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中师生林一林 第四部分 淇水边 4127(1 / 2)

41.西安延安

徐局长调任更重要的部门任一把手去了。东西全部搬完后,林一林在他办公室的门后,发现了一条崭新的领带。林一林赶忙追出去,把领带交还给他:“这是在门后面发现的。”

“我从来不打领带,除非是上级的严格规定。领带送给你吧。”

“我更是没打过领带,用不上。”两个穿着自由的人都笑了,最终,徐局长还是接过了领带,他可以再送给需要的人。

新来的局长姓欣,叫他欣局长名副其实。欣局长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林一林到县四大班子及各局长镇长书记大会上去做一次先进事迹发言。全县两位发言人,县委特别指定从教育系统选择一位代表。欣局长说:“你是特级教师,名声在外,你不去谁去?你在台上讲话,我在台下当小学生,这是我们第一次听你演讲,你可得好好准备。全县就两位代表,你可不能给我们教育系统抹黑。”局长笑着说,其实,他心里信任林一林,所以谈话很轻松。

这是1985年9月第一届教师节发言之后,林一林在更大型的更先进的会议主席台上讲话。经过几十年的磨炼,他再也不是奶声奶气的小伢老师,他也不怕稿纸哗哗作响,因为他可以完全脱稿演讲了。

台下是全县各级的领导干部,书记县长坐在第一排。

林一林稳步走上发言席。他深情地向台下鞠了一躬,他知道这些领导的肩上都压着沉甸甸的担子,心里都装着密密麻麻的事情。能全部集中在这里,听一位中师生的发言,非常不容易。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我是淇水县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林一林。1963年出生,1981年工作,1982年入党。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遵循“三严三实”要求坚定教书育人信念》。

在这个重要而庄严的场合,谈这个重大而严肃的话题,我是深感惭愧的。因为在我们教育战线,从教体局到教学点,从城镇到山乡,有无数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先进人物。他们有的扎根山区40年,一生的工作简历就一行字;他们有的身患癌症,手术之后又顽强地回到三尺讲台;他们有的冒着生命危险,跳入隆冬的冰水中抢救儿童;他们有的身残志坚,最终成为教学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

我只是他们当中最普通的一员,因此,我更珍惜今天发言的机会。我想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向领导们作如下汇报。

一、严以修身,诚实做人,学而不倦

我1978年初中毕业,1981年毕业于嘉山师范,是中考制度改革后的首届中师生。

领导们都知道,20世纪70年代的初中生是什么文化水平。嘉山师范是嘉山县五七干校改办的,直到我们毕业,连一个像样的图书馆都没有。

现在招录的新老师,都具有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每次给他们上培训课时,我都会很诚实地说:我的原始学历是中师毕业。1981年,我分配到柳青小学任教,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贫乏的知识渐渐显得捉襟见肘。虽然那时候,正规中师毕业是响当当的学历,但从教学实际出发,我参加了成人高考,开始了艰苦的函授学习。

当年,我每月工资30来元,暑假去珠州教院面授只能住在2元一晚的大通铺里,被蚊虫叮咬,无法睡觉是常事。函授大专毕业后,为了省钱,我参加了本科自学考试。

1999年冬,临近春节,我考完了中文本科12门课程,接到了安师大论文答辩的通知。其时,大雪封门,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停运了。官渡的轮渡已经停开,我只好从尚未完工的滁河大桥上爬过去,再从工程的脚手架爬下去,步行到石杨。转了几班车,挨到长江边的沈巷镇时,天已经黑透了。那时芜湖长江大桥还没建成,候到半夜,轮渡口才过来一辆装猪到芜湖的车。因为客货不能混装,我哀求了好长时间,开车的师傅才勉强同意,让我搭车过了江。

天寒地冻,芜湖街道所有宾馆旅社都挂出了“客满”的牌子。一家私人旅社的老人看我实在可怜,就腾出一床棉被,让我在他家的沙发上睡到天明。那次论文答辩,我获得了中文组“优秀”等次。

完成了中文自考,我又参加了历史本科自学考试,目的是逼着自己多学一些知识。直到我双眼出现问题,住院开刀才不得不停下来。

社会上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其实,在教学实践中,这个说法根本不能成立。如果学生需要一滴水,老师就要有纯净的长流水。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教师要充当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要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施加良好的影响。满堂灌、教死书是根本行不通的。

一个没有足够知识储备,一个不能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老师,是空洞乏味的。一个不爱读书求知的老师,他难以成为学生的楷模,更难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求学热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严以修身,不仅是业务上的进修,更是职业精神永无止境的修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当好先生,必先做好学生。作为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求证,更要敬仰师德,铸造师魂。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水平,追求高尚情操,远离低级趣味。搞家教钻钱眼的老师,是没有尊严的。

我最爱读吴运铎用生命写成的《把一切献给党》,我最爱读列宁勋章获得者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曾经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分乡镇给全县近两千名小学教师上师德课,共做了16场师德讲座。因为讲座内容大多是我身体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老师们深受感染,深为感动。

