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中师生林一林 第四部分 淇水边 3725(1 / 2)

37.君心如锦

徐局长和林一林是同届初中毕业,徐局长当年上的不是中等师范,是林业学校。命运阴差阳错,他最终还是回到了教育战线,而且当了一个县的教育局局长。林一林在柳青小学的时候,徐局长在凤安,林一林到凤安的时候,徐局长升到柳青乡当乡长了。林一林离开凤安的时候,徐局长已经是西山乡的书记了。虽然常常失之交臂,擦肩而过,但彼此早就是认识的,而且交往甚多,感情相当深厚。

徐局长下乡,总是点名要林一林陪同,因为林一林是老教育了,轻车熟路,县里山山水水和大大小小的学校,几乎都留下过林一林的足迹。他们是同龄人,又有着几乎相同的生活工作体验,有许多共同话题和共同语言。

深秋北风起,天气乍寒,徐局长特意到山区小学了解住校生的食宿情况。那天徐局长又把林一林叫到办公室:“今天,我想去山里学校看看。天冷了,山里农民工子女的食宿不知道怎么样了?我们今天去北山,还是你陪我去。”

“徐局长,这样不太好,应该是办公室派人陪同你。我不是你的秘书,我还有自己的工作。我老是陪着你,别人以为我有什么个人企图。”

徐局长拿起内部电话:“办公室吗?这两天安排林一林陪同我下乡,他对乡村学校比较了解,又到外省支教过,对各级各类校情可以作参考比较。你们现在就通知他,叫他放下手中的工作,专心陪我下乡调研。”说完,徐局长对林一林微笑着,“这一下,名正言顺了吧。”

“有权真好,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你这个教育局局长要是当好了,能够幸福千万家。”当时,全县有八万多名中小学生,教育的好坏牵扯着千家万户。

“你专心致志陪我下乡。提前把这两天手上的事情处理好。”

林一林本身也乐意陪徐局长出门,局长没有官架子,对老百姓体贴入微,的确是农家出身的人民好干部。

一路颠簸到达山里小学,徐局长不要校长引路,径自走进了孩子们住宿的瓦房。校长和老师们很细心,早已给木床垫上了绵软的稻草,床单垫被和盖被都很干净厚实,非常温馨。局长脸上写满了喜悦,他一笑起来,学校领导都放心了。

“你们做得很好,很细心,从细节上看出你们工作很有耐心,很有爱心。”

山里学校的校长说:“徐局长,我们再细心,也没有您细心。历任教育局局长,您是第一个到我们学校学生宿舍,而且不打招呼,还看得这样细致。我们山里穷,土地收入太少,家长们大多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回来。孩子们大多数是爷爷奶奶带着,老人们不懂得照顾孩子,又很溺爱。孩子们随心所欲,营养不均衡。他们在学校也吃得不好,早上只吃一碗稀饭,中午大多是五毛钱饭、五毛钱菜,晚上也是这个标准。”

徐局长皱着眉头,快步走进食堂,他问炊事员:“一块钱饭菜,怎么做得出来呢?”

食堂烧饭的中年妇女,面带难色:“唉,就一碗饭,一碟蔬菜,一点热汤。没有办法,现在粮和菜的价格都涨了,涨得太厉害。”

徐局长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块钱只够买一瓶最普通的矿泉水。他有些焦虑地说:“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肯定不行。这样会损害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徐局长想了想,补充说,“每天给孩子加一个鸡蛋,可以从寄宿生伙食补助中解决。”

校长高兴地说:“这样太好了,鸡蛋当饭做菜都行,也有营养。炒、蒸、煮、煎……做荷包蛋都行。鸡蛋孩子们是喜欢吃的。”

徐局长沉吟了好一会,好像在寻找适当的词句,最后他认真而坚定地说:“还是煮鸡蛋好,还是煮鸡蛋方便。每天,就煮鸡蛋,省事,方便。不能累了食堂师傅。”

“但是孩子们的口味是不一样的……”校长怕学生总是吃煮鸡蛋吃不惯,还想坚持自己的意见。徐局长摆摆手,坚定地说:“还是煮鸡蛋好。”

一直在听徐局长和校长对话的女炊事员,这时主动接过了话茬:

