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落笔33(2 / 2)

答案,或许就在书里。

便在这一刻,四时俱静,天光放晴,脑海中的《经國论》以一种极快的速度反复播放着,像是倒带的录像一般,最后定格在了几句话之上:

“礁曰:南淮之弊,皆起于官吏;官吏之弊,皆起于制度之失也。”

“礁曰:贤才志士,不得任用;庸碌之辈,反居其位。此乃世道之不察也。”

往日里,于涂反反复复地临摹《经國论》,对其中晦涩的语句始终一知半解。此时情急之下骤然记起,结合这几日的所见所闻,竟有了一丝明悟。

朝廷不必要的开支变多了,真的仅仅只是因为需要用钱的地方变多了吗?

不,这不是问题的根源。

贪官横行,所以层层克扣;庸吏遍地,所以事倍功半。

要解决钱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

南淮难道真的就只有贪得无厌之人,和庸庸碌碌之辈吗?

不,不是的,明明有那么多满腔热血,一心报国的仁人志士,可他们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朝堂腐败。

一个荐举制,将多少优秀的人才堵在朝堂之外?

学宫固然好,可仅仅有一座学宫,还远远不够。

南淮需要一套制度,使天下英才尽入彀中!

在这一刻,于涂想起了许多人:

想起了在鸡窝里庸庸碌碌一生,最后只能招收几个学生的养鸡人。

想起了年少时求学不得,最后只能回家种田十年的父亲。

想起了只因是女子,所以难入学宫的邹婉柠。

想起了黯然神伤,即将远走他乡的徐志微。

想起了那日释奠礼上,士子们人山人海。

想起了自己。

他想起那个以一己之力建立学宫,希望让天下读书人再也不会怀才不遇的崔礁。

想起了在学宫中皓首穷经,只为寻找一个答案的大祭酒。

他想起,学宫门前立着一座碑,上面写着十个大字:天下之庠序,古今之文章。

可是如今的学宫,真的做到了吗?

在这一刻,前世今生的回忆串联起来,在于涂的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答案。

中华文明千余年传承下来的一套制度,经由一个穿越者的笔,写在了南淮的纸上。

那个答案,其实早就找到了啊,可为何你们都说不出口?

又是什么扼住了你们的咽喉?

……

香篆已经燃尽,长明殿的钟声敲响了三声,考试已然结束。

于涂提起笔。

在纸上写下了大大的标题:

科举!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