工作三十多年来,我有这样深刻的体会:再平凡的人,只要你对党、对组织、对同志忠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荡,公道正派,你就一定会受到他人的尊敬和爱戴。

二、严以律己,踏实做事,诲人不倦

1987年5月25日,学期中间,儿童节前夕,凤安区区长来到柳青小学,突然宣布了一个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决定:经县教委和区委研究决定,调我到凤安区小学任校长。第二天必须到岗。

我自己不愿意,因为我根本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校长和师生也舍不得让我走。区长说:学期中途调人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调这样年轻的教导主任去当区小学校长,也是无奈之举。

5月25日,我们班孩子知道了我要调走的消息,全班孩子在教室里哭得天昏地暗,下课也不出去。放学了,家长来接孩子,学生也不愿回家,生怕我突然就消失了。一位家长说:孩子老爹(爷爷)去世时,他哭得也没有这样伤心,学生和你的感情太深了。

与柳青小学依依不舍的情形相反,我刚到凤安区中心小学,就受到了不明真相教师的指桑骂槐:不是有后台,这么小的人,能当我们这么大的学校长吗?肯定也是溜须拍马的坏东西。

我知道这所十年换掉七任校长学校的复杂环境。苦笑着什么话也没有说。那一年,我24岁,我有自知之明,当时,我是难以胜任这样一所区小学校长的职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在凤安十年,教了八年毕业班语文,教了一年残儿随班就读班,教了一年村小合并来的,没人愿意教的四年级语文。那时候,我没有管理经验,但我知道严以律己,身先士卒,不怕困难的重要。我尊重不同团体的教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遵循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要想当好校长,必须在教学上让人心服口服。

十年后,我调离凤安,当初的质疑甚至辱骂都变成了称赞和挽留。为了表达不舍的情感,老师们凑钱买了许多鞭炮,从凤安一直燃放到了我租住的房屋门前。这是对我十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克己奉公、知难而进”最好的勉励。

到县城小学挂职副校长不久,我就被借调到教育局人事科,协助干部年报和民师转正工作。不久又到外省阴山支教。三年后,我调到教育局教研室任小学语文教研员,直到今天。

熟悉的朋友经常拿我开玩笑:人家是职位越干越好,你是越干越小。从正校长干到副校长,从副校长干到什么也没有了,还是乐此不疲。

还有的人说我头脑进水了,职务没有了,职称到顶了,还那么辛苦干什么?

我不能选择岗位,但我可以热爱岗位;我不能做到爱一行干一行,但我可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教育系统,所有的岗位都能施展才华,都值得我心怀感恩,倾注热忱,心存敬畏,竭力而为。

许多人说,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这些年,我走遍了全县所有的小学,连村小教学点也都去过。深入课堂,深入山村,与一线教师交流,我更理解了平凡是多么高尚。为了弥补观课议课、调研讲座的不足,我借助互联网的威力,建了语文教师交流群。这几年,坚持写了二百多万字的教学笔记和心

得体会,还把小学语文教师的答疑问难编辑成书,印发到每个老师的手中。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世界需要发现美好和正义的眼睛。我把教师的典型事迹写成文字,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师道》《中国教师报》等全国报刊上,尽自己的微力传播社会正能量。我还参加两个志愿服务团队,利用课余时间,为社会和需要帮助的人服务。

三、严实相融,严慈相济,和谐发展,携手共进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实相融,才能有事业腾飞的双翅;严慈相济,才会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小学每年进行全县教学质量抽测,有一所学校整体成绩很不理想。我去调研时,任课老师说班里有六个“呆子”,语数只能考几分,拖了班级后腿。我把那六个孩子找来谈心,发现他们并不是弱智。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亲情和家教缺失,也没有人监管。这些孩子自己也定位是最差的笨蛋,给自己贴上了无用的标签,上学变成了苦差,学习的自信心荡然无存。

那一天,我和这六个所谓的“呆子”照了一张合影。他们笑得很灿烂。那灿烂的笑容让我知道,他们都是正常的孩子。

利用春节家长返乡的机会,我和这六位家长联系,还分别给六个孩子写了信,把合影照片和适合阅读的书报寄给他们。三年之后,升初中时,他们语文数学都不是个位数了,有四个孩子已经能考及格。

在绿溪小学听课时,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怪异的学生。他才小学三年级,就什么都无所谓了,真是太可怕了。老师说他“一无是处”,学生说他“无恶不作”。家长伤透脑筋,也经常为孩子淘气吵架。

我要了他家里的电话号码,双休日经常与他通电话,还经常写信寄书给他。这种联系保持了7年,去年他考上了城内的高中,成了一名上进阳光的好学生。有一年端午节,这位孩子父亲从乡下专程赶来,给我送野生黄鳝,说是他自己挖的。他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一个人正眼看他儿子,只有我对他最好,孩子感动了,才渐渐变好了。我不好拒绝他的好意,到超市买了许多糕点,回赠他。从此他再也不好意思给我送东西,他说送东西就是让我赔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