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重利137(1 / 2)

乡试是在所有科举考试中最公平的。他们只看文章而不看其它。

而到了会试、殿试便和乡试截然不同了,会试中榜,考生依例要去拜会座师,生员虽然分散在天下各处,有的几百里有的几千里,说的方言不同,姓名不同,可是一旦考中了科举乡试会试,那主考官就是考生的座师了;同考官呢,就是考生的房师;在同一榜的生员就互相称呼同年。

同年的儿子就称呼年侄;座师和房师的儿子就称呼世兄;座师和房师就称呼考生为门生;如果门生又做主考或者同考官,录取的生员,就是座师房师的门孙了;门孙称呼考生的座师房师为太老师。

因为科举而产生的这种座师和门生之间的关系茁壮成长,错综复杂,盘根错节。而科举比其他的当官形式如恩盟。做监等是最公平的,不看任何关系,只看你的读书的本领。所以选拔出来的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别管他人品怎么样本领是有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明朝的读书人这么多,所以每年的科举考试都是千万人过独木桥,竞争非常激烈。

每一年的名额就那么多,录取谁不录取谁在很大程度上,座师和房师具有很大的裁量权。因此,侥幸通过科举独木桥的生员自然会对座师和房师感恩戴德,因此尊敬的称呼主考官同考官为“座师、房师”,这也都很容易理解。

座师和房师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主考官还是同考官,主考官就是座师,同考官就是房师,一般情况下考生只尊称主考官和录取他的那位同考官为座师、房师。

根据惯例,科举考试放榜后,在榜的考生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谒自己的座师和房师,确认下座主门生关系,如果你不去的话,会被大家认为没有礼貌,进而会鄙视排斥的。尊师重道可是封建社会最为重要的伦理之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养成的风气,考上科举就要去拜谒座师,认下座师门人关系,作为门人不能违背师名,你作为座师要照顾庇护我。这样下去,自然会形成小团体,党争也就从座师门生的关系中孕育成长了。明朝的党争,不就是这么来的嘛。

话虽如此,可是这已经是惯例,座师门生制度虽说有诸多弊端,但是认了座师好处也是有的。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座师也会对门下门生多有指导提拔保护。

张怀石上林夕讲述了这里的一些门道,然后说朝廷选拔官员不是给自己选拔政敌的,所以会试中的文章你就要考虑到做事的施政方针和施政的方向,只要你能够写的和他一致,那十有八九便会中了贡士。因为通过了乡试的举人,那真才实干是肯定有的。那些主考官只是选择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入朝为官罢了。

到了殿试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这是因为进士的排名也就是决定日后主持朝廷的有那些官员。

这些官员如何选拔?这就是考验皇帝的时候了,所以这时候皇帝的主观意志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殿试要写策论?就是皇帝把他遇到的一些问题,当众提出来让这些通过科举的未来官员们来回答。

皇帝从他们当中挑选出自己所满意的官员也为下一代的皇帝培养股肱之臣之臣。

所以殿试进士名次的高低,尤其是状元,探花,榜眼和二甲进士这些就是皇帝要选出来的未来帝国的主要的官僚。

然后张怀石给林夕出了一个策论问题,那就是如何解决宗蕃禄米和赏赐的问题。

然后张怀石向林夕仔细的介绍了这个问题的由来。

明朝是历史唯一宗室世袭罔替的朝代,明朝所有皇子全部封世袭罔替亲王、亲王的世子不降档承袭世袭罔替亲王。更可怕的是,亲王其他儿子无论多少,哪怕生50个、100个全部封世袭罔替郡王,大明宗室全部爵位世袭罔替。

朱元璋多个儿子的亲王爵位从明初一直传到明末,近300年时间,一代又一代制造了无数世袭罔替郡王。

张怀石讲个较为极端的例子,拿明朝庆成王一支来说。第三代庆成王朱钟镒妃妾24人,生儿女多达100多人,老子英雄儿好汉,第四代庆成王朱奇浈所生的光儿子便多达70个。另一位庆成王更狠,光儿子就达100人。

