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 中师生林一林 第四部分 淇水边 43-4429(1 / 2)

43.考官心境

欣局长请林一林到办公室谈心,想了解教育系统的领导队伍结构。

“听说你当年是全县最小的校长,怎么忽然就不当校长了?”局长开门见山地问。

“一是服从工作安排,二是照顾孩子上学。”林一林回答也很干脆。

“你的同学中,担任过和正在担任校长的有多少人?”

“我可能是第一批当校长的。因为凤安当时没有人愿意去干,5月25日学期中途,区里把我调到了凤安小学。记得全县首届校长培训班,我是最小的,那些老校长开始以为我是代替哪位正校长去参加培训的。”

“后来,我们1981届中师生,当校长的渐渐多了起来,齐家市的孙校长、和平镇的章朝奉、清水镇的胡义山、古城镇及镇郊的赵仁礼和曹金山、凤安的成校长、南山的周校长……一下子不可能全部想起来。算上千秋师范的,后来我们一同上安师大的,还有跃进小学的程望山、逸夫小学的牛长雪等等。如果再算上副校长和主任之类,我们前几届中师生,几乎全部在学校领导岗位上。与此同时,新昌与凤师也是人才济济。特别是新昌师范幼师班,那更厉害,全市中小学业务尖子几乎全是幼师班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局长有点不解。

林一林如实回答:“我们毕业的时候,正值教师队伍最缺乏人才的时候,青黄不接,百废待兴。通俗地说,是山中无大树,茅草也称王。同时,我们当时是最高分上中师,教师录取是第一批次。我们首届中师录取分数线,比当年的市重点高中还高出40分。可以说,农村学霸基本都上了中等师范,这些人的智力水平,进取精神都是非常高非常强的。”

“你们那时候是挺厉害的。现在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也比不上,我看这几年招录的教师,真正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高学历,低水平,素质差,看着叫人揪心。”

“依我的判断,这与国家招生的政策,还有与教师的待遇,都有联系。师范类这些年录取,已经降到三四批次了。再说,即使是第一批次录取,现行的教师待遇水平,也招不到人。这些年都冲着金融等赚钱的专业去了,都跟着钱跑,一切向钱看。”

“家长说,用三四流的教师教一二流的学生,不对等。有的家长甚至说,在重点中学,如果让学生自学,所取得的成绩都比庸师乱教好。我们县已经好几年,没有出现过尖子学生了。想当年,市里的孩子家长走后门,都要到我们小城中学来读书。现在正好反过来,中考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就赶紧跑到市里、省里好的高中去了。”

林一林不想多谈这个沉重的话题,说多了会得罪一批人,他把话咽下去了。他想讲一讲这几年当面试考官的感受,但最终没有讲出来。想起来就心痛。

林一林担任省市级教师资格面试考官有十来年了,他总是小学语文某一组的组长。刚开始当考官那几年,林一林真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感觉到教师队伍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再不改变不转变,教育要出大事。

那些已经通过省级统考笔试的孩子,已经算不错的了。但走上面试讲台,破绽百出,除了普通话这一项基本合格,其他方面,简直是不堪入目,不值一提。

问到所有相关政治思想品德类的题目,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的。有的考生荒唐到连中国的全称都不知道,连雷锋都不知道。

一次考官吃晚饭的时候,学前组的一位组长说着说着,就流起了眼泪:“我们幼儿园老师是基础的基础,但我们面对的这些将来可能走上幼教讲台的,是些什么人呢?初中考不上高中的,中考成绩总分只有二三百分的。她们上的是五年大专,其实际水平,连初中生也不如。一问三不知,字写得就像棍棒捣出来的一样,而且,你想不起来她能把字的笔顺写错到什么地步。简谱不会,五线谱也不会,更不要说弹琴演唱跳舞了。唉,下次再不来当这考官了,会急疯掉的。”

另一位考官说:“今天一位考生抽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要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你们猜她是怎么理解的?”

