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封建终结229(1 / 2)

根据当时的政治传统,新的统治者或者新王朝都不会对前朝的王室和亲族斩尽杀绝。

舜代尧,禹代舜,商灭夏,周克商,新的统治者或者新王朝都不会对前朝王室赶尽杀绝这也是当时中国古老的政治传统。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秉承亡商克兴灭继绝制度,分封商朝末代君主帝辛之子武庚都魏候,让武庚继续统治商朝旧都朝歌一带。

为了看住武庚及商朝复辟势力,周武王分封一母同胞的三弟姬显为管侯是周朝第一个方伯;分封同样是一母同胞的五弟姬度为蔡侯;分封同父同母的八弟姬处为霍侯。

周武王赋予这三个亲弟弟极大的权利,有征讨不臣的权利,号称三监。

周武王四弟姬旦此时爵位为鲁侯,封国在河南鲁山附近一带而不是在现在成为齐鲁大地的山东。

周朝建立的第4年,周武王驾崩,留下年幼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周武王让四弟鲁侯姬旦辅佐周成王。

管侯不乐意了,霍侯,蔡候都支持三哥管侯姬显,凭啥四哥越过三哥?

周武王兄弟中,管侯姬显辈分高,有威望,又是方伯,三监之首。

当时管侯挟持魏侯武庚,蔡侯掌控卫地,霍侯监雍地是周国东方的屏障。他们手里掌握着镇压和威慑东方诸侯的一直周军的主力。

这三兄弟头脑一热,打出讨伐亲兄弟鲁侯姬旦,恢复商朝,支持武庚的旗号来,团结。东方的三国的一老一少和反对周国的力量。

建国、莱夷、东夷等10多国极其部落,商朝遗部都支持武庚,史称三监之乱。

这四个诸侯国的反叛严重威胁到周王朝的安全,姬旦决定亲率大军平叛。

历经4年,在众人的努力下才结束这场反叛。管侯姬显被杀,蔡侯流放蔡国撤封。霍侯废为平民霍国撤封。

不过话说回来,蔡侯姬度之子和霍侯姬础之子周公后来让他们继承老爹封国,只铲除首恶武庚和管喉姬显。

据传管仲便是管侯姬显后裔,鲁侯姬旦也因此获得公爵封号,史称周公。

为了便于控制东方,周公旦代行天子权力,分封长子姬伯情为鲁侯。

周公于奄国击败了武庚以及三监的军队,将所有捕获的男子一律变成太监。还让其子姬伯情将鲁国迁到奄国镇守。加上如果北方的姜子牙的齐国一起监视山东这里的诸侯国。

仅有部分于奄国人得以逃脱到淮河一带,这就是成语奄奄一息的来源。

三监之乱虽然是周王室内部权力之争。但是他带来一个后果就是当时主政的周公姬旦发现周王朝境内不服周王氏的部落和诸侯太多了。

而且发现以商王朝为代表的祭祀文化的影响力太大了,只要商王的后代登高一呼,天下云起响应。

为了减少商王朝的影响,周五干一件历史上不止于秦始皇的大事。于是周公姬旦便带领人废除了商朝的祭祀礼仪制度,重新创造了一套礼乐制度。

使整个社会从尊神尚鬼,迷信巫术走向礼制德制,也揭开了华夏的文明史的开端,第一次统一了所有属国的思想,从而建立了中国大统一思想的萌芽。

这就是周公创造性的发明了系统而完备的周礼,这里的核心价值是明贵贱,辨等列及维护等级制度,保障统治秩序稳定和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使整个周王朝成为一个人人,恪守名分,各安其位,秩序井然,彬彬有礼的比以文明之邦。

周礼的基本框架是一整套亲其所亲,尊其所尊,严格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

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深远,成为历朝历代沿袭的主要方式,一直延续了近3000年,成为中国社会人能够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制度。

