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大魁天下小城沸腾(1 / 1)

不久,传来了乾隆退位,嘉庆继位的消息。新君即位,照例又要举行恩科大考。太湖的士子们个个摩拳擦掌,发愤苦读,只等着在乡试和会试的考场上大显身手。果然,会试刚过不久,就从京城传来了特大喜讯:太湖北乡的青年举子赵文楷喜中本年恩科状元!

这一特大喜讯传回太湖,整个小小县城顿时沸腾起来了,照例有不少读书人家燃放鞭炮,以示庆贺,也沾沾喜气。不过今年燃放的爆竹格外响,燃放的时间也格外长,书院外面还有人放起了烟花。读书人奔走相告,就连在家种田的老农也啧啧称赞。街头巷尾,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赵文楷这个名字,都有人在谈论着赵文楷的故事。许许多多关于赵文楷如何聪明过人、如何发愤读书的故事都被人们津津乐道,被演绎得神乎其神。有人说,赵文楷小时候帮外婆家放牛,经常跑到一所私塾的窗子外边听人家读书。一次塾师发现了他,就把他叫过去,问他会不会背书,他竟然一口气把听来的文章背了好几篇出来。先生觉得孺子可教也,便免了他的学费,让他当了一个“旁听生”。

有人说,一年夏天,天气十分炎热,赵文楷趁先生不注意,偷偷溜出去,跑到长河里洗澡。先生发觉寻到河边,看见赵文楷的衣裤就脱在岸上,于是,随手把它捡起来挂在一棵老树上。然后去喊赵文楷赶快上岸。赵文楷一眼看见自己的衣裤被挂在树上,顿时傻眼了。先生大声说:“赵文楷,我出一个上联,你若对得出来,我就不罚你。”然后,先生即景生情,出了一个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赵文楷略一思索,就在水里高声回答道:“先生,我对出来了;‘万里长河做澡盆’!”先生听了,微笑不语,转身走了。还有什么赵文楷习静龙凤庵,题诗西风洞,等等等等。

最有意思的,还是说赵文楷的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陈旧的木板桥,年久失修。他此次进京赴考,母亲送至桥头。赵文楷同母亲依依惜别后,正要启程,一只脚刚刚踏上桥板,木板桥就断了,桥板哗啦啦地掉进了河里。赵文楷大吃一惊,心里想,这可不是个好兆头啊,难道这次又要落第不成!赵文楷家住太湖深山,地方偏僻,十分贫穷。他祖父曾经做过四川汉州的一个小小的录事,所得的薪俸大多用于接济穷人,后来因为身体不好,早早告老还乡了。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仅能糊口而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有时还要帮佣。但是他们却一直支持儿子读书。赵文楷在乾隆五十三年江南乡试中,成绩优秀,高中亚元。但此后几次赴京参加会试,却一再名落孙山。如今前去参加会试,又碰到这么一个不好的彩头,难免心中不悦。这时,他母亲走上桥头,扶着儿子,高声说:“儿啊,这是一个好彩头啊!我儿今日远赴京城,踩断旧桥换新桥,脱去蓝衫着紫袍。我儿今年必定高中!”

如此种种,一时传得沸沸扬扬,几乎家喻户晓。

反响最大的,当属县学宫和书院的书生们。清朝开国至今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了,太湖学子刻苦攻读,成效始终都不十分显著。如今平地一声雷,一下子竟然中了状元,大魁天下,怎不叫人激动?怎不叫学子们热血沸腾?从那时起,学宫和书院里的读书声一下子响亮了许多,简直可以用雷声鼎沸、气势如虹来形容。书院里那些已经考取举人,就等着参加会试的举子们,尤其兴奋,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似的,热血贲张。说话的口气也比平日里大了许多。张三说:“他赵文楷能够考取状元,我起码也得考个榜眼!”李四说:“你能够考榜眼,我至少也能考过探花!”还有人打趣李振祜说:“你父亲考的是传胪,你总不能比你父亲得差吧?至少也要考个榜眼!”看到这种情景,知县、教谕个个脸上笑开了花,仿佛这一切就在眼前似的。整个小小县城,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也充满了万丈豪情,一下子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这个赵文楷,顾氏倒在京城的家中见过,只是没有想到,他竟然如此了得,可以叫整个县城的人都几乎要为他疯狂了。当时赵文楷进京参加会试,大概是因为家里贫寒,衣着十分破旧。李长森曾经把他带到家中住一段时间,好好招待他,不仅因为赵文楷是同乡,更因为他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那次会试没有考中,赵文楷临走时,李长森还给了他一些银子做路费,勉励他不要放弃,下次再来。顾氏只记得赵文楷比她丈夫年纪要小四五岁的样子,个子不很高,略显清瘦。她丈夫对他十分赞赏,赵文楷也很敬重她丈夫,好几次,两人喝酒聊天到深夜。没想到,如今他高中状元,成了轰动整个太湖的人物。顾氏深为丈夫的眼光所折服。她想,丈夫知道赵文楷考取状元了,也一定会为他高兴。转念又想,要是自家的小燕生长大了,也能够考个状元,那该有多好啊!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燕生一天天长大。顾氏读给他听的东西也逐渐增加,她一心想着,一定要把小燕生培养成为像赵文楷那样的状元。慢慢地,小燕生已经可以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了。顾氏又教他背《笠翁韵对》,逐渐又增加了一些短小的古诗。小燕生记忆力惊人,一首五言绝句,教他一两遍,他就可以试着背诵了。兄长李振祜偶尔回家,看见弟弟那么可爱,虽然心里别扭,但也会考他背诗,顺便也教他背上几首。但对于继母顾氏却依旧不怎么搭理。也许是看到顾氏,他就会想到自己去世多年的母亲吧。顾氏并不计较,但也不知道如何与这位跟自己年龄相仿的晚辈相处。

小燕生童年早慧,很快就到了五岁。看到大哥哥们去私塾读书,他哭着闹着也要跟着去。顾氏跟婆婆商量后,就把他送进了私塾。小燕生非常聪明,很快就学会了辨别四声,在同龄的孩子中显得特别突出,私塾先生特别喜欢他,经常夸他聪明。顾氏觉得儿子聪明,就像有了依靠,心里自然欢喜。

年轻的顾氏日夜守着儿子,自然是疼爱有加,无微不至,把全部的母爱和精力都倾注在李振钧的身上,希望儿子长大以后能够像他的父亲那样优秀。童年的这些经历,也许对李振钧善良和多情性格的形成不无影响。

一棵茁壮的幼苗,在树林冲乡下的青山绿水中自由快乐地成长着。在清朝由盛而衰的大背景下,不知道他又将经历一些怎样的呵护和风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