众人等着这位评委的讲述。她笑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那位考生说,小朋友小时候是没有牙的,长大了才有牙。”

大家哭笑不得,继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林一林说:“我们组今天有一位考生抽到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段,考官问她,你知道孙中山吗?她说不知道。考官又问,你知道宋庆龄先生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哪些贡献?考生纠正考官说,她是女的,你怎么说她先生呢?她们板书的时候,字正常倒笔,没有完全写对笔顺的。唉。真可怕。不敢深想。”

坐在餐桌旁,已经吃不下饭的考官,干脆不吃了。继续交换意见:

“我问鲁迅先生是哪一年去世的。考生言之凿凿地抢答,是造反派迫害死的。”

“我问《拔苗助长》是寓言还是童话,那个孩子跟我争论起来,她非说是童话。我问她这两种文学体裁的区别,她一无所知。”

许多考生都上了面试辅导班,对于政论性的题目,有统一的答案:“考官,真不好意思,这个题目我复习没有涉及到。如果我真的能成为老师,一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真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这些想当老师或者即将要当老师的考生对国情政体的无知,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有的考生,连国家教育方针都不知道,更说不明白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了。

令人欣慰的是,物极必反。林一林觉得,教师素养走到那个U形抛物线的最底端以后,现在慢慢上升了,而且上升的速度越来越明显。在最近一次面试中,林一林小组居然出现了侨民过来考教师资格证的现象。还有重点大学毕业生,报考小学教师的情况。

“请问你为什么要考小学语文教师?”林一林问那个从新加坡来的考生。

“我在国外教育机构教汉语。我必须要有合格规范的资质,才能从事这项工作。现在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语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让我感到很自豪。”

林一林问一位南开大学金融专业的女生:“你为什么要考小学语文老师呢?”

“一是喜欢小孩子,天真无邪,童心清纯;二是喜欢语文,想从起点学好语文;三是为了将来教好自己的孩子,当小学老师挺吻合我的工作趋向和生活走向。当年学习金融专业是我爸爸的意见。我不喜欢。”

只可惜,考幼儿园老师的百分之九十九是女生,考小学老师的百分之九十五是女生,考中学老师的百分之八十五是女生。将来,教师性别比例会严重失调。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男教师不再是半壁江山,女教师即将一统天下。杏坛可能不再是青绿色,而是粉红色。

44.职评伤痕

林一林是以大满贯结束自己职称评定的。从小学高级,一直评到特级,后来,国家打通了职评路径,他最终评上了正高级,相当于大学正教授。这在许多年前,小学教师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虽然顶到了专业职称的天花板,但林一林在评审过程中也是伤痕累累。因此他对评定职称,有着切身之痛,切肤之恨。他内心非常赞同“取消教师职称评定”的意见。因为职称评审并没有起到政策初衷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还沉重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对教育公平教师心理产生了严重的伤害。

第一次评小学高级教师时,因为他是区中心小学校长,不能与老师争有限的指标,让下来了。评副高时,因为岗位调整,在新岗位没有材料,又不能以旧岗位来评,所以就搁浅了。林一林根本不愿意再掺和到正高的评审中,在国家给政策的情况下,他主动放弃了参评。最终,局里考虑到年年把本县指标让给了市里和外县,觉得非常可惜,而且,原先这个教育强县,现在居然连一个正高职称都没有,每年统计的时候,实在有点汗颜。先前不能与小城同日而语的北方几县,都有了自己的“正教授”,我们为什么不能实现零的突破呢?

欣局长找林一林谈心:“林主任,你为什么不参加正高评选呢?人人都说你具备条件,你为什么不申报呢?”

“我身体条件不符合,健康状况不好,也吃不下来整理材料的那般苦。工作也忙,没有时间整理那么多材料。”

“现在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小城申报的人,这几年都被淘汰掉了。人师股建议你参加评审。许海峰都回来认祖归宗了,我们要学习他来一场‘零’的突破,这于公于私,都是好事啊。”

“谢谢领导关怀,我不参评,还有一个原因—我现在岗编不一致。我的工资编制关系还在实验小学,工作单位却是教研室,这是不允许评的。”

“哪有这回事?都是为党工作为国出力,即使是岗编没有统一,你做的教研工作是真实的,卓有成效的,不说在全省领先,在全市是有目共睹的。岗编不一你不用担忧。再说,你如果觉得整理材料太辛苦,我们可以组织人帮助你。团队作战,也让后续梯队学习实践一下。”

“等我的材料报到市里,举报信就到了市里。那样就得不偿失,更加脸上无光了。”