甚至出现了这样尴尬的场面,每次节庆家庭聚餐,同胞兄弟们见面,都要先由人介绍一番,否则彼此都不认识。

明朝建立时,朱元璋有7个儿子、1个侄孙,算上朱元璋本人一共9人,到洪武朝末期一共58人,到明万历三十三年,宗室人口已达157000余人。

此后明朝宗室人口迅猛增长所带来的财政负担。随着这宗藩人口的迅速增长,宗藩的禄米支出已经高居大明财政支出之首,竟然排在军费开支之上。

实际上是整个皇族,而不单单是藩王,并且是全方位削弱明朝财政收入,明朝皇族圈地是历史最严重的,而皇族占着大量土地,却不上税,这就大大削弱了明朝财政收入,甚至还直接抢夺地方税收权。

比如,万历帝一次就赏给福王两万顷良田(200万亩),河南良田不够,山东湖广凑,又把江都到太平沿江的杂税和四川的盐税、茶税都给福王时,还有河南的盐店专营专卖权也给了福王。

周王拥有开封的税课权,潞王占有河泊所26处。

潞城县的商税被赐给了清源王,屯留县的则归辽山王所有。这还不算啥,其实宗藩除了禄米收入,第二主要收入来源便是讨要赏赐。如修筑府邸的时候可以获得补贴,能大大方方的讨要赏赐。这些支出是没有限制性的,几乎要就会给,不管合理不合理,故而藩王修府邸要赏赐。子女修府要赏赐,给孙子修宅院要赏赐。这些额外的支出已经压的大明财政喘不过气来,虽然文官也采取了不给宗室取名字,不让他们承爵,甚至克扣一些禄米收入的方法,但是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

林夕仔细考虑了一下。提出了两条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审人和将赏赐的权力移交到礼部。

林夕所提出的“审人”其实就是林夕基于后世的计划生育国策想出的一种变通的方法,限定宗藩子女的人数,这个举措若能顺利贯彻下去,必然能抑制宗藩的人口增长,减轻大明的财政负担。

“若他们违规呢?”张怀石脸色凝重,沉声追问道。

“凡是不符合礼制,违反朝廷的规定所生子女一律自养。”

林夕说出后面故意咬中了两个字。

相对于后世的罚款,扒房子,开除公职。这些处罚实在是太轻了,只是这个自养的处罚如果朝廷无异议,算是为财政抛掉了一个负担。

老人轻轻捋着胡须,思忖着这个办法的可行性,脸上渐渐浮现出了笑容。若有深意的瞥了林夕一眼,又是认真的询问道,

“那如何审裁呢?”

“凡是宗蕃用度,无论款项大小,急需礼部审批同意,对于不合理的款项,礼部有权拒绝如果宗藩不服,可向陛下申诉,最后有陛下下裁决。”

相对于大方的皇上和贪婪的内监,礼部无疑会更有财政意识,而且礼部掌握着大明的礼仪规定的标准,也可以根据标准按照按需给予一定的补贴。张怀石那张一直紧绷着的脸露出了一些微笑,为林夕想出的这个办法不但有很高的可执行性,尤其是执行简便,可取到立竿见影的成绩。

林夕突然话锋一转,认真的指出关键之处说。这两个办法其实只是节流,而要解决当前的问题,绝对不能够手软。如今朝廷给宗藩的禄米实在是太多了,无论如何都要进行削减。

“你的观点倒是新颖,但策论本就是问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你观点过于犀利,此为大忌。要知除了殿试的主考官,皇帝陛下,你的考官皆为臣子,你的一些言论要是动了他们的利益,虽然殿试无法让人落地,但是他们想办法卡住你的青云路,让你永远升不上去,他们还是能做到的。”

林夕听了老师这话,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一直在告知自己,这是皇权社会,莫要提平等,但在作答时毕竟摆脱不了现代人的思维,所以无论思考还是做事都偏大刀阔斧属于比较激进的类型。

林夕站起来向老师施礼,并说道:“弟子受教了。”

“无论是为人做事还是写文章要,求稳为上,人亦如此。看来你的哥哥不让你参加会试是正确的,我也不赞成你参加会试。你的文章和才情都是有的,但是做事还需要打磨加上你年纪尚小,所以,不必着急。我希望你等到20岁以后再参加会试。”

然后林夕和老师张怀石又谈了一些其它的内容。然后张怀石便开始赶人。

“我不留你了,我要仔细看看那面镜子。五日之后,你来我的府上。我介绍我那个女婿和你相识,看样子日后你短不了麻烦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