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嫁到柏树梁,嫁给“糯总理”(下)(2 / 2)

李良胜还有个长处,就是特别善于调和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两个因故产生矛盾、有了隔阂的人,就算当事双方都发毒誓“老死不相往来”,只要李良胜出面,十有八九都会重归于好。由于这个缘故,赵家岩李家大院的人都服李良胜,他说什么,大家都会听。

李良胜、谭世英结婚后,过了一些时日,也就是一九六〇年底,二哥李良钰跟小弟商量分家,说是兄弟两个都结了婚,很快就会有各自的孩子,再一起生活,恐有诸多不便,弄不好兄弟之间、妯娌之间还会闹别扭。

对于分家,许术梅和谭世英两妯娌是赞成的。她们都来自胡家公社插腊大队五百梯生产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彼此熟悉,相处融洽,即便成了妯娌,两人也从没有过疙疙瘩瘩的事。在她们两个看来,分家更有利于密切兄弟感情和妯娌关系,利大于弊,何乐而不为?

成为妯娌之后,身为二嫂的许术梅、作为弟媳的谭世英相互理解,什么事都商量着来,从没吵过架,甚至没争过嘴。她俩不仅把内部搞得很和谐,对外更是团结一致。比如,联合整治李良钰、李良胜的堂姐夫和堂妹夫们,还有姑姑家的表哥表弟,怎么过火怎么整,图的就是个乐呵。

比如,别人吃汤圆就是吃汤圆,里面全是正常的馅,但通过许术梅、谭世英及李家大院其他妯娌的精心设计,前来李家大院串门做客的姐夫妹夫或表哥表弟们,吃汤圆十有八九可能吃出满嘴的辣椒面,喝汤可能喝到洗碗涮锅留下的潲水,吃饭可能会吃到变馊变味的剩饭或猪食。

这当中,经常挨整的,当数李良胜他们的幺姑的小儿子袁修志。他爱和表嫂或表弟媳们开玩笑,也喜欢动手动脚,挨了表嫂或弟媳们的整治,也不生气。如此这般,许术梅、谭世英和李家大院的一帮妯娌来了劲,几乎把整治袁修志老表当成了一种乐趣,各种手段全上……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妯娌和谐,家族团结。因为李良钰、李良胜兄弟俩和许书梅、谭世英两妯娌都比较大度,分家进行得很顺利,无论是房屋、家具、农具分割,还是粮食分配,都没有任何分歧或纠纷。

唯一的难处,在于大哥大嫂留下的两个孩子,也就是侄子李善久、侄女李善芝的去向,是继续跟着二叔二婶过,还是跟结婚不久的幺叔幺婶过。兄弟俩商量了半天,最终决定由两个孩子自行决定,他们想跟谁过,就跟谁过。

李善久生于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时年十三岁,性格内向而倔强,怎么问也不表态,问急了,就一句话:“跟谁都行。”

生于一九五三年四月十九日的李善芝当时八岁,见哥哥摇摆不定,自己抱了个南瓜,自顾自地往幺叔幺婶新分的房屋走,还对哥哥李善久说:“我不管你,反正我跟幺叔幺婶。”

就这样,还没自己的亲生骨肉哩,尽管被李善久、李善芝称为“幺婶”,谭世英事实上成了两个孩子的养母。

谭世英上过十一年学,知道读书的重要意义,侄儿侄女跟着自己和丈夫一起生活后,她开始琢磨送两个孩子上学的事情。

此时,李善久己经十三岁,早己过了上学的年纪,只能天天在家放牛、割草,帮着幺叔幺婶做一些杂事。

而八岁多的李善芝,显然正处于上学读书的好年纪。谭世英把她送到当时的胡家公社更生小学,叮嘱李善芝用心读书。

哪知李善芝自个儿不愿读书,说是听不懂老师在讲些什么,勉强上了一周,说啥也不去了,谭世英跟她急眼,还是不好使。

幺婶不好当,养母更不好当。和大多数聚居的家族一样,赵家岩李家院子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一至五房的后人既相互依赖依存,又存在事实上的竞争关系,明里暗里在比着谁家日子过得好、谁家的后人有出息。受此影响,谭世英与两个侄男侄女尤其是与侄子李善久原本简单的关系,逐渐变得微妙起来。

一起生活了两年多,一直相安无事。一九六三年夏天,情况突然发生变化。

有一天,谭世英猛然发现,十五岁的侄子李善久己经两天没在家里吃饭了。问李良胜是怎么回事,身为幺叔的他并没在意:“那么大的人了,你管那么多干嘛?我告诉你,他肯定饿不着。”

既然当亲幺叔的丈夫这么讲,谭世英也就没放在心上。可是,当意识到李善久连续一周没回家吃饭时,谭世英觉得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十九

一天晚上,谭世英把李善久叫到一边谈心:“久,跟幺婶说说,到底什么情况?怎么连续这么天不在家里吃饭?是幺叔对你不好?还是我这个当幺婶的做了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我们是一家人,你对我们有什么意见,你说出来,我们改。你不能不回家吃饭啊!这么几天你不回家吃饭,把你饿坏了怎么办?你让我和你幺叔怎么向你死去的爸爸妈妈交代?”说动情处,谭世英的声音哽咽了。

见幺婶这个样子,李善久慌了:“幺婶,不是您想的那样,我对您和幺叔没意见。”

