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分析得明明白白271(1 / 2)

看到袁英德夸奖自己,黛玉白皙的瓜子脸浮现出一丝羞红,屈身给袁英德行了一礼低声道:“多谢袁大人夸奖,小女子愧不敢当。”

行了一礼后,她这才站到了贾瑜身边。

袁英德看着站在一起的两人,男的英气勃勃不怒自威,女的秀丽婉约,透出一股诗书之气。

虽然他对贾瑜还是有些看不惯,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两人确实是天作之合。

“老爷、袁大人、姑爷、小姐,可以用餐了。”一旁的梅姨在一旁提醒。

“好了,都坐下吧。”林如海笑着邀请众人入座。

老夫虽在顺天府尹,但也听同僚们提起过,自从朝廷和察哈尔做了羊毛生意后,光是这四五个月,就为朝廷赚了不下一百万两银子,有了这些税收,朝廷的日子可就好过多了。

皇后、公主、宫女等数千人成了金兵的奴隶,包括公主在内的无数女人全都被蹂躏致死,就连皇后也因为被数名金兵士卒***导致怀孕。

席间,众人不可避免聊到了时政,俩人都对目前大夏的情况表示了担心。

在死了无数人之后,旧的朝代很快就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王朝。

看到两人愣在当场,贾瑜伸出手指,在桌子上敲了敲缓缓道:“土地……确切的说,是农人所持有的土地的变化,才是导致朝代更迭的最重要的原因。”

诚然,如他们这般饱读诗书的人当然知道自周以来朝代频繁更迭换代之事,也曾经有无数人思索朝代更迭的原因。

你对朝中局势如何看待,老夫想听听你的意见。”

这样的场景太可怕了,饶是以二人的定力也是面色大变,而一旁的梅姨和黛玉身为女子,更是吓得俏脸煞白,黛玉更是忍不住一把抓住了贾瑜的胳膊。

不过想来也是,如果这老头为人真的不堪,昌平帝又怎么会把他和林如海调入内阁呢。

贾瑜淡淡道:“只是本侯毕竟是个勋贵,讨论时政针砭利弊是你们文官的专利,本侯一介武夫就不去掺合了。”

若非你们在扬州弄到了那么多的银子,如今的朝廷还在为银子苦恼呢。

十多年前太上皇经历过铁网山一事后心灰意冷,将大位传给了陛下便躲进了龙首宫,将一个烂摊子留给了陛下。

这段故事堪称是华夏最黑暗的历史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宋朝那堪称变态的重文抑武所导致的。

贾瑜此言一出,林如海、袁英德顿时愣住了。

流民人少的时候尚好,可一旦流民的数量达到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时,会发生什么场景呢?恐怕那时候想不改朝换代都不可能了吧?”

而将羊毛变成羊毛布的法子,便是贾侯爷献给朝廷的,光是这一项,贾侯爷便是功在当代。”

看到袁英德气得差点七窍生烟的模样,贾瑜也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话有些过了。

不待贾瑜回答,他自顾自的说道:“直到现在,老夫依然认为你当初下手太过毒辣,动辄伤人性命置人于死地,这也是老夫当初为何要革掉你秀才功名的原因。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贾瑜、林如海这样的心怀天下的人在一起,所思所想的自然也是家国大事。

那便是自周亡以来,我华夏便开始频繁的改朝换代,而每个朝代更新换代的时间未有超过三百年者,这又是为何呢?”

“说起来,老夫还得感谢如海和你的女婿啊。

有时候黛玉回想起昔日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生闷气的事情,这才意识到昔日的自己那种伤春悲秋的情怀是何等的可笑。

两位不知有没有想过,一旦当全国超过一半甚至九成的田地都落到地主富绅的手中时,那剩下的九成农户他们要如何生活?

一旦在遇到天灾人祸时,那些饥寒交迫的农夫便会沦为流民。

但是自从和贾瑜在一起,尤其是林如海调回神京,将他接到府邸父女一起同住后,接触到的事情一下子截然不同起来。

以往在荣国府的时候,黛玉听到的几乎全都是什么家长里短的破事。

但老夫这个人从不公报私仇,一是一,二是二,你献上将羊毛变成羊毛布的秘方,朝廷百姓都因此获利,有大功于国。

“不敢当袁大人夸奖。”

但从来没有人从时间线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没有理会瞪大了眼睛的二人,贾瑜继续道:“历朝历代,每逢长期战乱就会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每次战乱死上四成甚至八成的人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他赶紧提起酒壶亲自将袁英德的杯子斟满,笑道:“我只是随口一说而已,袁大人何必生气。

听到袁英德如此夸奖自己,贾瑜倒是颇为惊讶,从刚才自己和他的争吵便能看出,这老头对自己可没什么好感,怎么突然夸奖起自己来了。

而人性都是贪婪的,这跟有钱没钱没有关系。

袁英德摁住酒杯,不悦道:“要老夫喝了这杯酒也可以,但老夫还是刚才那句话。

贾瑜心中一动,这老头虽然是个倔脾气,但为人还是颇为正直,至少做不出徇私枉法的事情来。

“你放屁,老夫只是……只是实话实说而已,怎么就挑动文武对立了?你莫要信口雌黄诬陷老夫!”

这也使得从小就失去母亲的黛玉性子变得愈发敏感起来,在原著中,黛玉甚至敏感到看到花朵凋谢都能为之落泪甚至还弄出了黛玉葬花的情节出来。

“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这些数字如同冷酷的刀锋,无声地揭示着一个庞大的群体被迫离开家园,踏上未知的命运之路。

可叹我偌大的大夏,每年收上来的税银居然只有五百余万。

当兵的地位太过低下的后果很快便显现了,当金国打到汴梁城时,守城的十万大军几乎一哄而散,根本没有人愿意为宋朝卖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