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第2章 爱上了茶馆66(2 / 2)

万县也有象汉口码头一样的“帽儿筒”饭,在路边小摊上,海碗盛大米干饭,盛到堆尖,圆柱状,放几片下饭的咸菜,量约半斤。在杂粮草根为食的时代,这不知是多少人梦中的珍馐美味。

这碗饭,三分钱,基本能吃饱。可看着飞快吃完的陈锐,对吃饭慢的孙清安饭碗的虎视耽耽,吴焜下狠心又叫了十碗,换来一片叫好声,瘦削的孙清安接过加饭,放在自己面前,嘴上加紧,几口就吃完第一碗饭。

韩四叶越俎代疱地叫了十片烧白,瞬间让打秋风的小伙子们喜出望外。

烧白是小贩们蒸熟后用木盆盛着,把盆用绳挂在胸前,每片很大,近一两肉,每片肉两分钱。这肉浸在盐干菜和油汪汪的卤料汁里,馨香扑鼻,类似于广西的“脆肉”、杨洲的“硝肉”。小贩每夹一片肉给客人,附带两小筷盐菜下饭。

饭后免费喝汤,汤是稀稀的米汤,混有杂海椒,味道香辣,不限量,小伙子们大口喝了个够,终于把肚子里塞得满满。

韩四叶抢着会了帐,共八角钱,拿着找补回来的四个五分的铜角子,笑着对吴焜说:“你是我的徒弟,我给你结了帐,剩下的这两角钱,我还要混到关饷时,有十多天呢。看戏你请不起,你请战友们去听书吧?电报路有家茶馆我熟,我去讲价,我们坐角落,梭边边,不闹场闹欢,喝二炉茶,每人交两分钱看行不?兄弟们要得不?”

吴焜双眼皮笑眯眯,柳条眉拉成了麻线,头连点。

众人急忙叫好。

孙清安用一分的铜钱,在小烟贩处买了两支烟,敬了韩四叶和王茂云两个老兵。

虞财花四分钱买了一斤葵花籽,一人一把。

陈锐用两分钱买了十个大红柿子,一边分发一边唱:“红帕帕,装稀饭,越吃越好看。”

电报路接繁华的二马路,建筑也逐渐洋派,有了几幢两三层的砖瓦楼,可木板壁房仍多,这个叫“笑一笑”的茶馆也是木柱子、木板壁,方便了听免费书的人扒墙缝、听壁脚,茶客也多是跑下江的生意人,驾长船主、大户家的帐房等“成功人士”,毕竟下午茶要收四分钱,吃个“帽儿筒”也足够了。

韩四叶办事利落,不一会就跟茶馆管事谈好了,一群小丘八轻脚轻手地来到管事指定的角落,靠着厕所的门边,并不臭。

上来的茶不是盖碗,而是一个硕大的青花瓷茶壶,茶杯是十个小土碗,茶叶是“二炉茶”。

什么是“二炉茶”?就是茶房将客人喝过的茶叶残渣收集晒干后,再次泡来的茶。

一群小丘八,那里懂茶?只为解渴,咸菜吃多了,米汤也咸,这会口渴,如饮琼浆。

说书的人还没登台,倒听见旁桌上一个戴瓜皮帽,穿长棉袍,外罩绸马甲的生意客,在跟两个穿着廉价料子、单薄中山装的公事人聊天。

“本来以为民国了,安稳了,生意也好做了,可我这趟汉口生意,太艰难啊。”

精瘦脸黄的公事人做惊奇状:“表哥,你遇到了什么?”

“我听人说,刚迁到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中正,很不和气。”

“啷个,闹得很吗?”

“嗯,我在武汉看到,双方的人又是辩论又是**的,乱七八糟,搞不醒活,恼火的事,听说蒋总司令跟**的人,也不对付,怕是又要乱哟。”

“争位置吗?”

“那倒不是。听说黄埔军校是苏俄和**帮衬办的,北伐军是靠苏俄和**支持的,北伐军之所以来得快,是**在广东、湖南、江西动员工农支持的。汉口的工人纠察队上街来巡逻,我就见过,不扰民。可蒋总司令跟大英帝国和美利坚国搭上了线,钱多,枪多,一山不容二虎呀。”

瘦公事人哭丧着脸:“是可能要乱,我听说重庆也闹得不可开交。”

那稍胖的公事人长长的叹了口气“唉,只会耍枪逗狠害民的北洋政府还没垮杆,这边又扯起了皮,好久是个头哟!”

吴焜等人听到了从未听到过的消息,人人张开耳朵竖立。

长棉袍生意客喝了一口茶,又道:“我在汉口码头上见到洪代表了。”

瘦公事人:“是我们万县的洪代表,洪将军?”

“怎不是他?你说我一个生意人,还认识那个洪代表?看样子他是去坐船,领着好几十个军官,我在码头石梯上认清了是他,给他鞠了一躬。”

“表哥,你这一躬行得好,我遇到了也要行个大礼。英国佬在炮打我们万县时,他可是为我们出了大力的。”

……

从这天开始,吴焜爱上了茶馆。这里能见到上河的重庆、成都,下江的上海、汉口的人,听他们谈天说地,了解到一些时政新闻,也能听说书人说书,《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薛仁贵征东》是他的最爱。

正月间,是茶馆客人最多的时节,一年中说书人得赏钱最多的时间。说书人为讨赏增加收入,纷纷拿出最精彩的段子来讲,说的时间段也延长。为招徕顾客,说书人还根据报纸新闻临时增加了时事情节。

吴焜产生了当逃兵的想法,到武汉去,投靠洪道,可身无分文,计划等领饷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