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无标题章节291(2 / 2)

唐代宗这个人好像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但是如果你爱看京剧的话,有一出叫打金枝说的就是他的故事。

这打金枝说的是个啥事儿呢?

说唐太宗有一个闺女儿,就是个公主啊,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

后来这小两口呢,闹矛盾,打架,一直打到了金銮殿上。

那两个亲家公,就是唐代宗和郭子仪就出来劝架,讲的就是这么个事儿。

都知道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这就说明唐太宗的日子是比较好过的呀,还闹着儿女亲家的这个纠纷,

但是他执政时期没有国泰民安,苦尽甘来。因为西边的吐蕃那个时候军事实力非常强啊,居然可以直接派兵打到长安,逼的这个唐代宗又仓皇出逃,所以他这17年的天下做的也不是很安生。

那唐戴宗的儿子呢,叫唐德宗,他就更倒霉推了,虽然他当皇帝当的时间比较长26年。

当年安史之乱起来的那一批节度使基本上就到了暮年。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位置交给自己的孩子,为此唐德宗自然是不可能允许,直接拒绝了。

但唐德宗这一拒绝,下面的一些节度使自然就不干了。

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一个比一个不好惹,尤其是几位幽州地区的节度使,他们原本就是安禄山那边儿的人。

当年只不过是被唐朝中央拉拢后来也保持了很高的独立性。所以在这之后这帮节奏使便开始直接造反了,这场叛乱后世称奉天之乱。

虽然没有安史之乱那么有名,但是对唐朝的冲击其实并不次于安史之乱,最惨的时候,唐德宗甚至连长安都丢了。

不过好在当时唐朝的底子还是比较厚,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这地方藩镇整体就更加独立了。

而且现在等到唐德宗去世之后,藩镇的影响力更是达到了顶点,唐德宗去世之后,是唐顺宗,这也就更倒霉了,一共才当了200天。

前面几代全部是脓包皇帝。唐宪宗在解决地方藩镇之前,则是开始先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之前三位唐朝皇帝都没能解决地方藩镇的问题,反倒是越削蕃越藩镇强,地方节度使是越来越独立的。

对此,唐宪宗得出的结论很简单,因为之前的几位唐朝皇帝在打藩镇的时候,都是扶持另外一批藩镇。

那唐宪宗面对的局面是什么呢?要知道这个时候经过安史之乱之后,真是天下疲弊,人死了很多。

尤其是中央掌握的户口数,这个时候已经只剩下144万。

这是个啥概念呢?据说唐代最全盛时期就是天宝时期,那个时候大概是这个时期户口数的4倍。

那是不是说人都死了呢?也不是,只是中央征税能力变得比较差,也就是税收收入只有全盛时期的四分之一。

因为当时的人口关系着赋税。因为有时候人死了;包括地方上隐瞒户口不报;还有一些藩镇割据不像中央交纳税负。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唐宪宗这个人还是不得了。

因为唐宪宗他非常的聪明。在史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说他爷爷唐德宗小时候就抱着他说:“你是谁呀?”当时还是小孩儿的唐宪宗说:“我是天子。”

那他后来长大了,自己当皇帝了的确显示出了他的聪慧。

其实一个皇帝,他无非是三件事儿嘛,第一,搭班子,第二,定战略,第三,定下目标之后不能动摇。。

那唐宪宗搭的这个班子是不错的,他用的两个宰相,一个叫裴度,一个叫武元衡都中唐时期著名的宰相。

另外就是定战略了,因为你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决策者,要不要削藩的,你这个主意得拿得准。

如果上一任节度使死了,他的儿子给中央打报告说我要父死子继,请问你答应还是不答应呢?

如果不答应,很可能马上就是兵连祸结,你唐王朝未必打得过。

这个时候就需要皇帝啊,一口正气不散,咬定牙关不答应。唐宪宗就是这么干的,在我这儿什么父死子继门儿都没有,要打仗来吧。

当时全国藩镇大大小小都有点儿享父死子继。

但闹得最凶的就两个人一个是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还有一个是淄青节度使这个人叫李世道。

淮西节度使在大概是今天的安徽的北部,河南的南部。

那首先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他老爹也叫吴少阳是上一任淮西节度使死了,他儿子吴元济密不发丧,然后向中央请示要求继承节度史的位置。

中央不准他就起兵造反先是烧杀抢劫。然后兵进洛阳。洛阳当时是唐代的东都啊,首都受到了威胁,怎么行呢?

