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台上台下试探(1 / 2)

出了内殿,朱祁钰看了眼但在外面的芙蕖说道:“太后懿旨,召襄王入宫,算算日子他此时应该已经在入京的路上了。把这个给他,他知道怎么做。”

说着朱祁钰从袖兜里取出一本奏疏。

“喏。”

芙蕖结果奏疏,应声施礼。

“着手吧。”

“喏。”

朱祁钰摆了摆手,便向仁寿宫大门走去。

芙蕖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虽然泪眼朦胧,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等走出仁寿宫,朱祁钰往东看了一眼,对不知什么时候过来等候的赵信问道:“你说,已经有锦衣卫了,太宗皇帝为什么还要开设东缉事厂,真的是怕锦衣卫在外,用起来不方便吗?”

赵信慢朱祁钰一步,想了一想便回道:“或许怕锦衣卫权势愈大,被其蒙蔽吧。”

“那他老人家就不怕东厂权大了也会蒙蔽他?”朱祁钰漫不经心的又问一句。

“太宗陛下雄才伟略,必不会被下面蒙蔽。”赵信回着。

“是啊,太宗或许不会,但是后辈子孙却不一定!”

赵信知道这话所指,但他知道自己本职是什么,不该想的不想,需要想的主公没发话,也不想,他需要做的便是保护好主公的安全,做好影子。

这也是为什么赵氏五子就他一人能跟随在朱祁钰身边。

走在前面的朱祁钰,突然张口唱出清透的假声。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

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

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

戏幕起,戏幕落,谁是客?

你方唱罢......我......登场......

莫嘲风月戏,莫笑人荒唐。

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

道无情,道有情,怎思量......

道无情,道有情......费......思......量......”

“哈哈哈哈......”

唱罢,朱祁钰双袖飞舞向后一背,大笑而去。

皇城,又名紫禁城,因对应天上紫薇帝星而得名。

唐初骆宾王诗曰:“紫禁终难叫,朱门不易排。”

可见当时便有了紫禁城这个称呼。

相比较而言明朝紫禁城,没有秦汉之磅礴大气,没有隋唐辉煌绚烂。

但它却是历朝历代最华丽不朽的。

紫禁城,自永乐四年起至今四十四年来仍在修建。

后世传说紫禁城殿宇宫室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被称作“殿宇之海”。

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等着吧,等我登基后,一定要盖够。

朱祁钰站在东华门上望着皇宫风景,他老觉得有故宫空荡荡的感觉藏于胸间。

这宫城给他的感觉,就一个字“空”。

皇城禁卫亲军二十六卫被朱祁镇抽走泰半,京师防卫又抽调大半。

如今皇城只剩下腾骧四卫,守卫宫城四门的旗手卫,以及锦衣卫,总数三万三千多人,明朝皇帝军权从未如此少过。

王朝灭亡的六大弊病:

军权的流失;

政权的流失;

军队私有化;

人口大爆发;

资源不均衡;

阶级差距大。

满足三点,王朝必将国本动摇。

这六点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

现在军权流失,朱祁钰要想方设法的重新拿回来,他不会允许文官掌权,前几位皇帝是怕宋初旧事,不得已让文官带兵。

不过朱祁钰不会,他要做的就是给官兵洗脑,无休止的洗脑,让他们心里知道他们究竟效忠于谁。

所有将军统帅亲兵由专门衙门管理调度。

私军?

不存在。

至少在他在位时期不会存在。

土木堡、京师保卫战皇帝禁军损失殆尽,三万三千亲军能干嘛,也难怪后期皇帝会加大锦衣卫权柄,还要增设西厂。

无他,“制衡”二字罢了。

土木之后,明朝武将无权参与朝政,见文官同级俯首,上级跪拜。

武人的血性被磨灭的干干净净,比之宋朝过犹不及。

没见后期统兵一方的都是文臣吗。

虽然明朝没有什么刑不上大夫这一说,但是明朝的文官大多也都是铁骨铮铮之臣,虽说这铁骨是对于外族,但也可见其骨气。

怕水冷的钱谦益之流另说,毕竟哪朝哪代没几个汉奸。

按照原史,距离朱祁钰登基还有十日,但是他不想等了,也等不了了。

晚一日,对朱祁钰都是煎熬。

下方内阁匆匆跑出一青年官员,朝着东华门跑来,不多时便登上东华门,将三本奏疏递到朱祁钰面前。

“王爷,陈阁老言,这些奏疏需要王爷示下。”

朱祁钰瞅也没瞅来人伸手接过,打开最上面的一本打开看了起来。

这本奏疏是大同都督签事郭登上的。

大意就是:八月二十一,也先携朱祁镇至大同扣门,要走了大同府库二万二千两。

接着打开第二本,是昨日午门事件官员的请罪疏。

第三本就有意思了,请朱祁钰立朱祁镇三位庶子之一为太子,字句之间将那三个小家伙描述的如何高大尚,如何伟光正。

如果朱祁钰立其中一个,便如在世周公,这彩虹屁把朱祁钰拍的不要不要的。

“呵......”朱祁钰看到这,忍不住发出一阵轻笑。

搞得好像三个小家伙是他亲手养大的一般。

大皇子朱见濬,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还不满两周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