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院考82(1 / 2)

林夕拿到的是有小吏写上名字的卷子、一叠草稿纸和一张由小吏写好的考号走向考场,并寻找自己的座位。

只是刚才在排队的时候,林夕突然听道突然如同波浪般传了开来的一条消息突然,令大家都惊讶不已,甚至让大家顾不得考前的纪律纷纷传递自己知道的消息。

这条八卦的大新闻也缓解了大部分考生的的紧张感。

这消息是关于张容献的,大家先前一直都知道张容献去年去了一次广州城,但却不知道他去做了什么。只是如今消息已经传了回来。

原来,张容献前往广州城并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去做了广东巡抚的帐前幕僚,参与了镇压粤西瑶苗叛乱的战事,还献计平息了粤西的土客争端。得到了两广巡抚的欣赏。在奏功表上还填了张容献的名字。

这次张容献回来复考,即将升任京官工部侍郎的巡抚大人特意官船相送,并称后年要在京城为其设宴,贺其再登皇榜。

再想到魏云和张荣献的赌约。自己和张容献打的几次交道。他提出的那些条件,林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林夕听到那些考生曾经说巡抚跟提学乃是同乡,两人还是同榜进士,交情不错呢。

林夕听到这个消息,当即露出一丝苦笑。不由得对林长钰的谋略深感佩服。如果让张容献来考试,那么院试案首非其莫属。

童子试和院试其实还是夹杂着太多的官场交情。为什么县案首一定能通过府试,而府案首又必然得到秀才的头衔?

这还不是官场的一项潜规则。知府卖面子给知县,而提学官又卖面子给知府。

在如今的大明朝,可没有那么强的上下属关系。七品御史搬到朝廷大员的案例不在少数。

现在,谭巡抚凭着镇瑶苗的战功和平息粤西土客争端的政绩,官升到从二品的工部左侍郎。别说是四品的陈提学,哪怕是六部尚书都不敢将他真得罪了,更不可能吝啬一个小小的院试案首。

因为工部左侍郎就是工部真正的一把手。而工部尚书则是按照大明的惯例是参与内阁的阁老之一。

大明在张居正之后的内阁一般有首辅、次辅还有皇帝指定的一名阁老,加上六部尚书组成。而首辅和次辅是由京官在大殿上挺推所选举出来由皇帝批准的。

如果内阁中发生争议则是举手投票,票多者为胜。然后再将他们票拟的意见上奏皇帝,皇帝批红同意便形成圣旨和政令,便可以颁行天下。如果皇帝不同意,便打回再议或者留中不发。

院试由于人数不算太多,所以很快便检验完毕,进行得很是顺利。考试座位跟县试和府试稍微有些不同。只有一桌一椅并无房间。所有考生都是面朝北,正对着一个为陈提学准备的高台,中间有一个甬道。

林夕的运气比上次要好,桌子很是干净中间的木板的接缝很是紧密,得到了一张很好的桌子。

大家按着座位号就坐,静待着考试开始。只是很多听到刚才那条消息的人眼中仍然带着幸灾乐祸,时不时有知道一些内情的考生转头瞧向魏云坐的那张桌子。

魏云面不改色的整理着自己的东西并用水瓢舀来的清水滴在砚台上,开始磨墨丝毫不显得紧张。不因为他突然听到的那条消息而显得慌张。让那些考生对魏云的镇静深感佩服。

而林夕却知道魏云如此镇静的原因,因为那个张荣献今天不可能来参加这场院试了。

“入场闭关辕门,考生不得喧哗。”一声钟声响之后,外头有衙差大喊了一声,随后便听到了关门的声音。

科举对于明朝是极其重要的,对防范舞弊的行为更是做到了极致。门关闭后,不管什么原因都不会再开启。这里会自成一个独立空间直到考试结束,不论是考官还是考生,都没有再跟外界接触的机会。

院试只有两场。正试一场,复试一场。正试选出20名考的好的考生。他们便已经定下了秀才的身份。然后其余落选的考生再复试一场。同样在选出48名生员给予秀才的身份。其余的人只能明年再来了。

院试跟府试一样考题都是贴在木板上。由衙役举着那块木板在考场内来回进行走动,让考生查看题目。

林夕提起笔将题目抄到自己的草稿纸上。这次考试只有三道题。四书题两道,五经题一道。

第一题。百姓富君与不足。这是一道标准的四书题。出自于论语。

这其实是一个典故。鲁哀公与孔子弟子有若的对话。当时鲁国实行十税二的税收政策,但尽管如此高的税率,国家财政还是很困难。所以,鲁哀公就问计于时任卿相的有若。

有若却是建议减税,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他说如果百姓富足,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不富足,您怎么又会够呢?

正是如此,这道题目的意思是,如果百姓富足,君王怎么会不足呢?不得不说。这个提学大人还是很有水准的。考的是正统的四书题,而非那些截搭题。虽然截搭题流行于科举中,但是乡试后考的还得是正统的四书五经。

而现在第一道题有贴近如今的时政。朝廷现在同样是面临着国家用度不足的问题。更带着一种为国解忧的味道。

明朝现在的税收确实很是人道,行的是三十税一。这无疑很符合儒家的富民思想。

但很是可惜,现在的环境却是民不富,君亦不富。这其实是大明朝的税收制度出了问题。

作为主税的农业税。因为乡绅藩王和官员不停的。侵吞土地,使能够收税的土地越来越少。而且那个县里的税钱又不能少,所以就是那些小地主和自耕农的承担的税负越来越高,他们抗风险的能力越来越低。稍微有个风吹草动,便失去了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而使朝廷的税源更少。

另一方面是明朝与边疆蒙古和西南少数民的茶马贸易,由于走私而收入大减。海外贸易虽然收入相当丰富,但由于明朝的商业税收的很少,甚至不收。

使由于贸易或走私得来的大量财富囤积于民间,所以造成普通老百姓穷,大明朝廷也穷,只富了位于中间的官员、士绅和藩王。

就拿林家为例,在海上走私获取的暴利到底有多少,林夕不知道。但林夕知道自己修建了那个晒盐的盐场,每年大概能产100万斤左右的海盐。

这个数量听着好像很多,其实只不过是1000多吨而已。这些食盐所产生的利润都不向大明王朝交税。

林家用这些财富养了一只商船队,还有一支三千余人的私人武装。这支武装可是人人披甲,有一半的人手持火铳,并装备有大炮和福船舰队,戚家军式的近代武装部队。

如果遇到大的战事,以这支部队为基干填充一些经过基础训练的卫所的军户可以拉出一支三到五万人的有很强战斗力的武装力量。

别的地方不说,就是南海这一块,这支力量都可以发动灭国的战争了。

就以交趾为例,他们一个国家的常备武装部队也就五至七万人,如果达到林家私人武装装备和战斗力的精锐武备力量充其量也就只有一万人左右。

辽东的李成梁,李家的铁骑也只有8000家丁,就可以纵横辽东,控制着大明整个东北的所有地盘。不过他们是骑兵,要比林家这只兼备海路的武装力量要稍微费钱费力一些。

林夕轻叹了一口气别想的太多了,还是继续考试。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林夕捻袖挥毫,当即就开始破题。这无疑是极为高妙的破题。一句话便是将有若的思想归纳。单此一项便能得高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