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1 / 1)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老师在千年前就对远行的问题提出了讨论。古人出行没有便捷的交通,出行十分不易,往往靠徒步,条件稍微好些的可能配置个小毛驴,另外还要考虑到通信不便,远行后很可能就是天人永隔,这给重孝道的古人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远游于古人而言成了世家大族优越性的体现,他们出行有随从,代步有车马,安全不用担心,通信可以依靠飞鸽代言。穷苦人一辈子偏安一隅走不出所在邦国,才是平常。有人可能会问孔老师家室贫寒,安能周游列国?这里就要提到孔老师虽然出生贫寒,但其是士族阶层,另外他从小勤奋求学,立志实现其政治抱负。孔老师远行是为了求发展,谋出路,非行不可,不可不行。

现代交通便利远游不再是障碍,但依然有个难题需要慎重思考——父母在不远游。有些人从孝道出发,认为父母安在的时候要在其身边本分尽孝,这是个人选择不置可否,若要远游要尽周全的考虑父母的赡养问题这是人子应尽的本分不可忽视。

现代社会的便利性让我们有更多选择的同时,也间接的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情感的深入链接。古人通过家书来寄托情感,传递血脉纽带,如曾国藩家书已成为影响至今的著作。现在一通电话三言两语能把一个月的思念倾吐完毕,有时候电话也顾不上打一个,简单微信上问候一下草草了事,父母远在异乡不知道要抱着手机等待多久,心酸之感不言而喻,却难以传递。

作为在外多年的游子,很容易理解父母盼望孩子归家的心情,但正如孔老师几千年前为了理想游遍天下,现代年轻人也有自己的梦想需要实现,更多的是成年后需要面对的现实压力不可忽视,在外谋生多少无奈,背井离乡几多苦楚。但无论如何远游有方还是需要考虑如何让父母不担心,让父母安心。固定一个时间给父母定期的通个视频电话,学学古人写写家书,考虑到父母亲的身体状况为他们置办保险,带他们定期去体检,有条件了把父母接到身边,为他们置办衣物,在他们生日时准备礼物,利用好假期常回家看看。这些都是游子在外与父母亲建立良好沟通的方法。

年纪愈大越发的珍惜和父母相伴的时光,他们的音容相貌,他们慈爱的面庞,他们殷殷切切的叮咛,甚至是教育的厉词都成为怀念的素材。现代父母非常理解孩子们在外的辛苦,从不会主动的找他们排解苦闷,他们小心翼翼的默默的呵护着我们如春雨无声,他们善解人意的强健体魄为了不给远游的孩子们增添烦恼,他们隐瞒疾病只是让孩子们在外安心,他们伟大的爱如灯塔,即使灯光摇曳,影光绰绰,他们依然强劲的坚持着。临行密密缝,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沉吟,可怜老父母亲,爱恐不及,悲切思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