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中师生林一林 第四部分 淇水边 3826(1 / 2)

38.蔚然汪洋

林一林与徐局长是上下级的关系,公开场合,林一林像对领导一样尊敬他;私人空间,他俩是要好的朋友。有这样的局长在任,林一林感觉很舒心。

林一林从阴山县支教回来不久,接连收获了两大喜事。

一是毕校长的转正问题彻底解决了,不仅如此,两届委培生也都顺利转正了,皆大欢喜。

第二件大喜事,是林一林从借用的人事科正式调整到了教研室,敬爱的孙主任已经退休了,林一林接任小学语文教研员,这是他非常喜欢的工作,而且他有了个很好的搭档—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数学教研员是汪主任的亲妹妹,林一林称她师姐。

林一林与汪老师本来就是熟悉的,汪老师对林一林也不陌生。

“你虽然比我大一点,但我们俩是平辈分,我是你爸爸教过的学生。我就叫你师姐吧。小时候我们的汪老师,经常以你为榜样,教育我们。”

“我爸爸他是怎么说的?”

“他每次都非常自豪地对我们说,你们要是有我女儿一半用功,一半聪明,我就要少操一半心。”

“我爸爸说的肯定不是我,是我妹妹。我妹妹比我聪明,现在大学当教授。”汪师姐突然转移了话题,“欢迎你到教研室来,我多了一位好帮手。听说与你一起去阴山支教的,还有一位女老师。”

“她叫梅红玫,跟你长得特别像,只是岁数比你小一些,她比我还小8岁。师姐,你这是听谁说的?”

“听许多人说的,也听我大哥说的。”

“我刚当教研员,许多方面要向你学习。”

汪师姐还在笑着问林一林:“你回来了,那个梅老师回来了吗?你们俩的

名字挺般配的。但人家女老师的名字中有两种花,还有鲜艳的颜色,比你的名字好多啦。你的名字很像一位樵夫,担着柴。”

“女孩的名字总是好听的。”林一林想起的不仅是梅红玫的名字,还想起了她织的毛衣,更想起了她还带着王小玉,想起了她的“此别即是永别”……因此便出神了。师姐见林一林神思悠远,也不再说话,开始整理自己的新教参新教材。

1970年秋,林一林与同村的7个男孩结伴到一里外的南山小学报名上学。学校在南山的南边,是个四合院,东边是老师的办公室和宿舍,南边是公社的商店,西边是学校大门和食堂,北边的大瓦房是一连三个教室,由老祠堂改成的。至于是哪家的祠堂,不知道也不敢问,至今还是个谜。林一林不怕上学,迷恋上学,可是非常害怕值日,特别是冬天的下午,他根本不敢在那阴暗的老祠堂里扫地。好在他学习成绩冒尖,一村的男孩子都喜欢结交他,以应对作业不会时好请教。所以,他晚上值日的时候,不是他一个人,是8个男娃子都在。

上学第一天,接待林一林他们报名的,是一位身形特别瘦弱,眼睛特别深阔的老人,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那时候戴眼镜的人极少,学校老师中也只有这么一个瘦身大眼的人戴着眼镜,因此显得很有学问。据高年级的学生说,他如果眼镜不慎弄掉了,他自己都找不到,也看不清走路。

这位老者和蔼地一一询问:

“你爸爸叫什么名字?你自己叫什么名字?是哪个生产队的?家里几口人,兄弟姐妹几个,在家里排行第几?今年几岁了?”

每一个开蒙的小娃娃,他都这么问,一边问一边记,一点也不嫌烦琐。其他年级老师大而化之一问了之:“叫什么名字?”连几岁都不问。

轮到林一林时,林子有点窘迫,他只有小名没有大名。那位和蔼的老头,想了一想,和气地对还没有名字的林一林说:“上学了,就该有个大名了,你就叫林一林吧。”尽管这个名字与林一林他们家族谱上的班辈不符,但林一林爸爸还是很高兴。爸爸高兴,全家自然就高兴。

“村里没有几个人是老师直接起名的。”林一林父亲自豪地说。

从此林一林就有了这个非常特别也非常好记的名字。

上学一段时间以后,所有的娃娃都知道戴眼镜的老师姓汪,那年月是不

能问老师姓名的,直呼老师姓名更是极大的冒犯和忌讳。上小学时,林一林他们同学间如果闹翻了,最大的威力就是大声喊出对方父亲的名字,最恶毒的是喊出对方父亲的诨名或者绰号,例如大秃子、结巴子、大麻子。越是古怪难听的,威慑力越强。

林一林的小学语文五年都是汪老师教的。渐渐地,林一林知道汪老师的家住在县城,是被下放来到南山小学教书的。

父亲曾经对林一林说过:“汪家过去是大户人家。他们家是多少代积累的书香之家,出过大人物。”

书香门第大户人家,给林一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家庭走出来的人,肯定都是很厉害的。

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汪老师把林一林找去,对他说:“最近,我要上一节作文公开课,你在课堂上要积极发言,不能像平时那样闷不作声。”

“汪老师,什么叫公开课?”

