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利来利往(1 / 2)

是夜。

“于卿,我欲改革军制,若裁撤屯田制和军丁制,可有何良策?”

朱祁钰盘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一张大饼,另一只手从大饼上撕下一块块小饼丢进面前一只圆凳上的海碗里,里面是乳白色飘着油花的羊汤,汤面儿上一点点肉丘被碎饼覆没。

于谦跟朱祁钰做着同样的动作,不过他的速度显然要比朱祁钰斯文那么一丢丢,也就那么一丢丢。

毕竟大家都是老爷们儿,没必要装小媳妇儿。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非一朝一夕之功。”

“嘁,说了等于没说。”

篝火对面一劲装青年,不屑道。

“祁镛,不得对于卿无礼。”

朱祁钰开口呵斥对面的青年。

这青年正是朱瞻墡嫡子朱祁镛,朱祁钰和朱祁镇的堂兄弟。

被朱祁钰呵斥,他悻悻然的埋头吃饭,不在说话。

朱祁钰没打算让朱瞻墡父子离开京城,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王爷们入京,放朱瞻墡离开,怎么让其他藩王来京城啊。

朱瞻墡是跟朱祁钰同宗同脉,他自己特有野心,做一个治理一地的藩王,还是身居庙堂掌天下庙算,不用说他也选后者。

更何况朱祁钰还有恢复塞王制度的想法,就此一点他也不想走。

这不,赶忙把刚认回不久的亲儿子送到朱祁钰身边。

美其名曰学习,当然不是让朱祁镛来学习怎么做皇帝的,毕竟朱祁钰也是个雏。

实则是跟朱祁钰拉近关系。

当然,有这种想法的藩王不止朱瞻墡一个,毕竟朱允炆削藩之后,藩王实力大减。

朱棣登基后也并未恢复藩王建制。

如今,朱祁钰流露出复塞王旧制的想法,谁不想分一杯羹,特别是老塞王们的嫡系,更是想再现祖宗荣光。

“边军三丁守城,七丁屯田;卫所二丁守城,八丁屯田。每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

至太宗爷年间,全国军屯约有八九十万顷,这个数字不可为不庞大。

再有盐商屯田中盐之法,军守边,商供饷,以盐居其中,为之枢纽,故曰开中。

锦衣卫密报,大批屯田被豪绅、将校侵占达十万余顷,商屯亦因“开中法”已有废弛之像,军卒生活无着而出现逃亡,卫所军备也出现衰败迹象。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浙江叶宗留、福建邓茂七、宣平陶德二因何成祸?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商人逐利无可厚非,但是侵吞公田国利,该若何?”

“坏国根基,当斩!”

于谦清贫这是众所周知的,下无半亩薄田,上无片瓦遮雨。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七言《入京》,便是于谦所著,其意就是在嘲讽进贡歪风。

田,自古便是民之根本,国朝之基。

民以食为天,说的可不是美食,是粮食。

出身浙江的于谦,与那些人虽有同乡之谊,却无同袍之情。

若非三杨照拂,或许于谦根本不会被接纳进入那支小团体。

而且现在貌似于谦很不屑那支小团体的所作所为。

朱祁钰就是要于谦表态,那些江南商人,终究背后有朝臣。

而且他也不忍心于谦被有心人道德绑架。

明朝中后期,农田产出不足以养家,又有沈万三富可敌国在前。

被朱元璋划分的泾渭分明的职业制度已经逐渐分崩离析。

农户从商者,匠户从商者,比比皆是。

原本四民中的贱籍商民,却成了香饽饽。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

这句话,道明了明中期的民间重商思想的严重。

资本主义萌芽,也是在这时不知不觉中诞生于民间。

然而,商人逐利,商业又需要“交换”。

民间之货已经满足不了实力强大的商人,他们便开始走上层路线。

“艺术”成为了上下沟通的枢纽,园林瓷器,绘画书法,书籍出版。

这些朱祁钰门清得很,云景商会下的新闻书局就没少出版朝廷官员的作品。

没办法,朱元璋给定的工资少的可怜,文官们不得不开源。而无才的武将,就只能截流了。

穷士子负担不起读书的昂贵,商人出钱资助,士子中举后以方便回馈恩情。

一来二去,便形成了利益链条。

各个以地域为界限的同乡商人们相互扶持,串联形成的商帮出现。

最后同省的商帮与商帮之间,为了利益互换汇聚成以省为单位的商会。

实力的增加,伴随着欲望的膨胀。

这也让明朝商人的胆子越来越大,甚至想要操纵时政。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商人居然成了一股反对宦官专政的“清流”,这歪的都不知道歪到哪儿去了。

可要是没有人在背后撑腰壮胆,他们敢这么歪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