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追根溯源艰难探索26(1 / 1)

“众人皆醉我独醒”,作为一个举世混浊中头脑相对清醒的人,李振钧不仅苦闷,也在思索。虽然年纪尚轻,但他长期的发愤苦读,已经熟读经史,精研百家。面对清王朝的日渐衰颓、内忧外患,李振钧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百家争鸣”的结果是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伟大的统一。经历了秦末大动乱之后,汉朝建立了大一统的政权,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就很容易被汉武帝所采纳。但是,道家思想并没有完全被摒弃,而是受到挤压而被扭曲,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知识分子热衷于讨论老子、庄子学说的“谈玄”风气。儒道之争使得西来的佛教获得了机会,得以在中国传播。

进入唐朝,由于唐朝皇帝姓李,以老子李聃为先祖,尊崇道教,但同时实行文化开放,儒、道、释等互学派相砥砺和融合,再一次把中华民族推向前所未有的辉煌,经济社会也得以空前的发达。唐玄宗晚年的昏聩,安史之乱爆发,进入中唐,韩愈、柳宗元发起和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目的就是为了力戒繁华社会形成的浮华文风,重振先秦文风和文化。

经历了唐末五代十国的长期动荡之后,宋朝再次实现了统一。宋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继承和发扬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文化得以继续繁荣,经济高速发展,商品经济迅速萌芽。由于佛教,特别是禅宗重视吸纳儒家和道家的文化营养,迅速赢得了士大夫的认同和接受,道家则逐渐被边缘化。唐代的儒释道互相砥砺的局面演变成儒释共存共进的形势,道家学派逐渐式微。

与此同时,哲学家、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则从道家的视角切入儒学,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师承周敦颐的程颢程颐兄弟共创了“洛学”。程颢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阐述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中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者可谓是教育的目的,后者可谓是教育的过程。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到了南宋时期,朱熹又进一步把《大学》确立为儒家的“四书之首”,《论语》《孟子》则排列其后。儒释道数百年的砥砺激荡、互相融合最终以“理学”独领风骚。儒家崇尚伦理道德、仁民爱物,道家崇尚个性发展、独立自由等思想消融于“理学”之中。

自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而后,科举考试的文体逐渐演变为“八股文”。八股文的主要文义在于诠释经书的义理,并要求据题立论,所以很少有作者自由阐发的空间,而它的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对偶性。文章论述的内容要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书而展开,不能随意发挥。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专门研析八股文,但八股文的限制太严,而且题目限于经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程朱义理之学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僵化。顾炎武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在李振钧看来,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甚至于连孔子都曾经向老子“问礼”,然后才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崇尚个性发展、独立自由,这与儒家的崇尚仁义道德、克己复礼看上去具有一定的对立性,其实质上是基本一致的。因为道是仁的依据,仁是道的表现,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矛盾,仁义道德本质上就是保护独立自由的。儒家和道家原本互为表里。只不过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不仅百家被罢黜,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阉割。李唐王朝一度信奉道教,儒道两家互相砥砺,西来的佛教也获得了机会。唐朝文化一度出现繁荣,并延续到北宋。但理学的兴起,是对儒家思想的再次阉割。接下来蒙元统治和满清统治,使儒家文化再一次遭受来自异族的沉重打击,乾隆又借编纂《四库全书》之机,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又一次阉割。这样,儒家思想的被阉割,被扭曲,也使道家思想受到伤害,个性发展、独立自由成为叛逆,仁义道德也徒有其名,甚至成为一种讽刺。

思想领域病了,就会影响精神文化领域,就会祸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清朝中后期就是这种情况。

当然,当时许多人都看到了清王朝的走向衰落。明白人并非李振钧一个,宣南诗社的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一班忧国忧民者就都是明白人。但是,他们大多只看到了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而未能上升到精神文化领域,上升到思想领域。所以,他们和历史上的大多数改革者(如王安石)一样,只是谋求制度层面的改革,而没有触及思想、文化、精神的层面。这就好比一个医生,他根本还没有弄清一个病人的病根所在,就依据表面的病象进行诊治。虽然病情也可能有所减轻,但终究难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理想疗效。即使有人把目光投向西方,希望采取外科手术式的疗法,但是对于一个久病体衰的病人来说,如果不进行前期的强身固本,一刀下去,病人也许死得更快。

李振钧思考和探索的结果未必正确,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具有一定独立自由倾向的李振钧,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也许注定是不幸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