“这个你也不用担心,到时候我们局里给你出证明。林一林啊,你什么都好,就是胆子太小,顾虑太多。如果这次有人出来捣乱,我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不会让这些小人败坏了职评风气。”

领导的好话都说到这种程度了,林一林只好应承下来,决定试一试。团队作战不可能,因为自己的材料只有自己知道在哪里,人多只能添乱,于事无补,事倍功半。

林一林从此过上了白天工作晚上整理材料的生活,教师职称评定材料的烦琐程度,通读一遍文件,就头皮发麻。好在林一林对文件烂熟于心,因为他即使自己不参加职评,每年也要审核几十位老师的材料,还要到市里当评委、当组长。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使是资深的评委,真正轮到自己评职称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林一林因为以前基本放弃了职称评定的梦想,好多材料早就被扔得不知去向。到网上去查吧,奇怪得很,哪怕是你自己发表的论文也要交钱。而且,网上下载的还不算原件。例如,要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至少两篇高质量的论文,林一林光在《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核心期刊上就发表了多篇论文,在《班主任》上又发表了四篇论文。《小学语文教师》是老师们非常喜欢的刊物,林一林的杂志早就被老师们借走了,而且发表论文的时间比较早,这样的文本怎么也找不到。幸亏林一林有个特别要好的朋友,人称吴大师,也是嘉山师范毕业的,比林一林低两届,他是电脑高手,也是首届省级教坛新星,他帮助林一林从孔夫子旧书店里,找到了硕果仅存的一本有林一林论文的核心期刊。虽然那本杂志已经旧得不成样子,但这是原件,是在林一林副高职称任期内发表的重要论文,就特别有用。《班主任》原来是中文核心期刊,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封面上“中文核心期刊”这六个字没有了。没有标注当然不能作为核心期刊看待,而林一林发表在有标注“中文核心期刊”的《班主任》的论文,又不在他的任期之内。所以,林一林只能再寻找有效的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林一林翻遍家里和办公室的五个书橱,终于又找到两篇有效的高质量核心期刊论文。像林一林以教研员身份评,还要有正规出版社出版两本以上的专业著作,散文集和小说都不算。林一林已经出版有四本专业文集,但一本是教师众筹,他是主编,不算;一本是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他是著作者之一,书上没有标明他撰写的内容是不是超过六万字,也不算;江苏美术出版社帮助林一林出过一本30多万字的教育散文集,虽然所有的文章都是写教育教学教研的,因为不是论文,不算。费了九年二虎之力,林一林终于找到了两本专业著作,送到市里给专家看,专家说,可以,很好。还要选一本送到省里鉴定,同时要选出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要把论文初稿拷进U盘),一同送到省里检验是否属于本人所著所写,质量是否达到相应水平。

当林一林很认真地把各项材料,装订成十本类似书籍的样子,他的心才稍稍安稳一些。那二十多天时间,他每天晚上,只睡三个小时左右,白天依然全心全意做教研工作,忙得焦头烂额。

有一天,分管局长好心地提醒:“林主任,参加职称评审,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你不要整天忙于工作,把职称忙忘了,那也是大事啊。”

“谢谢局长,我两头兼顾,会认真对待的。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不是尽力而为,而是竭尽全力。我就没看到你整理材料,你到底还评不评?”

“服从领导安排,一定认真对待。我每天晚上在家里准备职称材料,那毕竟是我个人的私事。”

“你这种想法不对,那不是私事。你看哪个教师参加职称评审,不要脱课请假,还要请人帮忙。你倒好,默默无闻,毫无动静。”

“我会慎重对待的,我会珍惜机会的。谢谢。”

材料送审,初评过关,才有机会上考评课,进行现场答辩。市里在这一层次,淘汰掉了8个人。剩下来9个人将继续进行执教与答辩,全市只有9个名额。如果顺利,大家都可能过关,如果有条件不符合要求的,也可能白忙一场。林一林清楚地记得,上一年全省正高指标是213人,初审上报数等同213,但最终评审通告上,只剩下112人,一看就知道淘汰率是多么高。

林一林很幸运地收到了上考评课的通知,下午六点接到信息,次日上午进行现场研判,林一林要上的内容是冰心的《论读书》。他立即联系了四个徒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