于是派李肃前去平叛。那李肃这个人,其实这人有一个故事,李肃雪夜入蔡州城。

那他为什么要走这么一步险棋呢?因为李肃手里的兵马不够多只有9000人,而吴元济手里可是几万人马。

而且在整个淮西节度使的辖区内,中央的部队已经30年没有进去过了。

奇袭的行动就是在一个鹅毛大雪的下雪天。刚开始是瞎走,去哪儿都不敢跟身边的人讲,后来走到一半儿才告诉大家目的地,说我们要去蔡州。

据说路上也冻死了很多人,后来果然就在这个蔡州城那个地方把无元气给活住。

一直到中央的军队把他抓住之后,吴元济还觉得没有事儿,就是闹兵变,无非是那些士卒找我要棉衣。

这吴元济逮着了,送到长安肯定是一刀斩首,淮西的乱就平了。

但是与此同淄青节度使。资清解毒使那个叫李迟刀的人也不是个省油的梗啊。在吴元济闹的时候,他就一直向中央装好人。

这中央你就赦免他吧,你就赦免他。他要的是当节度使,你赦免他,等于就是迁就和纵容啊。

李世道一直在上表,因为他知道,只要吴元济一死,下一个目标就是他。

李世道是坐在家里想了一个昏招刺杀宰相。

因为他觉得皇帝你看他们家老李家几代都是怂包,肯定是这俩宰相不是东西吗?

他居然就派刺客在道路之边把这两个宰相给刺杀了。

那武元衡最倒霉刺杀,而且当时那个头就已经被割下来,裴度那个运气稍微好一点,因为他家的老仆人是奋不顾身帮他挡了几刀,裴杜活下来。

这简直骇人听闻呐。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史上什么时候听说过宰相在路边被刺客给杀掉啊?

从秦始皇那会儿到这会儿是唯一的一例,这是奇耻大辱,而且这个刺客还特别猖。居然在作案现场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就是谁急着要追捕我,我先把你给宰了。

这个动作把中央政府逼到不得不动武的情况。中央政府绝不被这种恐怖分子的行径所吓倒,否则中央政府再无任何威信。

一方面在长安城内大肆搜捕刺客,另外一方面就督促李肃进军淄青镇,一定要追捕这个李世道,那李世道当然就打不过这个李肃,结果11战11捷,最后就把李世道逼入了绝境。淄青藩镇就此平定。

那紧接着剩下的节都是纷纷投降,听从朝廷的安排。所以在唐宪宗当政的这15年期间,天下藩镇其实已经全部平定了。

唐宪宗为什么能够完成他的父祖都无法完成的任务?

主要是因为在唐朝中期的时候,就有的府兵是已经彻底垮了,在唐朝的现有制度下,之前几位唐朝皇帝不得不这样。扶持一批藩镇,打倒原有的藩镇。

而被扶持起来的藩镇又会继续壮大,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所以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唐宪宗就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既然扶持藩镇不行,那干脆就建立了一支强大的中央军神策军。

靠着强大的中央军的支持,很快就彻底打垮了下面几个最强的藩镇。

见到唐朝中央军这么强大,其他藩镇也不得不彻底臣服,而唐宪宗也就此收回了地方节度使手里的财权和人事权。

到了这一步唐宪宗的学藩工作其实已经完成。而到了这个时候,唐朝也出现了所谓的元和中兴。

节度使被基本打服,外部敌人也被彻底击退。但是这之后呢,当处理到藩镇问题的根本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没办法。

当时的唐宪宗有能力动下面的些节度使,是没办法供养藩镇老兵。

因为如果大面积裁政藩镇,势必会导致这些职业兵失业,如果继续养着他们,唐朝的国家财政就会崩溃。

而如果遣散他们,这些职业士兵就会开始作乱。

唐宪宗没办法解决藩镇割据问题的原因在于他无法解决这些退伍老兵的问题。

所以对于唐宪宗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保持藩镇,但是中央有强大的中央军以及财权和人事权控制这些地方藩镇。

与此同时在唐宪宗晚年的时候,还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支强大的神策军到底该由谁来指挥呢?