“那是为什么?”谭世英稳定了一下情绪,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我想分家,带着妹妹单独开伙……”李善久低着头,嘴里嗫嚅着。

“分家?”谭世英有点意外,但她很快冷静下来,“分家可以商量,总不能不吃饭啊。这些天,你在哪儿吃的饭?”很明显,李善久不可能连续一周不吃饭。

“大奶给做的。”李善久继续低着头,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每天你和幺叔、妹妹吃饭的时候,我都躲在柏树梁;等你和幺叔下地干活去了,我再回到院子里,由大奶煮饭给我吃。这些天,我每天只吃两顿饭……”说着说着,李善久似乎有些委屈,声音里有了哭腔。

谭世英顿时明白发生了什么,也没再问下去。

后来,谭世英了解到,这是赵家岩李氏大房当时的当家人、李良胜的亲大婶曾顺珍在暗地里撺掇此事。大意是:赶紧分家单过,你幺婶马上就要生孩子了,不知道要生多少个哩,你跟着他们得遭多少罪啊。自己过,轻松。

刚开始,李善久不同意,说幺叔幺婶对我很好,我说不出口。曾顺珍反复劝说,李善久终于动了心,铁了心要分家单过。

对此,李良胜多少有些生气,担心别人会乱嚼舌根,说幺叔幺婶亏待一对侄男侄女。谭世英劝丈夫,孩儿大不由娘,何况还不是亲爹亲娘,善久要分家,就分吧,分房分粮分家具别让他吃亏就是了。

得知哥哥要分家,刚满十岁的李善芝非常不高兴,对李善久讲:“要分开过,你自个儿过好了。我才不跟你过,我要跟幺叔幺婶一起过。”

分家并不复杂,很快李善久就另立门户单过了。

尽管李善久分了家单独过,但李良胜、谭世英夫妇俩对这个侄子的帮助,一直都没中断过。

有一天,谭世英看见李善久从岳溪场买回两大块猪肉,好奇地问道:“久,现在不过节,你又不祝寿,买肉做啥子?”

李善久有点不好意思:“幺婶,过两天我要结婚了,幺奶给介绍的。”

“日子定了?跟谁结婚?怎么结?都准备啥了?还缺什么?”谭世英意外之余,非常高兴,赶紧帮着张罗。

一了解,除了两块猪肉,李善久啥也没准备。谭世英商量丈夫,并亲自到地里挖了魔芋打成豆腐,准备了一些小菜,包括其他一些用品,紧赶慢赶,总算顺利地把父母生养七个女儿、实际排行老七却叫刘六秀的姑娘娶回赵家岩李家大院。

后来,刘六秀生孩子、坐月子,李良胜、谭世英夫妇都忙前忙后地张罗着,尽最大努力尽好作为叔叔、婶娘的责任。

对于一直跟着幺叔幺婶一起生活的李善芝,李良胜、谭世英夫妇把她当成了亲生女儿一样抚养。

一九六五年农历二月十五,李良胜、谭世英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大儿子李善明出生;一九六七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二儿子李世新出生。两个儿子刚学说话,父母就要求他们叫李善芝为“姐姐”。一九七〇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女儿李建英出生,李良胜、谭世英夫妇直接称呼她为“二妹儿”,意指女孩里排行老二,亲生的大闺女从此成为二女儿。以此为参照,一九七四年农历二初八出生的小儿子李勤俭、一九七八年农历十月初五出生的小女儿李建霞,从会说话开始,就称呼李善芝为“姐姐”、李建英为“二姐”,至今不曾更改。

不仅仅是称呼上,李善芝长大后找婆家时,谭世英费了不少心思,真当大女儿那样对待。

那是一九七五年前后,别人给李善芝找了个婆家,离更生大队赵家岩不远。

但这家人过于势利,刚看了人户定了亲,便提出两个硬性条件:一是女方要置办嫁妆,二是要求李善芝必须会支人待客。显然,这是瞧不起李良胜和谭世英的家,嘲笑这个家穷,嫌弃李善芝不够优秀。

这话传到谭世英耳朵里,当时就不乐意了,把媒人找来,明确表态:我们家穷,善芝后面还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我们肯定没能力给善芝置办嫁妆;至于支人待客,我大女儿身体弱,干活不怎么在行。

谭世英这番话,说得很客气,实则态度很明确:解除婚约,不让李善芝去受委屈。

那家女主人也真是小气,听到谭世英的态度如此强硬,竟然捎话要把相亲时给李善芝的唯一订婚礼物、一条价值四毛钱的毛巾要回去。

谭世英更生气了,让人捎话过去:我们不要人家的毛巾,但不会厚着脸皮给送回去。要毛巾可以,让媒人来拿。

那家人真是可以,还真让媒人来拿毛巾。媒人觉得很没面子,气得直骂娘,说这样抠门的人家,找不到儿媳妇才好。

最终,由谭世英做主,将李善芝嫁到谭世英的娘家、胡家公社插腊生产大队五百梯。

之所以这样安排,谭世英有三点考虑:一来李善芝个头小,长得很瘦弱,嫁到别的地方,容易受欺负;而嫁到自己的娘家,能够比较好地避免这个问题;二来李善芝的婆婆是自己的干嫂嫂,谭世英了解她的为人,不会为难忠厚老实的李善芝;三来自己的娘家就在这里,两个弟弟己经长大成人,一定会格外关照他们的外甥女,这对李善芝而言,本身也是一种有力的精神依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