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度田(1 / 2)

秋后,在丰收喜悦的感召下,兴山百姓对娱神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段然也亲自参拜了当地的土地神庙,看了几出社戏。

归州地区虽早已归附大夏,然民风民俗依旧是荆国特色,即使是外来的那些军户,也都早已被沐化。整个兴山县一片繁荣。

趁着此时,段然决定激励百姓参与到虫儿山以及周边山水的整治中去。此处并不是什么名山大川,因此在段然的计划中,也不是什么规模宏大的工程。只要规划妥当,参与的人手足够,段然有信心在年前就完工。

但起初依旧受到了很大的阻力。由于虫儿山在城北,因此城南的百姓本就积极性不高,然而让段然意外的是,即使是在城北,也响应者寥寥。

这是段然所不能接受的,他原定要在这些人忙碌于工程时,浑水摸鱼,去做一件更大的事情——度田。

如果不能在年前正式开工,甚至即使能够开工但进度过慢的话,都将对这个计划产生极大的影响。假使在春耕前不能完成人口和土地的调查,那么万事皆休。

段然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就算没有度田的计划,整治虫儿山依旧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工程。段然真正体会到了为政的难处,他发现他几乎没有办法通过正统的手段来展开这项工程。

最后,段然不得不将百忙之中的周辅调回兴山,让他去城北游说一干农户。至于城南的居民,王修则承受了段然的重压。

上工的人依旧不多,在赶鸭子上架的情况下,他们的积极性不容乐观。但到底这项工程还是艰难的展开了。

兴山的基层吏员全部被段然赶上了虫儿山,他们显然不能够作为度田的人手,对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即使是归州城调来的吏员也依旧不可信。

于是段然给峡州和夔州的两位王刺史去了公函,企图借调一些人手,甚至荆州的曹让,也收到了段然的私信。

战争给了段然极大的阻力,也为段然提供了便利的环境。

阻力来源于人力物力的不足。支援南征依旧是整个大夏的头等大事,段然绝不会、也不敢去挖军方的墙角。

几十年前,在归州还是秭归的时候,这地方虽仍称不上是大郡重镇,但借助长江水道,确也有一笔不菲的财政收入。

自从成为了临战区,这笔收入断绝,归州的财源就变得很单一了,抗风险能力极差。段然的预算很紧张,他没有更多的钱和物资来投入到这一系列计划当中。

但战争的好处也是有的。由于是战区,在军队的眼皮底子下,土地兼并的情况还不算太深。军方也在无形之中为段然提供了“势”,百姓习惯了战争氛围后,并不会对他的政策有过于激烈的反抗,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降低了段然计划的风险。

峡、夔二州到底没能支援来多少人手,总数也不过五十人,反倒是荆州的曹让,一纸调令以协助运粮的名义,送来了二百人马。

段然只能期待这个数目够用。

于是对整个兴山县的清查便强行开始了。从城南到城北,每一乡每一里,都有段然撒出去的官吏。

案牍劳形,这是段然的深切体会。

每日都有不同篇幅的汇报呈上公堂,段然手边是一卷兴山县的全图,他需要将文书上提及的一切要素标注在地图上,然后绞尽脑汁地思索应对办法。

度田计划在全县各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抗,暴力事件屡见不鲜,但好在尚没有成规模的武装斗争。有时度田吏员会采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段然也视而不见。

不过也是有好消息的,在度田时以妨碍军略的理由惩治了几家大户后,居然开始有许多人主动投入到了虫儿山的工程当中,计划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起来。

“殿下,不能够再查了!”王修脚步急促,闯进了这原本属于他的公堂。

对这个人,段然有清晰的看法,他的确是有一些治县手段的,但那只是经验使然。

在段然看来,王修毫无疑问是个软骨头,软到既不敢为难百姓,又不敢违逆段然,绝不是一个可以托付大事的人。因此在度田展开后,段然便将他赶上了虫儿山去与百姓“同甘共苦”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