递刀,祈祷自己好运。

唯一的出路就在于控制皇帝的情况下,在地方拥有实际的权势,最差和刘渊的军队相对峙,打个五五开;佣兵自重,最好是全灭刘渊。

对皇帝取而代之,这事他想都不敢想,这就是思维已经固定了,其实也是对自己没信心。当然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他要是能打遍天下无敌手,直接称帝,也没人敢说他的不是,他也不在意别人说。

于是几天后,司马越身穿铠甲,佩戴着宝剑,去皇帝那里请旨去讨伐石勒。

这让皇帝有点小难堪,按照礼法,大臣在殿中见皇帝,是要卸了武器,脱鞋进入的。

不过皇帝只是表面有点气呼呼的,心里受用极了,这回把司马越搞了个灰头土脸。他这种粗鲁无礼的行为,对他来说杀伤力为零。

最终皇帝同意,让司马越领兵出征石勒。

刘渊派兵攻击晋国,一路是刘景,一路是王弥,刘聪,一路是石勒。投靠刘渊的朱诞,被刘渊任命为前军都督,他在这一路大军由刘渊的侄子刘景,灭晋大将军为大都督率领,进攻晋国,攻取黎阳县,接着又在延津,击败了晋国的车骑将军王堪。

朱诞这种人,可以说是晋奸了,引异族攻击自己的本族,游牧民族依附中原王朝,自汉武帝就有,这是向外扩张,必然导致的问题。而且现在加入刘渊阵营的汉人也不少,王弥就是一个典型。

所谓的夷夏之辩,自从春秋就有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也是源远流长,站在夏的立场上,是以中原为中心的论述。

以中原为中心,四周都是没有王化,南蛮北夷,山越,在魏晋这个时代,即使是后世发达的沿海,现在很多地方,也是没有完全接受中原的文化的。

中原自己在中心有文化,四周都是没文化的,就近来说,汉初和匈奴这些没文化的蛮族和亲,汉武帝有了力量,就直接改成用武力使他们称臣。王莽代汉,就依托古制,也就是天子分封诸侯,给四夷君封王,到了东汉才改变方略,学西汉那一套。

夷夏之辩有时候不是很严重,汉武帝留给自己儿子刘弗陵留下的四位大臣,其中之一的金日磾就是匈奴王的儿子。

总的来说,就是实力强的时候对他们暴打,实力弱的时候又联合他们来给给自己作战什么的,换个角度就是,汉文化朝廷强大的时候,迫使他们汉化融入。汉文化朝廷弱势的时候,这些人就凭借武力强行融入。

而汉族从一条河到朝代再到后世的种族的概念,到现在也还没有产生,直到南北朝并立的时候,为了和北方的相区别,才形成这个概念。

归根结底是民众信奉的文化不同,中原信奉传统的儒道,草原民族则信奉武力,没有太过复杂的文化。

刘景这次攻打晋国,在战场上被射了一箭,受了点皮外伤,他这个人就是典型的匈奴人,和刘渊不一样,刘渊从小学习儒学,稍微要讲道理一点。

和刘渊以及刘渊的儿子们不一样,刘景对汉人意见很多,尤其他智商不是很高。

胡人依附,上层的贵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习了儒家经典,刘渊还没回匈奴的时候,刘宣对他们这些子侄放养。

刘渊回匈奴之后,深感文化的重要性,让他的子侄学习儒家的经典,背不下来就是一顿打。

刘景本人对汉人本来就很痛恨,现在就更是恨之入骨了,他很奇怪,学这个干嘛,这几年,那些学习儒家经典学得很好的士族公子,被他杀了多少了,学这个有什么用。

他向来作战,从来没受过伤,这一次在战场上受了点皮外伤。战斗结束后,抢了一个汉家女子,想要行禽兽事,结果这个女的狠狠地咬了他一口,刘景当即抽刀杀了这个女人。

接着把俘虏的晋国士兵和百姓,不分男女老幼,三万多人赶进黄河,一时哭声震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