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手艺165(2 / 2)

所以林夕就用了这种火烧山针灸方法来祛除王莲花体内的寒气。当银针尾部的艾蒿开始熄灭暗淡的时候。林夕就按照时针的相反顺序把九根银针拔了下来,并且

把它们扔在那个还飘着清烟的香炉之中。

这时,王莲花的身体一个颤抖,便睁开了双眼。王莲花睁开双眼,两眼直愣愣的望着林夕眼神中透露着凶狠。

林夕仿佛从她的双眼中看到了另外一个人,那个人好像凶狠的瞪了林夕一眼。王莲花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哼声之后王莲花便又闭上了眼睛,身子软倒下去。

林夕摸了摸王莲花的脉搏,她的身体没有任何异样。张冯氏用双手将他抱起走向那个事先准备准备好的药浴桶。

她双手一用力把她扔到桶里去,王莲花的身体整个没入了桶中,她刚想把王莲花揪出来。

突然间,王莲花的脑袋从水中钻了出来,还不停的咳嗽,仿佛有点被呛住。

林夕看了王莲花一眼,仿佛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说道:“你在这里泡着,感到水凉了,就出来把身体搓热,然后就睡觉了,咱们明天再看效果。”

说完后,林夕便踩着细碎的步子,飘然的向他住的那个房间走去。

第二天,石连翘兴高采烈便找到了林夕说:“莲花这一晚什么梦也没有做,一觉睡到了天亮。你看她的病是不是好了?”

林夕对石连翘说:“现在还不敢说效果怎么样,那个洗澡水要连……那个药浴要连泡三天。每天晚上还要给她针灸一次,15天后才能看具体的效果。”

白天王莲花还是焚香祷告,晚上洗一个药浴再给她施展一遍火连山之后就马上睡觉。

半个月之后的时间过后,王莲花的病治好了。

回到了林夕仍然居住在石家的屋子以前没有什么任何区别。但是林夕发现那些疍家的人看他的眼神都有些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他们看林夕是亲切和宠溺的眼神。现在亲切还在但是宠溺已经消失了,反而带出了几分的敬重,林夕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好事情。

但是这时林夕才发现自己这个三师兄真是一个传道的好人选,现在祖神道已经在平安涌安家了。

三师兄还在石家的祠堂旁边起了一个只有两丈方圆的小屋子里面供奉着三排牌位。第一排就是昊天上帝,第二排三个牌位是人皇三祖,底下就是男女九大神祇。

而且还有一个有蛋家人的庙祝。平安涌的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参加了祖神道。

而且我还发现三师兄传播的这些教义和粮城略微有些小小的区别。

那就是张玄在讲述祖神道的宗旨是把平等放到了第一位,也就是说祖神道之下所有人都平等。

虽然这条教义在祖神道中本来就存在。但是三师兄在传道时把他着重提出,就是针对疍家人社会地位低位经常受人欺负的情况,可以说做到了有的放矢。

这也是祖神道如此快速的传播原因,这条戒律其实是已故的陈先生从佛教中借鉴而来的。

这件事发生了一个星期之后,石连翘便回家了,但是王莲花却留在了平安涌。

这时候林夕才清楚王莲花原来是石家族老的外孙女。她的母亲和林夕的外祖母是堂姐妹,也就是说实际上王莲花是林夕的表姨。

石连翘知道王莲花的婚事,在他们村子恐怕是很难再嫁出去了,所以就把她留到了平安涌看能不能从这里把王莲花嫁出去。

清晨的阳光跃出了海面。阳光一路播撒照入了珠江口,沿着珠江而上,照到了水岸边的一所房屋前面。

房屋前面有一个头发花白的妇女正在蹦着脚的大骂,旁边有两个人正在劝阻,而林夕躲在那间房子里,看着面前的小油菜一脸的苦笑。

今天这场骂是林夕自找的。由于三师兄的治疗了小丫头的兔唇,所以人们知道三师兄有很高的医术。

昨天晚上平安涌中有一个孕妇难产,三师兄便带着三嫂到那户人家去救人了。三师兄在屋外通过三嫂的描述忙碌了一宿,终于把那个孕妇和孩子救回来,生出了一个小女孩儿,孕妇也经过处理转危为安。