为此呢,唐宪宗连儿子都不敢信任。毕竟这种军队如果交给他人指挥的话估计马上就篡位,所以最终唐建宗只能把神色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下边的宦官。

之所以唐宪宗中无法解决藩镇问题,是因为在唐代的初年,国家实行的是府兵制,这是从南北朝继承下来的一套制度。而到了他这里就已经是募兵。

府兵就是老百姓平时在家有房子,有地,是耕地的自耕农和小地主。这时叫做良家子,在国家需要时自备装备上战场,打完之后还是回到老家去种地。

但是安史之乱之后,搞的就不是这一套了,叫募兵制,就是任何一个将领,只要你发的出军饷,你就在社会上可以召集那些流民,让他们去参军当兵。

那这些流民包括什么人?流氓、地痞、强盗肯定免不了,另外就是失地的农民,这帮师弟只剩下一个身份了,他只会打仗,是职业军人,他没有其他求生手段和生产资料。

这一帮人的利益只能从战场上,或者从将领发的那个军饷当中才能获得。

中国人都讲什么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对吧?但是对于藩镇割据的士兵,你会发现他是一个自下而上构建的社会组织。

虽然表面上也有什么将军呐头啊,节度使,但是这些人其实是受底层士兵胁迫的,很多事儿你不跟着干是不行的嘛。

这个组织就像一个传说中的怪物像柳一样。有九个头,砍掉一个头,它又能长出一个头。

所以藩镇割据为什么难于平面啊?原因就在这儿。因为军队一般都是由穷苦人或无产者加入的,他们代表着底层的利益。

而唐朝虽然上层争夺争权夺利比较厉害,但是唐朝吸取隋朝的经验,全面恢复了汉武时代的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

虽然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唐朝上层争权夺利现象严重,但是底层老百姓不受任何影响,他们享受了近百年的和平强盛而富裕的生活。使老百姓恢复了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

但是在安史之乱中,唐朝皇帝的那种请回复军队进攻自己手中以金银和妇女酬谢的早上之内这件事情做法有伤的底层老百姓的心,所以反正才会出现这种别扭的情况。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啊,比如说河朔三镇当中的胃不镇。这个镇呢,因为地点比较好啊,在河北省的南部,山东省的北部,这一片人口比较多,经济比较发达,那实力就强。

当时就流传着一句话呀,叫长安的天子,卫府的牙兵,这两拨人都是挺横挺横的,

那卫府的牙兵指的是谁呢?就是魏伯镇的那些解度使的亲兵,按说亲兵应该听节度使的。

不然这些亲兵已经反结成一个集团,如果节度使不听他的,直接换人的,甚至是宰人的。

举几个例子,比如说魏博镇有这么几任节度使,有一个叫田悦,刚开始也造反,后来被朝廷搞服了。

朝廷说给我裁兵,裁4万人。那田月说裁吧,前头给裁了,后堂又给把这些人召集起来。

他说那个话其实也是真话,说你们老家有没有地把你们裁了,你们生计怎么着落啊,朝廷不讲理,这样我把我家财散尽给你们分了吧。

啊家鼓掌热。那继续辅佐田悦吗?

一个节度使只有这个办法,用分财产的方法来团结一帮人,形成自己的班底。

魏博镇后来一个节度使是大英雄李肃。李肃打下魏博镇来之后,朝廷说你魏博镇这不是难啃的骨头,你来。

李肃这个大英雄到了那个位置上发现这个地方哪有我什么朝廷派来的节度使说话的份儿呢?

