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太爽了!(求首订)74(2 / 2)

你个小王八蛋知道不知道,站在你面前是大明开国皇帝洪武大帝朱元璋?

另一个是历史上最根正苗红的太子朱标?

咱们很忙的好不好?

看着面前两人一脸疑惑,陈平安不由得叹了口气,继续解释起来。

“这些充其量也就是临时过渡可以用用罢了,所谓远水不解近火,短期内倒是可以缩小南方学子跟北方学子之间的文化差距。”

“但长期来看,这种差距不仅没法缩小,反而会愈演愈烈,最后还是南方学子更胜一筹。”

陈平安说到这里,朱元璋跟朱标更加疑惑不解了。

“这又是何故?难道南方人天生比北方人聪明?”

陈平安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倒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相较于北方,南方更适合读书罢了。”

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银子的问题。

如今的明朝虽然才建国十余年,但自始至终,明朝的社会都是从农业朝着工商业缓慢过渡着。

目前仍是农业社会,这也就导致了南方农业极其发达,比如水稻,南方一年可以收两三次。

就算是陈平安贡献了其余三大农作物,但南方的收成依然会比北方多的多!

这是土地因素导致的,这一点压根就没法改变!

哪怕是土地贫瘠的东南沿海地区,也因为靠海,更方便发展商业。

这就导致了,南方的人,不管是种地,还是经商,都可以很轻松的养活一家老小。

但是你看看北方,能养活一家老小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地主都喊着家里也没有余粮了。

吃不饱穿不暖,你还想读书?

读书能管饱吗?

这样一来,长期下去,自然是差距越来越大了。

量变引起质变,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南方读书人的基数越来越大,北方读书人的基数越来越小,即便不看水平,只看概率,也知道,金榜题名更多会是南方读书人。

这一点受限于地理优劣,不是几条政策就能改变的。

唯一能改变这一点的办法,有且只有一个!

那就是让南北双方的经济水平达到一致,但这在当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这怎么办啊?”

等陈平安解释完了,朱元璋跟朱标彻底一个头两个大了。

不管皇帝是谁家的,他们无一例外,最害怕的就是治下的人结党营私。

你想想,要不了几十年,朝廷当官的全是南方出身的读书人,那时候皇帝就会被直接架空!

无论是什么政策,那些当官的都会优先考虑,是不是对南方更有利!

这么一来,南北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啊!

这简直太恐怖了!

北方被这么针对,造反还不就是时间的问题?

“你这么着急干吗?”

陈平安瞪了一眼朱元璋,都要去海外当皇帝了,操这份心干啥?

实际上这也是事实,后来的人之所以都说崇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无治国之才,就是因为当时的东林党把持朝政,而这东林党几乎都是出身南方。

上达下听在那个时候,完全就是奢望。

再加上小冰河的到来,南方那些门阀世家各个肥的流油,但就是不愿意掏钱,朝廷收税都费劲。

北方又穷的兜比脸干净,不仅有天灾还有人祸,不少老朱家的后人,又趁此机会联合士族门阀巧取豪夺,底层百姓几乎都成了无家可归之人。

李自成的部队,大多就是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民组成的。

朝廷实在是没办法了,只能选择节流。

南方不交税,北方已经够穷了,就是想交也交不出来。

最后竟然把主意打到了驿站上,选择关闭了驿站。

李自成本来还能混口饭吃,这下倒好,直接把自己的饭碗砸了,你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人能不造反吗?

于是乎李自成一气之下,气了一下,直接揭竿而起了。

最后打着打着却发现,自己这边的人越来越多了,自己好像越来越强了。

看着到处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民,李自成心里乐开了花,只觉得自己现在强大的可怕!

也确实挺强的,起码没咋费劲,就把大明干没了。

“这可如何是好?”

直到此时,朱元璋才有些着急起来。

朱标也是愁眉苦脸,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难不成让南方考南方的,北方考北方的不成?”

显而易见,这就是无稽之谈,真要这么做,后续的麻烦反而更多,不仅费时费力费银子,甚至还吃力不讨好。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这么做是不是代表着皇榜也要分开写?

那怎么分派官员任职就成了新的棘手问题!

总不能把北方上榜的派到北方,南方上榜的派到南方吧?

再说了,大明的都城在应天,这应天就在南方啊。

北方本来就够乱了,这要是时间久了,指不定什么时候燕云十六州就再次失守了。

北方一旦失守了,那些鞑子还不得再次来犯啊?

北方的人嘴炮是不行,但是干架猛啊!

现在砍鞑子的主力军那就是北方人啊,到时候北方人不认可南方了,这鞑子谁去砍倒是小事,就怕他们回过头来就砍南方人啊!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可是历历在目,不说远了,就说先前那高丽就因为东西争权导致政变的!