两人带着一身疲惫回到了石家的房子,林夕自告奋勇要给两人做一碗面汤。

因为三师兄在救了小丫头之后,把那三两银子又还了回去。所以几人这些日子一直在吃杨家的菜。

林夕到杨家的菜地里去摘菜。在平安涌靠近珠江的这一边有很多菜地当中就有杨家的那一亩菜地,林夕去了,便将油菜摘了。

他刚回来不久,这个花白头发的老妇便追到门口进行大骂,林夕通过骂声也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在门口骂林夕的这位老妇他们家种一亩菜地,他的地就在杨家那一亩菜地的旁边。

他们家的主要收入就是种的菜挑到集市上去卖。全家就靠着卖着这一点菜,有一点活钱。

种菜的人成天从池塘或者河里挑水浇菜,每天往返无数次,真是挣的辛苦钱,每天都劳作不休。

林夕由于很少去杨家菜地几回,所以对地块儿的大小和位置都是有些稀里糊涂的,结果就把旁边这家人的油菜给摘回来。

其实林夕摘点儿吃的菜并没有什么,但是林夕摘菜和别人摘菜是不一样的,他把地里的油菜连心带叶的统统掰回来了。

原来这里菜农收油菜是把外面的叶陆续的掰下来,这样就可以保证每天的有不断的新鲜菜。

林夕哪里知道这这种技巧于是他就把菜整颗的拔下来。

林夕的这种摘菜手法实际上还保留他上一世的印象,当时菜场里卖的菜都是整颗的。

可惜林夕前脚刚走,后脚这家菜这家人家就开始来摘菜,准备搬到集市上去卖马上知道这件事。

这家人也是十分发愁,因为他们家的菜都是每天有固定的顾客的,就是城里的客栈和海客爱吃油菜。已经预定到时候拿不出。该怎么办?

如果照实说林夕连菜心都给拔光了。只会引起店家的愤怒认为是种菜不经心。不说,那就要每天都有油菜。可现在地里头只有三十来棵油菜了。如果都给客栈,明天也许能对付一天,可是以后怎么办呢?

这家的老太太激急攻心之下就跑到林夕住的房子外面破口大骂。

最后最后三师兄赔给对方一笔银子,而且还承诺明天一大早到集市上买油菜,同时买回一些油菜秧子,回来立刻种上。然后每天花钱买油菜供给定菜的客栈当然钱是由林夕出的。

林夕被憋在屋子里连嘴都不敢还一个是他自己理亏,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大明律》。

这个《大明律》很有趣,当年虽然朱元璋是个草根皇帝,算不上什么文化人。但这并不表示人家不重视尊卑礼仪、德行教化《大明律》刑律篇骂詈条就是专门针对骂人的。

《大明律》骂詈条共有8条:

1,凡骂人者,笞一十;互相骂者,各笞一十。意思就是骂人者要被“笞”10下,如果双方对骂,那不好意思,一起打,各10下。(笞,指用竹板或藤条等打人的脊背或臀腿的一种刑罚)。

2,骂制使及本管长官,凡奉制命出使,而官吏骂詈,及部民骂本属知府知州知县、军士骂本管指挥千户、百户。若吏卒骂本部五品以上长官,杖一百;若骂六品以下长官,各减三等。骂佐贰官、首领官又各递减一等。并亲闻乃坐。这一条律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后面的“亲闻乃坐”,意思是被骂者需要自己亲耳听到才行,道听途说是不行的。

3,佐职统属骂长官,凡首领官及统属官,骂五品以上长官,杖八十。若骂六品以下长官,减三等。佐贰官骂长官者、又各减二等。并亲闻乃坐。

第二条是民骂官,这一条是下官骂长官。跟第二条一样也是根据被骂者官阶高低来量刑。

4,奴婢骂家长,凡奴婢骂家长者,绞。骂家长之期亲及外祖父母者,杖八十、徒二年。大功,杖八十。小功,杖七十。缌麻,杖六十。若雇工人骂家长者,杖八十、徒二年。骂家长之期亲及外祖父母者,杖一百。大功杖六十,小功笞五十,缌麻笞四十。(并须亲告乃坐)就是说必须被骂的人亲自去告,别人告是没有用的。

奴婢,就是下人,可以看到明朝法律对下人以下犯上是真的狠啊,骂主人直接判处绞刑!骂其他的亲属根据亲疏关系各有量刑,(期亲指根据古代服丧制度应着齐衰为其服丧的亲戚,大功、小功、缌麻均为丧服名,是古人根据亲属之间关系的亲疏来确定须服丧之人应穿哪种丧服来服丧。)