“就是有许多老师坐在教室里听我上课,看我怎么上。”

“那么多人,我更害怕了。我胆子小。”

汪老师抚摸着林一林小小的头:“所以,我要提前给你打招呼啊。防止课堂上冷场。因为是作文教学课,回答问题不是很多,主要看作文指导之后,现场文章写得怎么样。你要好好发挥,你和易春海的作文,我肯定要当场范读的。”

汪老师所说的那堂有许多人来听的公开课,终于到来了。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写一篇新作文,主题是《我的老师》,这种类型的作文,许多同学都写过,可以从小学一直写到大学。请哪位同学回答一下,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写事的文章呢?又该怎么来写呢?大家先思考,然后老师再与同学们共同探讨。”

汪老师讲完这些话,沉着地在教室里巡视。然后,他看到了易春海第一个高高举起手来说:“汪老师,这是写人的文章,是写老师的,是写老师中某一位老师的。写人的文章,要写人物外貌、衣着,以及表情和语言动作等等。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反映老师的性格和品质。”

易春海刚讲完,听课老师就自发鼓掌了。

“易春海归纳得很全面。通常我们是这样写的。希望今天,我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林一林受到掌声的鼓舞,更想起要为汪老师争光,也高高举起了小手。

“林一林,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呢?”汪老师笑眯眯地问。

“汪老师,这篇文章是写人的,也是写事的。我们写老师,肯定是通过写两三件事,来突出老师的高尚品质。”

“你说写两三件事,写一件事不是更简洁吗?”

“我想,写两三件事,才能更全面地表现老师的品德。两三件事,可以分为详写和略写。详细写其中的一件事,另外的一两件事可以略写。”

此时,课堂上又响起听课老师的掌声。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还是要落实到作文实践中才行。我们既要会讲,更要会写。现在我们就来练习写一位老师,先列提纲,再分段写。”

墙角有一块蒙上白纸的小黑板,林一林认真瞅了几眼,也没看出那白纸遮盖的是什么内容。这在平时的课堂上是比较罕见的。

同学们在当堂练习,汪老师又开始巡视。他在寻找能够评讲的文章。易春海的作文一向很好,已经被汪老师拿到手中了。林一林标新立异,用《老师无力的双手》为题,开始布局谋篇。他的作文最后也被汪老师收去了。

“同学们,我刚才看了一下,作文的速度有快有慢。像易春海已经写到了五百字,其他同学也写了二百至三百字。我们先来看看易春海同学的作文,请他自己朗读一遍。”易春海开始朗读他的作文,又赢得一片掌声。

这时候,汪老师把小黑板挂起来,慢慢撕开白纸:“对照易春海的作文,同学们想一想,作文不仅要关注到写什么内容,还要理清思路,描述要有先后顺序。你们看易春海的作文,与老师黑板上的要求,是不是不谋而合?同学们对照我小黑板上的提示,再继续写,写好的抓紧修改。”

这是两节课连上的作文课,也是公开课中比较少见的。

第二节课上,林一林的文章被选了出来。

“请副班长把林一林同学的作文读一下。”

副班长是位女生,朗读水平班级第一。

“老师无力的双手—”副班长看看汪老师,因为林一林的作文题目不是《我的老师》。汪老师示意她读下去。

“我们学校的水井很深,距离汪老师煮饭的食堂很远。汪老师有一天对我说,林一林,我的手最近出了毛病,拎不动水了。你能帮我拎水吗?我当然一口就答应了,因为我欠着汪老师很多人情,我常常借读他私人的图书。我

说,汪老师你有什么事,尽管说。汪老师说,以后,买火柴的事情也交给你了……”副班长读完了,听课的老师热烈鼓掌。

“林一林,你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我觉得,总是用《我的老师》这个题目,比较平淡,就改了题目,这样可能也是创新的一种。还有,我没有完全按照固定的顺序来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因为这些内容可以在叙事的过程中补充写出来。”

“林一林讲得很有道理,我认为可以在这个主标题下,加一个副标题‘我的∗∗老师’。这样写命题作文就不会被误认为是跑题了。”

这两节连上作文课的评议很热烈,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汪老师在上课前,为两位突出的学生开了小灶。汪老师把易春海和林一林的作文本拿给与会的老师们看,大家信服了,更敬佩汪老师了。

汪老师不仅课上得好,粉笔字也非常漂亮,易春海和林一林他们个个字都写得很工整美观。因为他们天天看着汪老师一笔一画地在黑板上写,耳濡目染,时刻模仿。

这一次公开课之后,汪老师更喜欢易春海和林一林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