中医讲究尚德、尊尊、亲亲、敬老、慈幼,也成为对后世颇有影响的伦理道德规范。

与你相伴的是乐,乐有中出,礼由外作,礼仪表示稳定,音乐代表和谐,两者相辅相成,华夏文明由此进入以礼乐文明。

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周代的礼乐制度主要包括礼和乐两个方面:

礼制。这是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涵盖了君臣、父子、夫妻等不同社会关系中的礼仪规范。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包括礼节、服饰、礼物、宴席、膳食等方面,还涉及到政治和社会关系的表现和维系。把周朝的人分为天子,诸侯。大夫、仕、平民和奴隶几个档次。

例如,祭祀礼仪规定了祭祀的对象、场所、祭品、程序等;宴会礼仪则规定了宾客、主人、食品、饮料等方面的礼仪和规范。

乐制。这是周代礼乐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音乐演奏和舞蹈。

乐曲和音乐演奏在宗教仪式和社交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的礼仪场合演奏不同的乐章。

例如,雅乐是周代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

礼乐结合。周代的礼乐制度强调礼和乐的相辅相成,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

通过乐舞的形式,周代礼乐制度试图达到社会和谐与秩序的维持,它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后世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部分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固化周朝的阶级,每一级的诸侯或者部落首领享受什么样的礼仪制度都有明文规定,使得贵族越来越像贵族而贫民越来越像平民,每个阶级都有明显的阶级特征。

周代的礼分为吉礼,也就是祭祀的礼仪。

军礼,是军队出征和行军时的礼仪,也就是相当于军纪。

宾礼,就是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和诸侯之间相互见面所要行使的礼节,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外交礼仪。

嘉礼,就是婚礼和后世的成人礼。

实际上这些礼仪都是为贵族准备的,平民和奴隶是不需要遵守的,所以有那句刑不上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也就是说刑法是为平民和奴隶准备的,而礼节这是为贵族准备的。所以说礼和法是同一种东西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

比如就是不同人的死亡,称呼都不一样,天子名驾崩、诸侯称薨、卿大夫呼卒、仕叫不禄,平民和奴隶死称作离世。

而且除了礼乐制度之外,周朝还有另外两大支撑制度是封建制和井田制,这是礼乐制度的经济基础。

但周礼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就有夏后启的天乐改九韶的神话记载。

到了商朝音乐作为祭祀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商朝贵族之间盛行音乐,而且在祭祀的场合,越是隆重的祭祀场合所展示的音乐越盛大和演奏的人数就越庞大。

时间到了周朝,周公为了巩固统治集前朝之大成,详细了规范了礼乐的使用的时间长和和对应的不同等阶级的待遇。这时候礼乐制度志才正式成型。

礼法其实在夏朝就有端倪。到了商朝的神权时代,礼法和上古众神的信仰相互结合,是祭祀礼法正式确立成为制度。

周公只不过是把礼法和祭祀分开了。并用宗法制度代替了以前对鬼神的祭祀,不过这个改革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此中国从上古文的祭祀恐怖的祭祀文明进入了人文文明的时代。而周公为了削出削弱商朝祭祀文明的影响,不断的强调仁义这也为后来儒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比如具体的祭祀礼仪。九鼎制度首先规定出来天子以九鼎祭祀。

比如说周天子要祭祀祖先,他是带着周边的诸侯王一起祭祀的。

在祭祀的时候有一张很大的席子铺在地上,然后祭祀完了以后那个祭肉只有参加祭祀的这些人分食。

这些参加祭祀的诸侯和然后大家都坐在席子上,在席子中间有一张特别精美的席子,这个席子叫宴。

既使用的鼎和肉就放在这张席子的相当于后来的供桌。

鼎和肉的都放在这个这个叫宴上,这两张席合起来叫宴席。

这个礼仪制度影响很深,后是我们把吃饭聚餐叫做宴会,参加婚丧嫁娶叫做吃席。

有个词儿叫钟鸣鼎食之家就是指参加这种正规的宴会才能在吃饭之前旁边是有乐队伴奏的。

每日旁边呢有一个大家都那个坐在地上有一个垫子往那儿一跪,把屁股放在脚后跟上跪坐。当然我并不是直接坐在腿上,而是在屁股下有中间是你手腕略粗的一个支撑,上面是一个横板的小凳子。这个东西在现在的你日本也有,不过那个东西现在被他们当做盘子来装东西了。所以即使中国人一直会做到隋唐时代,但中国的人的腿不是罗圈腿的女人,而且不影响生活,日本人由于只学了个外貌,所以他们的腿经常都是罗圈腿。还有女子由于长时间跪坐,走路都是内八字。