“局长、校长,你们放心,我知道,还是煮鸡蛋好,也非常方便。我会煮各种口味的鸡蛋,保证娃们每人每天都能吃到一个完整的香喷喷的鸡蛋,保证他们都爱吃。我也是一位母亲,他们都像我的娃一样,我会待他们好的。”

她把“完整”和“母亲”两个词说得沉重而响亮,很有提示的力度。

徐局长领会了,惭愧而深情地说:“谢谢你,你一定会是他们称职的母亲。我代表家长感谢你。过年家长回来的时候,我提议叫他们合伙请你吃饭。”

这一次,林一林陪徐局长进山的最大收获,就是山里娃从此每人每天都能吃到一个热腾腾香喷喷的煮鸡蛋了。

第二天,按计划,林一林陪徐局长去了三和,那是三县交界的地方。

“徐局长,今天我陪你去看一所只有一名教师的山里小学。那位梁老师也是位女同志,一个人在山里待了十几年。”

徐局长欣然前往:“这样的老师应该大力宣传,让所有的老师都知道。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晓得得失甘苦。”

林一林说:“她虽然一个人教几个年级,但连续几年的低年级教学随机测试,那所小学教学质量都是很好的,深夜陪伴梁老师的就是一台收音机,她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山里孩子。”

“我们直接到梁老师的学校看看。”徐局长显然是想看看更具体的现况。

这是一所乡村教学点,梁老师是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在学校高年级撤到三和中心小学之后,梁老师主动留下来,一个人教一二三年级复式班。她既是校长又是老师,她的全部生活与工作内容就是围着35个山里孩子转。

林一林带着局长直接找到复式班教室。梁老师见来了陌生人,停下课,很羞涩地问:“你们找谁?”林一林做了自我介绍,局长示意林一林不要介绍他。

梁老师红着脸说:

“我想起来了,你是给我们上师德课的林老师,欢迎你来指导工作。我们这里条件很简陋,连开水都没有。你们到办公室稍稍坐一会,快下课了,我下课就过来。”

林一林很想随堂听听梁老师的课,看她很局促的样子,林一林就打消了听课的念头。

学校办公室里放着六张木桌,只有一张上面放满了书籍和簿本,那五张都空着,落满了灰尘。林一林随手翻开一沓刚改过的试卷,认真地看起来。这些卷子是教育局统一制印的,是最常见的基础练习,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不同的是学生得分一栏老师都作了修改,得分栏由一道横线,变成了四个高低不等的长方形。

林一林正在疑惑之间,梁老师走了进来,她笑着说:“原来六位教师的,学校布局调整,都到三和中心学校去了,山里路太远,小孩子留下来了。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人,连打铃的人都没有,时间我自己掌握着,很不规范的。有时会忘了下课时间,三个年级复式班,不太好教。”梁老师想把那几张桌凳整理干净,但刚动手,纤尘便到处飞扬,她只得作罢。

“梁老师,这得分的方格是做什么用的?”林一林问。

“我们这里的孩子,家长大多在外地打工,没人管。每次考试连个督促订正的大人也没有,改一次是不行的。对于没有得到满分的学生,我允许他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以最高的得分记录成绩。”

“这样,你要多花好几倍的时间呢。”徐局长说。

“我家在县城,一周回去一次,平时以校为家,时间充裕,学生又少,能忙过来的。孩子智力水平,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千差万别,我尽力而为。”

这时候,有十几个胆大的孩子拥进了办公室,围在徐局长和林一林的旁边。林一林拉过一位小男孩,问:

“正常情况下,你要考几次?”

“有时一次有时两次有时三次有时四次。”他连珠炮似的说。

“最多四次,再想考也不允许了。再考就‘烤煳’了。”梁老师笑着说。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对徐局长和林一林说:

“我们都想一次考好,但有时总会出一点错,大部分到第二次就能考到满分了。”

“我们不想麻烦梁老师,就剩她一个人了,我们心疼老师,不想她累。”

“梁老师从早晨到晚上都上课,作业和试卷都下班再改。”

……

“上课了,上课了,在生人跟前吹捧老师,不羞呀。”梁老师把孩子们劝走了,用征询的目光歉意地看着林一林。

徐局长轻声说:“你安心去上课吧,我们随便看看,下课我们再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