5,骂尊长,凡骂缌麻兄姊,笞五十。小功杖六十,大功杖七十,尊属各加一等。若骂兄姊者,杖一百。伯叔父母姑、外祖父母,各加一等(并须亲告乃坐)。这一条规范的是家族内部,骂长辈就要挨打。当然了,根据亲属辈分不同,挨打的轻重也不相同。有一点和现在不同的是,在古代并不是只有辈分比你高才算尊长,同一辈分比你年纪大的也是你的尊长。

6,骂祖父母、父母,凡骂祖父母、父母,及妻妾骂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并绞(须亲告乃坐)。老爸老妈和爷爷奶奶均为至亲,和一般的亲属自有不同,所以大明律里把这个单独列一条出来。如果骂的是父母、祖父母,直接也是死罪,绞刑!

7,妻妾骂夫期亲尊长,凡妻妾骂夫之期亲以下,缌麻以上尊长,与夫骂罪同。妾骂夫者,杖八十。妾骂妻者,罪亦如之,若骂妻之父母者,杖六十(并须亲告乃坐)。男子的妻妾骂丈夫的期亲尊长与丈夫按同样的罪名处罚。妾就比较惨了,在封建社会妾地位比妻要低,所以对妾的处罚要重一些。

8,妻妾骂故夫父母,凡妻妾夫亡改嫁,骂故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并与骂舅姑罪同。若奴婢骂旧家长者,以凡人论。意思是丈夫死了妻妾改嫁后,如果骂亡夫的父母或祖父母,按骂自己的舅姑来处罚。以前的奴婢骂以前的主人,按普通人来算,因为他们之间已没有关系了,就无所谓尊卑。

所以说,在了明朝,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一旦骂人最少都得挨抽十下。如果林夕敢还嘴的话,这个老太太如果到衙门去告林夕因为林夕和石家有血缘关系,恐怕林夕这个举人功名都会被剥夺的。

之所以明朝会制定这样的律法,除了继承以前历朝历代的一些法律外,也是为了整顿自元朝以来的不良社会风气。

元朝将人分为三六九等,阶级矛盾尖锐,尤其是年轻力壮的年轻人,骂老弱更是常识。下级辱骂上官也是屡禁不止。

明朝建立后,为了整顿社会风气,推行礼法教化,在律法上较之以往都要严厉很多。别看这些法律处理的很严厉,其实这里都有开了一些后门儿,就是所谓民不举官不究,符合儒家的亲亲相隐的思想。

可是事情到这里并没有完。当天晚上那个老妇的儿子便把林夕赔给他们家的钱都送了回来。

而且还把林夕给他们买菜的钱也退了回来说都是亲戚,没有必要这样斤斤计较。他们家往城里送的菜都有周围的人家给他们凑出来了,不需要林夕赔偿。

林夕这是第一次在贫穷的百姓之上体会了同族人互相的包容。

于是林夕就想方设法要补偿他们。第二天林夕便把一些妇女包括骂他的那个老妇叫到一起,教他们如何利用红薯制作红薯粉条。

其实这门手艺是林夕的厨艺中的一部分,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新鲜的红薯削皮削成小块儿,然后用石墨磨碎,把汁液浸在清水当中。

用笊篱和纱布将之中的残渣过滤出来,这些残渣可以回去掺在猪食里喂猪,或者拌在鸡食里喂鸡鸭都可以。

剩下淘出的些淀粉,这样就这下就有两个处理方法。

第一种,把清水倒出去,把底下的白色的淀粉晒干,可以长期保存。也可以把它们调成枝叶,放在蒸笼上蒸熟,然后切成小块儿,放到米饭里代替粮食。

第二种就是把其中的1/4分割出来用开水烫熟,然后再和剩下的3/4进行搅拌,然后用漏勺在开水锅上露出粉条,经过开水煮熟之后,一根根红薯粉便形成了。

这些红薯粉晾干存储,可以储存很长一段时间。同时也可以把它们煮熟后加上一些调味料,当做饭食来吃。

林夕拿出的这套制作粉条的方法和把石家人高兴坏了。而平安涌的全体人因为此事都加入了祖神道。

因为他们得知林夕也是祖神道的信徒,并想通过加入祖神道来表示对林夕的感谢。

林夕小瞧了他这种手艺对这时大明人的冲击。这时的大明的很多技术都是保密的,都是父传子子传孙,连家里的女儿和媳妇儿都是不传授的。

林夕这手制造粉条的手艺便可以列入这种家传技艺当中,虽然林夕是拿出来补偿他的错误。但是石家人不这么想,是以为林夕为了给他们找一条活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