所以他后半生在这个地方当官儿的时候啊,只能用赏赐,用金银,甚至自掏腰包,来满足这些人的要求。使稳定局面。

那李肃还有一个部将啊,这个人叫田部,后来也接任当了这个魏博镇的节度使。

因为魏博镇的这个时候已经投靠朝廷了。那个承德镇就是它北边儿的那个河朔三镇之一,有点儿不服,那朝廷就说你魏博镇揍他去。

正好田部和这个承德镇节度使有杀父之仇。那按说原来跟朝廷是谈好的,朝廷给出军饷。

可是正好遇到冬天。大雪封山,朝廷的军饷没有及时的运到。

那田部就跟底下的士兵商量啊,说朝廷欠咱们,咱咱先动动咱自己的仓库里的老底儿,咱先把这仗打了。

那些亲兵们说什么给朝廷打仗,本来我以为到战场上能抢点儿银子,现在还要动我们的老本儿,门儿都没有。

士兵根本就不能再往前走,居然就把朝廷派来的节度使田部老人家就仍在当地,然后一哄而散回老家去了。

就因为这么一点儿军饷都不肯借给节度使,你想节度使有什么样的权利?

所以你谁当官儿这个时候都说话不管用。在藩政割据的时候就是那些坐地虎掌握着藩镇的真正权利。

当地的那些士兵们才是这些藩镇的主人,只要能满足他们的利益,局面就能稳定。如果一旦触犯他们的利益,对不起,马上就是个反弹。

唐代的藩镇是一个很独特的物种,它和我们在历史上此前此后观察到的很多军阀割据的现象,其实都不是一回事儿。

比如说中国近现代的军阀割据,它的本质上呢,是一个大的中央集权系统被打碎了,变成一个个小的中央集权,你回到任何一个军阀的辖区,你看到的仍然是大伙儿听大帅的。

那个权力的行使仍然是自上而下,而回到唐代的藩镇,你会发现他的权力结构是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那些士兵甚至可以胁迫官长。

那所以他的社会结构就有一定。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有点儿像某些西方国家那个公民自治或者社区自治的传统,当然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啊,只是打个比方,哎,

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呀,在长达150年的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当中,那一些藩镇他心里有数啊。

你朝廷已经无法扑灭我了,那我们当中为什么就不能出现一个强人就反咬中央一口嘞,我干脆造反,我来当皇帝。

这件事情为什么也没有搞成?你看安史之乱就很典型嘛,安禄山没有干成,史思明明也没有干成,后来的那么多强藩也没有干成。

为啥啊?你说泾源兵变,真的是变生肘夜就在长安城下发生的。

把唐德宗吓得一溜烟儿,已经跑到了陕北的是一个小县城,当时叫奉天在那儿躲起来了。

那你说这已经到了多么危险的边缘啊,那些乱兵吧,刚开始他们带队的那个将官叫姚令言,后来发现这个家伙权威度不够。

又冲进长安城找到另外一个人朱泚,原来是泾源镇前任的节度使,现在已经退休了啊,在京中养老,把他又给请出来,说你干不干。

朱泚想了半天说干吧。我他妈也当皇帝算了,那这个局面很快就戏剧性的演化成两个皇帝之间的对决。

那一方面呢,当然就是老李家的唐德宗啊,他好可怜,带领4000人苦苦守住陕北小城奉天。

每次将官要去出战了,出去守城了,他都哭天抹泪儿洒泪。最后诸此兵败身死。

原因是什么?就是原因当时天下的诸多藩镇大家仍然认为李家天子是正格儿的天子。而且还有一点,唐朝的中央,它主要的对头全在北方。

东南的财富之区,仍然是对中央忠心耿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打仗打的就是钱嘛。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叫韩旷,这个人呐,在历史上留名主要靠的是他画家的身份,因为他画了一幅画叫五牛图,现在仍然是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

他当时就是驻守在东南财富之区的一个节度使啊,他就对李唐王朝中央是忠心耿耿的,每次给中央输血运粮食的时候,那是亲自扛马袋上的,来那旁边的士兵看着。

后来有一次也是他给中央运粮,为什么关中地区发生饥荒,连皇帝身边的人都没吃的了,直接又引发禁军的兵变。

这可不得了啊,直接要危及皇帝一家的生命安全。正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突然得报说,韩旷运来的粮食已经抵达陕中,就是马上要进关了。

把个唐德宗给感动的呀,抱着自己的儿子抱头痛哭说,我们这一家子总算有了活路,所以你看还是有人对他们家忠心耿耿啊。

但是如果要解释藩镇割据为什么没有成功造反,仅仅看到这一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政治合法性、权威这个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慢慢磨损的。