“你们呀,太肤浅了!”

“分榜不是说要分开自己考自己的,而是以南北的文化差距,来制定不同的录取比例以及标准。”

“比如面对南方学子,录取比例可以适当降低,录取条件可以适当严苛一点,面对北方学子,则相反。”

“如此一来,南方学子虽然会短期内失去优势,但是长期来看,北方跟南方的差距,却会逐渐缩小。”

陈平安缓缓解释起来。

这个政策实际上直到二十一世纪也还在沿用。

不仅如此,每个地方的试卷难度也大不相同,

可眼下的洪武年间,也只能这么做,不然那些穷乡僻壤的地方,能考到功名的人只会越来越稀有!

不过说读书是底层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至少放在大明还是有道理的。

陈平安解释完,朱元璋瞬间如释重负。

当初揭竿而起的时候,主要还是走投无路,造反起码不用饿死啊!

但凡当年地主大方点,给朱元璋一口饭吃,很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的大明,也不会有现在的洪武大帝了。

人在绝望之后,没什么是不敢做的。

哪怕造反,这种九死一生的事情!

“既然如此,你觉得这录取比例应该如何制定才合理?”

朱元璋还在遥想当年,朱标却已经忍不住再次追问起来。

就算五五分,按照北方学子的水平,怕是也很难有人可以考进二甲。

如此看来,这么做就意义不大了。

“其实也不难,首先,一甲不用划分,各凭本事!”

“至于一甲之后的,那就照着四六分好了,南方占六成,北方占四成就行。”

虽然事实上存在差异,但是南北方的门阀世家数量,却是没什么差距的,有差距的都是底层,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而能够有本事争取一甲的,也基本都是这些门阀世家的子弟,底层想要考取一甲,概率实在是微乎其微。

至于一甲之后的,那就不一样了,除了门阀世家,就剩下底层学子了,自然是要合理分配一下名额的。

只要名额够了,就算你南方最后一名的水平,比北方第一名的水平还要高三四层楼那么多,也一样上不了榜。

如此一来,也算是对北方的补偿,让北方人不至于对朝廷心生怨念,磨刀霍霍向南方。

毕竟北方还在边境砍鞑子呢,你南方每天都高枕无忧,只管岁月静好读书,这点补偿也合情合理。

“好,有了这些,科举就可保无忧了!”

“陛下也会明察秋毫,绝不会迁怒于你了!”

“等咱回去就把你刚才说的这些整理成奏折,禀奏给陛下!”

朱元璋话音落地,又朝着朱标使了使眼色。

朱标心领神会,继续问到:“陈大人,那此次科举的成绩,如何处理是好?”

如今看来,徇私舞弊的只有几个考官,参与科举的学子,却是无辜的。

这若是直接全都取消成绩了,怕是又要节外生枝了。

“这问题还需要问?”

陈平安翻了个白眼。

“这可是大明重开科举之后的第一次揭榜,自然不能把成绩全都作废!”

“陛下那么聪明,想必应该会再张贴一张皇榜,那张榜上就只有北方学子了。”

陈平安缓缓回道。

这倒不是陈平安察觉到朱元璋的身份,而是历史上,朱元璋确实就是这么处理的。

当初南北方干架之后,朱元璋也没有把南方学子的成绩作废,而是从北方学子里面挑选了一批,破格录取为进士作为补偿。

不仅如此,南方一共录取了五十一人,朱元璋直接从北方录取了六十一人,比南方还多十人,以彰显他老朱的大方!

纵观朱元璋成为皇帝后的一生,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么意气用事了。

两个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当下直接告辞。

陈平安看了看天色,已经很晚了,连做做样子的挽留都没有。

......

次日一早,朱元璋就召集了文武百官,参与朝会。

这些人早就知道了昨日揭榜之时发生的闹剧,也知道朱元璋当场就砍了考官的脑袋,直接诛九族!

此时众人站在堂下,各个都是神色复杂,惶恐不安,生怕被迁怒到自己身上。

但文武百官诧异的是,朱元璋看起来虽然面无表情,却也没有想象中的怒火中烧。

这让文武百官都疑惑不解起来,难道这件事陛下没当回事?

不可能啊,都当场砍了三个主考官的脑袋,连人家九族都砍完了,鸡犬都没放过啊!

或者说,陛下已经找到了解决之道?

这才多长时间啊?

陛下这么厉害?

咱们都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当然了,也不是每个人都不知道个中原因。

比如内阁的几个人,李善长、徐达等,就隐隐猜到,朱元璋定是去找过陈平安了,陈平安也定能拿出答案来。

现在之所以看上去,没有发火,肯定是从陈平安那里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果不其然,朱元璋缓缓开口,语气平静。

“昨日之事,诸位想必都有所耳闻了。”

只是朱元璋话音落地,底下齐刷刷跪倒了一大片!

