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太爽了!(求首订)74(1 / 2)

朱元璋跟朱标定睛看去,只是看来看去依然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没区别啊?”

陈平安摇了摇头,缓缓说道:“你们拿起来,仔细看看。”

朱标闻言,拿起两幅字,仔细看了看,终于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

一个看起来更黑,而且墨香味更浓,另外一个则没那么黑,味道也不那么浓烈。

只看其中一个,很难发现这么细微的区别,但是当你仔细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就很容易看出来了。

“陈大人的意思是,这墨水的质地不同?”

朱标皱眉,缓缓问道。

“没错,就是质地不同。”

这么细微的区别,如果不是常年浸染的人,绝对发现不了。

“这边用的南方的玄墨,这边用的是北方的松墨。”

“这可都是很出名的墨水,平时若不是仔细比较,倒也看不出门道,但若是非要一较高下,显然是南方的更胜一筹。”

“所以,即便不用别的手段,只要对墨水熟知的人,仅仅从墨水的材质上,就能分辨出来哪是南方学子的考卷,哪是北方学子的考卷了。”

陈平安缓缓笑着,解释起来。

要不总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呢!

读书人浑身都是心眼子啊!

朱元璋眉头一皱,不由得怒哼一声!

这些人竟然还有心思搞这些,陈平安这小王八蛋还说咱太苛刻了,手下官员太累了!

这不就是吃饱撑的,闲的没事干,才能搞出这些歪门邪道吗?

看来咱是不是得给他们加点工作量了?

“除此之外呢?”

太子朱标放下手中的两幅字,再次皱眉问了起来。

陈平安闻言,却是再次笑了笑。

“自古以来就有个说法,叫做字如其人,见字如面。”

“南北方的文化差异一直存在,北方乃燕赵之地,因此北方人性子多慷慨悲壮,所写之字也多是大开大合,放荡不羁。”

“南方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袅袅绕绕,性子多柔和温文,因此所写之字也大多娟秀,颇有一股风流意味。”

“所以精通写字之道的人,也不难从字体分辨南北差异。”

陈平安话音落地,朱元璋跟朱标同时点头。

没想到这里面学问竟然这么大,简直都快比得上沙场对敌了,砍人都没这么麻烦啊!

“还有吗?”

仅仅这两点,显然立不住,朱标再次追问起来。

“当然有了,这两点虽然够用,但却要分人,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本事的。”

“所以还有一招更好用的招数,那就是根据不同的风格,来判断是南方学子还是北方学子。”

“啊?”

前面两点好歹还有迹可循,这风格又从何说起?

陈平安叹了口气,继续解释起来。

“大明重开科举,所考题目是什么?无非就是程朱理学,朱熹可谓是重点要考的!”

“这朱熹你们都知道,他本是南宋时期的人,南宋的地盘基本都在南方,所以精通这程朱理学的人也基本都出自南方。”

“当然也有极个别,出现在巴蜀等地,但那也不属于北方,反倒是更偏向南方所在。”

“这里所说的风格,指的便是大明科举所考学目的风格。”

“北方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唯独文学一脉却是没什么见长,几乎没出过什么大文豪,因此可谓是风格各异,十里不同步。”

“对于程朱理学不精通的人,可能看不出来什么,但是对于精通之人而言,只需扫一眼就能看出来风格的差异了。”

“洪武大帝这次点的三个考官,可都是程朱理学的大成者,又都是南方人士。”

“那些写字的考卷,都不用多看,两三眼就能知道,是北方学子撰写的还是南方学子撰写的。”

“莫说只是分辨一下出自南方还是北方,他们要是高兴,甚至都能专门挑自己喜欢的大师门下的学子。”

“这......”

陈平安话音落地,朱元璋跟朱标彻底呆住了!

这要是真的,那以后只要开考,谁什么名次,完全不取决于考生的本事,而取决于考官的喜好?

哪怕按照陈平安所说,殿试的把控由皇帝掌管,可问题是谁能参加殿试,那也是由考官说了算的啊!

如此看来,皇帝完全沦为了工具人啊,因为无论选谁,那也都是考官筛选出来的人啊!

如此一来,科举意义何在?

“那怎么办?”

朱标叹了口气,无奈的问到。

这个问题,好像一颗巨大的石头,重重的沉入两个人的心底!

其实科举在隋朝跟唐朝以前,不管是汉朝的时候实行的察举佂辟的制度,还是晋朝的时候,实行的九品中正的制度。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你想不想做官,你能不能做官,这并不取决于你有没有那个本事,而取决于你有没有后台,或者你投胎的时候投的够不够好。

前段时间不是有个几岁的小孩子公开表示,自己长大了不用担心工作,可以继承那什么什么银行吗?

