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32(1 / 1)

貌似一直在调整的进程中,除了因为试用期的问题,其他的调整都是有利于自己的,很多也超出了自己原有的认知和设想,好在明显的可连续的变化的那持续成长的愉悦感很是激励着自己。有了前期的适应和调整,入职满一周年吧,开始全面负责济南园区人力资源办公室的所有内容,也是根据自己的调整意愿吧,办公室工位重新满员,原先的三位同事一位调整到了档案室,一位调整到了园区刚独立人力资源管理的产业公司。其实工作工作与前期也没什么大的变化,因完全掌握主动权,怎么安排怎么调整,算是一言堂吧,整体的工作顺利且结果很好。

适应了新单位独当一面的工作,很多公司内的问题可以自己调整了,刚到的时候是没要求安排宿舍的,因为公司有食堂,宿舍内没有做饭的条件,到后来了解到了宿舍的安排特意向宿管要求了一个有下属产业单位销售同事的宿舍,总共三个人,因为销售出差较多,大部分是自己住,刚开始时还是弟弟宿舍和工期宿舍各住一半时间吧,后来因为弟弟也经常出差,只要他不回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宿舍住了。其实住在公司宿舍还是比较方便的,上下班也就五分钟,除了宿舍楼就是公司食堂,一日三餐供应,宿舍内设置也比较好,三张双人床,一张大书桌及几把椅子,有单独的洗浴室和独立卫生间,热水空调也都配备齐全。适应了宿舍生活之后,因公司隔着王舍人和工业北路的恒大城比较近,慢慢的开始在空闲的时间骑车到处游荡。

厂区在历城区城区的东北角,那几年那边还没完全开发,工厂的南侧多是工厂,而北侧则是庄稼地,也因是有村落聚集吧,北面的白菜路每五天有一个大集,大概是无聊吧,下了班或者周末遇上大集也会要几个同事一起去闲逛。厂区的绿化一直很好,没有专业的维护团队,集团的每个处室部门认领一块,在夏天差不多两周时间吧,要修见一次,行政上特意配备了割草机,排上日程哪个部门可以用。每次差不多两个小时吧,偶尔有的体力劳动,虽每次都得弄脏衣服,但大部门的交流也是比较好的,每次结束应该说是轮流吧,部门会组织聚餐,记得有次还专门去了德州禹城园区为园区栽种绿植。

也是在自己独立负责的第二年吧,当时的整个行情时都看不好房地产,都在说房价要下行,虽没有必须抉择的决心,但那时开始留意。父亲的一件事在郭店远郊买一个相对偏的房子,价格低面积还可以大一些,也是受身边人影响吧,带着弟弟开始到处看房子,恒大城的、万象新天的、东都尚城、万科城一系列吧。其实最开始决定买东都尚城的,现场准备交定金的时候,销售大概是没想到,原本承诺的优惠不打算履行,因一点意外吧,放弃了。也是那个周末吧,和弟弟一起喊着两位兄弟去了淮海东城御景的售楼处,位置、户型都比较满意吧,现场交了认筹金,大概是三周之后把,和弟弟去开盘现场抽房号选户型,最终敲定了在济南的第一套房子。现在看其实挺大胆的,身上其实没有现钱,首付基本上刷的信用卡,确定房子后父母和姐姐打来了支援款。其实当时身边看房的人非常多,自己开始看房算是最晚的,结果是自己最早确定买房的,也是时运吧,往前后的两个月吧,济南的房价开始涨疯了,基本上一天一个家,身边那些比自己还要早看房的也开始出手了。

买房的事对自己刺激还是比较大的,即使决策及时办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好处,想来还是很感激公司的。在自己入职的第二年吧,职位待遇新上了一个台阶。也是企业到达巅峰吧,收购了一个瑞士的企业,也开始了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因自己属人力资源部门的特殊性吧,无论是对高层领导的培训,还是对中层干部的培训,抑或是对基层一线执行人员的培训,自己都能参与,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的逻辑,以及对自己的自信,慢慢的帮助自己培养了起来。也是一种学习与落实吧,自己在部门内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邀请各个条线各类业务的负责人到部门给同事宣讲起经营模式与特有的技能技巧,虽是杂而不精,但对作为人力资源的我们来说却是自我成长了。

到后来就越来越庆幸了,买房后大概一年吧,小区的最后一套房子的网签价与自己当时买的时候差了一倍,也就是说如果自己当时没有做决定后续可能就做不了决定了。也就是那时吧,可能是觉得各项条件都具备了,考虑要结婚了。也是在15年吧,企业迎来了变数,因为资金结构的问题吧,过多的短贷长投以及过长的资金回笼周期,遇上国家金融收紧的政策,济南的生产制造业一片哀嚎,集团也不可避免的进入了资金怪圈。好在15年的时候,还没那么严重,资金虽紧张但企业的经营生产照常。进入16年就不一样了,有银行对集团采取了限制措施,一下子,墙倒众人推,集团内部也爆发出了危机,工资开始出现不正常了,还在前期自己办理了不少信用卡,同其他同时一样,开始刷信用卡倒贷,也是那时候开始吧,集团的各同事也明显出现了消极怠工的情绪,慢慢的感觉已搭建好的体系在慢慢崩塌。

每况愈下的现状让大家时刻都人心惶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集团也订下了只出不进的人员数量策略。坚持了一年吧,到17年的6月份,接近放弃的自己收到了职位调整的调令,从人力资源调整到总裁办公室,也是那时候开始吧,自己前期积累的文笔再次派上了用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