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院考82(2 / 2)

破题之后,林夕手中的笔却没有停,在砚台上蘸了墨继续挥洒起来。盖君之富,名哲焉。民既富矣,君其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军民一体之意,……恒存节用爱仁之心,十一而成……。一篇数百字的文章便是呈现。这次用的是馆阁体,字体清晰,文章立意精妙,而表述的更令人拍案叫绝,打得无可挑剔。这篇文章写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让人无可挑剔。可是这种思想只能存在于理论,实际运用,就是大明现在的这种情况。

按照考试习惯这篇文章先是写在草稿纸上。林夕拿着草稿,仔细检查了一篇写完的文章。然后小心翼翼的将草稿放在一边用两条镇尺压上放在一边晒干。

第二道四书题。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题仍然是一道正统的四书题。

这是孔子对颜渊说的一句话。意思是。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林夕的脑海当即浮现一魏先生给他准备的一篇范文和这道题出的是一模一样,林夕马上就将它写在草稿上林夕现在根本不管这篇范文是别人写的,只要把它写上,那自己的秀才功名就稳了。

因为这些范文都是在历次考试中精选出来的文章,现在又没有抄袭一说。只要写上那考官就无法黜落自己。

实际上这道题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千里马常在,而伯乐不常在。这又涉及到一个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鉴于中国的史料丰富。所以,人才选拔制度有完整的记载。

有开始的部落血亲制。这种制度现在在大明北方的各个部族也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部落掌权人全部是部落首领的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这种制度的最大缺点就是人。优点是人员诚忠诚可靠,而且团结性较强。但是缺点也相当明显那就是部落首领的子嗣数量并不能由部落首领控制,那是由老天爷决定的所以部落势力扩张十分缓慢。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周朝的确立。在这种制度上发展出了世卿世禄制度。这种制度也可以称作古贵族制度。这种制度主要就是由周朝开始执行直到东周的灭亡,这种制度就彻底结束了。由世卿世禄制度发展出来客卿制,后来又发展出郡县制。

在秦朝时就是分封制为代表的世卿世禄制和郡县制为代表的客卿制和流官制的一次较量。

虽然雄才大略的始皇帝肯定了郡县制。但是在随后的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郡县制的弱点暴露无遗,那就是郡县的长官没有拼死抵抗到底的决心。

在随后汉朝的建立制度中就实行了郡国并行的制度。后来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彻底瓦解了郡国制度。重新开始使用秦始皇制定的郡县制。

但是汉武帝瓦解了刘姓的封国却为另一股势力世家大族,创立了发展的基础。世家大族发展壮大以后便推出了一种九品中正制。

这种九品中正制已经具有周朝时的世卿世禄制的一些特点。所以这种制度的缺点带来的社会大动荡,直接引发了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的由北魏的拓跋氏的全面汉化而结束。北魏是中国一个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朝代。他建立了两个制度,一直影响中国。

一个是以税收代替土地的多寡作为收入的收税制。

在北魏以田亩作为税收制度之前,官员和朝廷的收入来自各自控制土地的多寡。既是一个就像是汉朝的皇帝,他的收入也来自于朝廷直接控制的土地。

北魏的这种制度,把由官员控制各自的土地变成了官员的收入来自于同等数量土地的税收。

这样就使的官员的收入主要的多少由他所控制的土地变成了朝廷给他发多少俸禄,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正式进入了税收时代。

第二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府兵制。

朝廷以豁免租种土地上的税收为条件。让这些租种土地的人在朝廷需要的时候自备兵甲、战马、和少量的粮草,集结起来为朝廷打仗。这种制度为后来唐朝的辉煌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基础。

现在的大明的卫所制,实际上就是由府兵制发展而来的。只不过被明朝的开国的朱太祖作了一些改变。

而隋唐由于受世家大族的影响太大,所以隋文帝杨坚便创建创建了另一种特殊的人才选拔方式,科考制,也就是林夕现在进行的这种考试。

只不过在隋唐的时候它只是作为世家大族举荐制的一种补充。

可是事情的转折发生在唐末的黄巢起义。黄巢起义夺得了李唐的天下,由于这些世家大族阴奉阳违,彻底激怒他,于是便在他的控制区把所有的世家大族全部斩杀干净。那句著名的诗句,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这个行动虽然黄巢是舒服了,但是给以后的国家治理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使人才出现了巨大的断层。以考试来进行远人才选拔的科考制度才正式成为主要选拔方式。

人才选拔科考方式真正的发扬壮大,就是在宋明两朝。尤其是大明创立了选拔人才的简单的文章方式,八股文。建立了糊名制、南北分榜制、还有袭爵、恩萌,国子监等多种当官的制度。

这多种官员选拔制度,实际上就是大支撑大明王朝的四根柱子。

其中第一种就是承袭爵位,这一根柱子已经被朱棣亲手砍断了半根,再加上土木堡的重重一击这根柱子已经无法支撑大明了。也就是现在藩王和勋贵已经成为了一种旱涝保收的职务,而无法再承担他们指挥大明军队抗击外辱的职责。也就是说,大明的军队的指挥权已经完全落入了文官之手。

第二个就是国子监。这种制度本来是为了奖励那些为国立功或者有突出的表现有功之臣,由官府或皇帝选择有功之臣的后代其中一些比较优秀的人来担任大明的基层官吏。

但是这种制度被那些以权谋私的文官给基本废掉了。那些在国子监中读书的所谓读书人。基本上都是偏远地区,不想去。而真正凭本事过科考,他又没有那个能力。所以都是混一个相当于举人的功名,回到家乡去作威作福了。

第三个就是这些科举考出来的文官。他们在朱元璋设计的权利构架中,主要是作为皇帝的助手管理广袤的国土。

但是这些文官经过百余年的努力,已经攥住了税收的权利、军队的指挥权。还利用科举考试淘汰了那些与他们思想理念不同的人。

于是国家的控制力牢牢掌握到这群文官的手中。但是文官最大的问题是,他虽然掌控了所有的权利,但是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所以就像一个管家掌握了家里的绝大部分权力。他们又不认为自己是这个家的主人。他只有一个选择了拼命的掏空这个家,充实自己的小金库。他们的心里就是想这个家哪怕没了,也只是换个主人,自己还能干着管家的活。

最后一根柱子,就是大明的力量基石,全国的军队。

大明现在之所以还能够牢牢的屹立,没有丝毫的动摇。就是因为那种被文官瞧不上,皇帝也认为无用的卫所制。

因为这些卫所官员相当于是世袭的低等贵族,他们的一切都来源于大明的皇帝,所以他们对皇帝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卫所分布于全国各地,他们牢牢的控制着大明的每一寸国土。

但是由于基层军官的贪婪和大明的文官的漠视,使这种制度正在慢慢被掏空。朝廷也逐渐把卫所军的有战斗力兵力抽调出来组建成募兵,虽然是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有所提高。实际上这就是把国家控制的军队变成了私人将领控制的私军。

甚至在九边的地方还大量招募非汉族的军士填充,这样就更使军队进一步的私人化、军阀化。这样不但削弱了朝廷的统治基础,还为那些周边的少数民族培养了大量熟悉明军的将领。

林夕虽然通过这两道考试题腹诽如今的大明的种种不合理。但是他也毫无办法只能够全心的投入于考试中,林夕通过腹诽大明心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全然不关注考场众人的表现和身边传来的若有若无的臭味儿。

这回林夕的运气有些不好。他光注意了桌子,却没有注意离他不远的地方就是一个厕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