这就算是投胎很好的典例了,几千年了,这投胎都是个技术活。

所以从战国开始,那些门阀世家历经改朝换代,最多也就是换个名字,该享受的还是照样享受。

当资源一直都掌控在这些门阀世家手上的时候,就会导致一个很大的问题出现,那就是朝廷的权利基本都落在了这些门阀世家手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事情,给你三千年,也没啥用,那都是蒙人的。

从隋唐开始,一直到宋朝,为什么皇帝要开科举呢?

那就是为了对抗门阀世家,自己从民间找小弟啊!

这也是朱元璋当皇帝后一直不愿意看见的事情,所以才会重开科举。

这天下是咱老朱家的天下,是老子一刀一刀砍出来的天下,你们门阀世家算个屁啊?

也想跟老子抢权利?

所以朱元璋建立了大明之后,成为了华夏历史上最勤劳的皇帝,几乎没有之一,事无巨细,必亲历亲为!

这事要是搁杨广身上,怕是早就撂挑子了。

“办法不是没有,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何况无论用什么办法,都会把自己放在文官集团的对立面了,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啊!”

陈平安叹了口气,皱眉回道。

这种事情一旦做了,让人知道,就很容易得罪人。

“陈大人,你只管说,反正也不是咱得罪那些文人不是?”

朱标循循善诱起来,甚至还朝着老爹朱元璋使了使眼色。

朱元璋心领神会,也开口道:“就是啊,你不是都说了,咱只要去了海外,皇帝都可以随便当,那些文人算个屁啊,大不了咱临走之前全给他砍了!”

“但是问题不是咱现在还没准备好吗?”

“所以这走之前,不得擦干净屁股吗?”

“别皇帝还没当上,就先被锦衣卫给抓了,咔嚓一下砍了脑袋吗,那多憋屈啊!”

朱元璋跟朱标两个人一唱一和,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两个人那是脸不红心不跳。

得罪文官集团?

开什么玩笑?

这天下都是咱的,咱还怕得罪谁?

反倒是谁要是得罪了咱,咱直接砍了就是了!

咱当年啥苦没吃过?

得罪个把人,算个屁啊!

咱的世界里,就没有怕这个字!

你看看如今那些文官,哪个敢造次?

咱都把他们打压成那样了,也没见有谁敢蹦出来跟咱叫板的啊?

咱的刀还不如他们手中的笔?

只要咱砍的够快,他们就翻不出什么浪花来!

陈平安闻言不由眼前一亮,这还是第一次听见他们主动提起去海外当皇帝的事情啊!

看来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啊!

何况自己说的这些,又不是自己原创的,就算自己不说,他们以后自己也会摸索出来的!

无非就是提前了一点时间罢了,甚至连影响历史走向都谈不上。

“好好好!”

“觉悟很高!”

“为了咱都能当上皇帝,我就给你们再上一课!”

陈平安再次提起毛笔,抽出一张新的白纸。

在第一张白纸上写了两个字,是为弥封!

又拿出第二张白纸,也写了两个字,是为眷录!

最后拿出第三张白纸,写了三个字,是为台阁体!

“陈大人,这是?”

朱标看着陈平安写完放下毛笔,迫不及待的追问起来。

实际上第一个词,他们都知道什么意思,毕竟这玩意只是叫法不同,实际上跟糊名的作用是一样的。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但只要按照我这个流程走下来,就没人能再动手脚徇私舞弊,压根就不可能再发生之前的事情!”

“只是......”

说到这里,陈平安顿了顿,叹了口气。

“只是啥?你小子就别卖关子了,赶紧说吧!”

朱元璋眉头一皱,忍不住催促起来。

陈平安这才再次解释起来。

实际上这套流程最核心的就是,让所有学子答卷结束之后,这些考卷直接由小吏先收起来,然后再让小吏一字不差的重新抄录一遍,也就是所谓的眷录。

眷录版本的考卷,再交给考官,因此考官看到的考卷,并非原本的考卷,而是小吏眷录的考卷。

这些小吏自然由皇帝随机挑选,哪个小吏眷录哪一份考卷,也完全采取随机模式。

一来二去,人为动手脚徇私舞弊的概率,几乎就是微乎其微了。

而且自始至终,无论是原来的考卷,还是眷录的考卷,都要弥封。

反正就是揭榜之前,不让任何知道,这张考卷是出自谁的手笔!

不仅如此,所有流程之中使用的字体,都要统一起来。

把所有能够区分考生身份的因素,全都排除在外。

“妙啊!”

“妙极!”

朱标听完之后,再次赞不绝口起来。

只要用了这套方案,那徇私舞弊就不可能再发生了!

当然了,他们也知道,陈平安说的不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套方案想要彻底执行下去,并非三两日就可以做到的。

就拿统一字体来说,没有几年时间,压根就不可能办到。

“不对啊,这看起来似乎可行,但依旧是治标不治本啊!”

朱元璋此时闻言,却是仍旧眉头紧锁,忍不住问了起来。

毕竟先前陈平安可是说了,除了墨水的材质以及字体外,考官还可以从风格上来判断考生的身份啊!