真正的原因。那些基层的士兵,是承认李家天子作为他们的大唐的皇帝的。他们是没有什么野心的,因为他不是将领,打下天下来,又不是他做江山当皇帝。

他的唯一的诉求就是吃饱穿暖,最好不发生什么变化啊,只要有人给我发军饷就挺好。但是因为李家天子之前借兵回湖的恶劣动作,使这些地方角度的识别人有所担心,怕自己离开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妻儿就会被人给卖掉,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向外进攻掠夺的野心。

所以他们也作为一种地方性的力量,具有一种内敛性,他们反而制约了那些雄心勃勃的节度使去反抗中央。

我们国人太喜欢一种政治美学或者说政治偏好,我们喜欢统一,不喜欢分裂。

我们喜欢有一个强大的中央,不喜欢有一些地方,有一些部门自行其是,拥有一些权利。这个没办法,几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的文化基因里确实注入了这样一种偏好。

其实我们还可以再生产一层关于这150年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与其我们把它理解为是一种默契的共存。

就像一些癌症病人,既然我已经没有办法把癌细胞彻底的驱除出体。

癌症很少讲什么治愈率,讲的都是5年以上的存活率。

唐王朝在中晚期的时候,手下的藩镇大概可以分成4种。第一种就是那些造反的藩镇。

第二种,就是中原防御性,那怎么制约河朔的那些刺头藩镇呢?就是靠这些中原藩镇来出兵出粮跟他打仗的。

第三,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所以有一些边疆藩镇。

第四,犯罪主要给中央输血。

那作为一个皇帝,他们如果能在这四种类型当中形成一种精妙的平衡,他们之间能够彼此制约,能够长期稳定的共存。

唐宪宗应由于把手中的中央军交给了宦官。而中央的宦官因为手握兵权,都可以操控,甚至下空皇帝。

唐朝中后期的宦官和藩政问题都彻底稳固,而唐献宗之后主要工作基本上就是玩儿平衡了。

如果能够在宦官和藩镇平衡好的,他就能成为一代明君,比如唐武宗和唐玄宗。而如果玩儿不好的话,很容易会造成皇帝被架空,这是直接被宦官干掉的情况。

那同时宦官,因为自身的特殊性,我算干了,你没关系。所以只能在用力下一个李家人而已,最后还是难免被清算。如此呢在这种诡异的平衡之下,唐朝都撑了近百年的时间。

而到了唐一宗三位后期的时候呢?一个新的情况开始出现了。唐于东三位的时候呢?唐朝已经开国200多年了,土地兼并这个问题已经极为严重,所以到了唐懿宗上位的时候,底层百姓没了活路,那就只能看农民起义了。

随着农民起义爆发,农民军作为第4方势力开始加入到了唐朝权力的争夺战。

所以之前维持了上百年的平衡被彻底打破了。这个平衡被打破之后,首先地方节度使彻底摆脱了中央的头,开始彻底独立。甚至比安史之乱那会儿独力性还要更强。

同时宦官也彻底架空了皇帝,控制了唐朝中央,但是没过多久,黄巢起义就爆发,此后黄巢直接杀到长安,彻底灭了唐朝的中央军。

而唐朝中央军被灭了之后,宦官就没有了生存的根基。所以到了唐朝末年的时候,宦官问题瞬间就被解决了。但是同时呢,唐朝中央也彻底垮了。

对唐懿宗之后,接下来的唐昭宗和唐哀帝基本上就是被彻底吓疯了,尤其是唐安帝,更是成了地方节度使朱温手里的傀儡,到这个时候,唐朝已经再没有任何希望了。

林夕看完后唐书之后,其实按他的想法,唐宪宗其实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罢世族,设三老。

但是这是林西这个届时后接待接受过后世教育,但人才能想到的办法,而处于躺心中那个角度,他根本无法采用这个办法。

因为唐朝是世家大族,最后的时代。这些事的大族控制着官场和军队。

唐玄宗之所以重用胡人,就是因为汉族的将领都被这些世家大族掌控,是真的有皇帝为了掌控兵权,只能重用胡人和宦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