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等大贤良师226(2 / 2)

李承乾点头应下,随后站直身体对着众人开口:

“所谓三教改制乃……”

随着李承乾述说,有些人昏昏欲睡,有些人眉头紧锁,也有人眼神大亮。

等李承乾说完,于志宁起身行礼:

“敢问太子殿下,何为以理为主,以修身为辅?”

“所谓以理为主,那便是各地儒学考核不仅要以书面,还要以实事校验。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此理,历史经验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实事依据。

就像灾区免税,而丰收区不能免税一样,治民生产一定要根据地理、民风的不同,所选用不同政策。

这也是为何要让各地读书人要学理学的原因。”

“殿下的意思是说以后都不学《五经正义》吗?”

“以理学骨架去学,理学乃形而上之学,《五经》乃形而下之学,双方并不冲突。”

“臣是否可以这么认为,《五经》乃修身之学,理学乃处事之学?”

“可以这么认为!”

李承乾淡淡开口:“万事万物皆有理,修身亦有此理,以理处事、以理修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理学是实事求是,是诚于己,秦朝至今粮食产量大增,这其中必有理,找出这个理,而后继续钻研,让粮食产量继续增加。

魏晋乱世与隋末乱世不同,然而亦有其理,找出其理防止大唐出现相同问题。

儒家学子要实事求是,遇到异象不可认为是神仙所为,或上天所为。

我希望所有儒家子弟都能敬鬼神而远之,都能相信人定胜天。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我对所有儒家学子的期望,也是对天下人期望!”

“殿下之志,臣等佩服!”

于志宁满眼赞赏,尽管他佩服李承乾之志,却还是要反对,不为别的就为了礼法才是儒家之根本:

“礼者,养也!天地生物不足供养万民,为防争斗先贤制礼。

今日大唐之粮亦不足以供养百姓,还是当以礼法为主,望陛下和太子殿下明鉴。”

李承乾眉头微微皱起,于志宁是于谨曾孙,也是关陇门阀之人,可他一直和长孙无忌不对付。

如今这么反对改制,李承乾不知道他到底是为了儒学还是为了关陇门阀。

‘没有一个是傻子,知道一旦以理学为主,三礼学习必定减少时间,将来肯定会减少三礼。’

于志宁说完之后,中书侍郎崔仁师也缓缓站起身:

“太子殿下,理学甚好却不适用大唐,若人人都去钻研事物之理,必然会荒废时光。”

出身清河崔氏的崔仁师,是现在整个崔氏官职最大,最有权力的一个人。

见其出来,李承乾暗暗松了口气,他不怕士族反对,就怕他们躲在暗处搞事。

“两位言之有理!此事我也考虑过!”

说到这,李承乾话锋一转:“然而,从周朝到隋朝,事实已经证明礼法只适用于君子,不适用小人。

司马氏洛水之誓后,礼乐崩坏、人心不古更甚战国。

为了保护自己和满足自己欲望,帝皇权贵纷纷将手伸向百姓,致使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最后全国揭竿而起。

由此可见礼法治国并不是稳定朝廷之法,也不能大唐千秋万代。

武德年和贞观年遇到的问题不同,所需要的政策也不同,百年后遇到的问题也定然和贞观年间不同。

若不能实事求是,大唐必然走向汉朝老路,等着大贤良师来请大唐赴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