“陛下恕罪,臣失职,臣该死!”

率先开口的就是礼部话事人高信同志,二话不说,先认罪再说。

这高信历史上是洪武十四年担任礼部尚书的,但只是试任,洪武十五年就被罢免了。

虽然被砍脑袋诛九族的三名主考官,实际上都是朱元璋自己选的,跟他一分钱关系没有,但身为礼部的话事人,第一次科举就出了这种事,那就是他没有做好天下礼教的责任,要找背锅的,他第一个就跑不掉。

一想到朱元璋砍人就跟切菜似的,此时的高信那叫一个忐忑不安,唯一的希望就是,陛下都砍了那么多人了,希望不要砍了自己,哪怕流放呢?

也不是不能接受啊!

“诸位起来吧,朕不怪你们!”

“朕只怪刘三吾等人狼子野心,徇私舞弊,亏朕如此信任!”

“此次科举之所以出现这等事情,皆是他三人之罪,与其余人无关!”

朱元璋难得笑了起来,让高信起身,没去怪罪他。

只是朱元璋话音落地,底下的人却是面色一变!

这还是咱认识的那个洪武大帝吗?

刚刚是不是出现幻听了?

陛下竟然还有如此平易近人的时刻?

只有李善长跟徐达面面相觑,随后相视一笑。

看来没猜错啊!

肯定是陈平安那小子出招了,陛下知道怎么应对了。

等到底下的人各个面色疑惑的站起身来,朱元璋这才再次开口,把三名主考官犯罪的动机甚至心路历程,都一点一点的讲了出来。

文武百官闻言,顿时各个震惊不已。

卧槽!

还能这么玩?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那三个考官看起来老实巴交的,没想到心眼子这么多!

还是陛下明察秋毫,这才一天不到,竟然就破案了。

于是乎,等朱元璋话音落地,底下齐刷刷不约而同的再次高呼起来。

“陛下圣明!”

“陛下明察秋毫!”

“陛下是千古第一圣明君主!”

“陛下简直就是尧舜禹汤啊!”

......

这里面第一句话,竟然是大明第一舔狗(功臣)李善长说出来的,在他的带头作用下,余下众人纷纷醒悟过来,搜肠刮肚,找词来夸赞朱元璋。

特别是礼部话事人高信,知道自己的脑袋这回算是保住了,更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就差把嗓子喊破了!

自己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被砍脑袋了,再不也要被流放。

今日上朝前,自己遗书都写好了!

哪知道陛下不仅没有降罪于他,甚至还柔声安慰了他!

这么好的皇帝,去哪找?

今天回家,咱就天天给陛下祈祷!

祈祷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等到底下人不说话,朱元璋这才再次开口。

“朕昨日得知此事,与太子整夜未眠,终于摸索出应对之策!”

“太子,你来告诉诸位,咱们的对策是什么!”

朱元璋看了看一边的朱标,朝他使了使眼色,朱标向前一步,开始复述昨天从陈平安那里听来的对策了。

随着朱标的讲述,底下除了徐达、李善长等知道陈平安存在的人之外,其余文武百官直接一个个的张大了嘴巴,半天都合不拢嘴!

一夜时间,这陛下跟太子就商讨出应对之策,还是如此完美,如此周密,这简直就是天纵奇才啊!

“陛下圣明!”

“太子圣明!”

......

于是乎,新一轮的夸赞再次如潮水般来袭!

这一次,依然是高信最为激动!

原本这事应该是他的分内之事,但是现在竟然被陛下跟太子如此完美的解决了。

虽然自己也一夜未眠,可是除了两个黑眼圈,却毫无收获!

没想到,陛下跟太子已经接决了!

这一次,刚刚嗓子没事的高信,终于成功的把自己的嗓子干废掉了!

以至于后面个把月时间,高信就这么顶着一个公鸭嗓上朝,被人取了个高鸭子的绰号,却沾沾自喜!

唯有李善长,一脸不爽的瞪了一眼高信!

你个老东西,抢我风头?

于是李善长也扯开了嗓子,跟高信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起来。

在这两个人不遗余力的夸赞之下,其余人就算想停下来,那也不敢啊!

李善长那是谁?

那是陛下钦点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

那是大明的国公啊!

现在又是内阁成员!

老李都这么卖力了,他们敢松懈吗?

随着底下文武百官的夸赞,不只是朱元璋,太子朱标此时也有些飘飘然起来。

原来装逼成功就是这种感觉啊?

你别说,你真别说,实在是.......

实在是太爽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