而中国这边由于到了宋朝之后,木质家具的盛行,所以渐渐都改成了椅子和凳子,跪坐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只有在一些正式的祭祀场合和盛大的宫廷宴会才会出现这种座姿。

然后在吃饭时旁边是有人揍乐的,比如有诗经里边儿的大雅,小雅都是那个时候用的音乐。

宫廷音乐嘛,叮叮当当的边中边听一响,什么样的音乐要配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级别,这是一个也是有严格要求的。

后来那一句唐诗叫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几回闻,我们都以为是音乐好听。其实后来这个刺激也许是这个意思,但在一开始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它是作者劝诫那个岐王说,这个音乐是皇宫里才能有的。不是你作为一个王者级别能使用的,委婉的提醒王岐僭越礼制了。至于诗经和后来的唐诗都是能唱的,只不过乐曲在流传当中失传了。而那些作为记录歌词的诗书反而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华夏历史上和文学史上闪烁着光辉的瑰宝。

然后就就开始分肉,旁边的奴隶开始把肉的切的整整齐齐的,分给在座的诸侯王。

孔子说肉要切的方方正正的,切割正不食。切的不方正是不能吃的,指的就是在这个时候。

礼制不光规则的诸侯也给平民规定的礼仪制度。其中一直流传下来的就是基本的礼仪中的盥洗之礼。

什么叫盥洗之礼的?就是在开始宴会之前。会有一个奴隶捧着一个青铜的匜。青铜匜里边儿装着水,然后从上边儿慢慢倒下来,下边儿还有一个青铜盘用来接水。

盘的放在地上或者是有人拖着放在地上,主人要吃饭的时候呢,就把这个手伸出来洗洗手啊,这个叫盥洗之礼。

为什么盥洗之礼这么重要呢?因为在周那个时代吃饭的时候,这人是用手来抓着吃饭。至于那些餐具只是从彭主食物的青铜器中把食物拿的放到盘子里而已,而不是用来吃饭的工具。

当时所使用的餐具几乎和后世没有什么区别,有筷子,刀子和勺子等一些餐具的,但是那个那些餐具知只是从鼎就是捞去食物用的。然后再用餐具把它们加工成小块儿的肉食。然后切好之后用手抓吃了。

古人是用手抓的这种吃饭方式其实在周边的少数民族中仍然有流传,比如著名的手抓羊肉,手抓饭和手把肉都是这种吃饭习惯流传下来的。

其实用餐具的人没有必要嘲笑那些用手吃饭的人。其实大家在上古时期都一样,都是用手抓着吃的。只不过后来有些人自诩文明,使用的餐具而已。只不过和西周一样,把就餐的程序礼仪化而已,没有什么高级低级之分。

当时西周人们认为天下无限大,周天子手握礼乐征伐,分封亲信功臣和宗室的公子,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这里的公子可不是指的后世那种富贵人家孩子的尊称,而是真正的公爵的儿子才能够成为公子。

后世国人的一些对人的尊称都是由周朝时候或流传下去,只不过他们逐渐平民化而已。其原因就是和周王朝分封制的缺点一样,王后的公子只是逐渐的降低品级最后成了平民。

当时周天子只需要征讨不听话的诸侯,防御戎狄,这就是平天下。

分封制初期,诸侯也都忙于巩固平定境内不听话的小诸侯和部落。

城与城之间,国与国之间,都是荒无人烟蛮荒之地或者是四夷部落都可以任由他们取舍。

但是到了西周后期,周天子名下的土地不足以再分封新的诸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