这套方案虽然杜绝了前两者,但是对于风格并未有任何改变啊?

要是那些考官利用这一点,依旧可以徇私舞弊啊!

“没想到,你竟然发现了这一点!”

陈平安有些诧异,但还是解释起来。

“不错,这些方案里面,并未文风,确实是治标不治本,不过倒也还有别的办法。”

听见陈平安说还有别的办法,朱元璋跟朱标不由得愣了一下。

这小子的脑子里面到底装了啥?

怎么什么都难不倒他?

没等朱元璋跟朱标再次追问,陈平安又再次拿起三张白纸来。

依次写下了‘派官’、‘六艺’、‘八股文’几个大字。

南北文化的差距,只是相较于时代而言,毕竟这个时候的科举考的就是程朱理学,北方没出过什么大师罢了。

想改变这一点,倒也简单,只需要把程朱理学的大师,派去北方,让他们在那上课就行了。

只不过需要一点时间而已。

至于那些人想不想去,这算问题吗?

孔子当年还有教无类,周游诸国呢!

退一万步来讲,轮得到你想不想吗?

这是通知你,而不是征询你的意见。

朱元璋的刀,你当是纸糊的?

陈平安解释完,朱元璋这才恍然大悟。

这些文人在朱元璋看来,完全就是随意拿捏!

你再牛皮,还能牛的过刘伯温?

要不送你下去问问刘伯温,当年是怎么被咱拐走的?

拿捏读书人,咱可是专业的,就比砍人这个专业差一点点罢了!

“当然了,除此之外,还要下旨恢复君子六艺。”

“这所谓的君子六艺,你们应该都知道吧?”

君子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个,当年孔子可不只是擅长嘴炮,那一身武艺也不是常人能比的,周游诸国的时候还干过一场历史出名的架。

孔子为什么敢周游诸国,就是能说会道,实在说不过,咱还有拳头啊!

除了当年的盗拓,身为黑道话事人,阴了一下孔子,孔子可没吃过什么亏的!

孔子虽然能文能武,猛地雅痞,但可惜他那些徒弟一个比一个拉跨,基本都是饭桶。

以至于君子六艺最后变成了废物二艺,到了后来的朝代,读书人都变成了只会打嘴炮的垃圾。

孔子要是知道会变成这样,怕是要从棺材里面蹦出来了。

朱元璋出身农民,当了皇帝之后,又只对帝王之术才有兴趣,对于这些倒是没什么研究、。

自然不知道当年的孔子,说是周游诸国有教无类,实际上就是因为你不仅嘴炮比不过他,动手也干不过他,可不就是有教无类吗?

这种人,放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那就是妥妥的男主角模板啊!

甚至就连孔子他爹梁乞,当年那也是出了名力拔山兮的存在。

据说力气大的,可以双手举起城门,坚持十秒!

所谓虎父无犬子,孔子身高近两米,力大无穷,看来也是基因好,投胎好啊。

战国时期天下多乱不用多说,那个时候敢出门旅游,没点本事,那不是厕所里打灯笼——找屎(死)吗?

陈平安之所以提议恢复所谓的君子六艺,其实是夹带私货的。

封建社会的科举,实在是太过抽象了,八股文简直就是毒害青少年一代啊!

这也就导致了,大明灭亡以后,清朝的傻逼延续了这一制度,以八股文为主,从而完美错过了工业革命。

不过以清朝那些傻逼的做法,压根就没把汉人当自己人,就算不考八股文,也注定要灭亡。

要不是时代的局限性,陈平安都打算直接开语数物化生政六科了。

不过现在的君子六艺虽然不能起到什么扭转历史的作用,可至少也不会让大明的学子偏科那么严重。

至于其他的,还是等到了海外,自己当了皇帝说了算的时候,再慢慢来吧。

“这八股文,实际上就像台阁体一样,前者是统一字体,后者则是统一答题的格式。”

“如此一来,就可以杜绝考官通过风格,来区分学子身份的弊端了。”

陈平安一边想着,一边缓缓解释着。

尽管这八股文在后代被诟病已久,但陈平安觉得实际上一来是受限于时代,二来也没他们说的那么离谱。

这玩意就像是后世那些范文一样,只是限制了格式问题,但并不限制思想。

不然怎么解释,后面出现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难道这玩意谁都限制,就是不限制王阳明吗?

这不是扯淡吗?

自己没本事,怪格式限制?

“好好好!”

听到这里,朱元璋终于舒展了眉头。

这一套流程走下来,科举就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公平公正了。

“好?”

陈平安却是突然冷笑了一声,这猝不及防的冷笑,让朱元璋刚刚裂开的嘴角,不由自主的再次合上了。

“你笑啥?”

“哪里不好了?”

朱标也忍不住皱眉询问起来。

这他娘的不都是你自己说出来的方案吗?

怎么又冷笑起来了?

感情你在开玩笑? 说了这么大半天,都是废话不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