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宿命轮回(求首订)73(2 / 2)

咱大半夜马不停蹄跑过来找你,目的就是为了消减这科举带来的朝臣结党营私的弊端!

你个小王八蛋倒好,哪壶不开提哪壶,还要增加?

只是这一次,朱元璋强忍着没发火,等着陈平安继续说下去。

“大明重开科举是好事,但是这些学子们实在是榆木疙瘩,拜师竟然只拜几个考官!”

“阅卷的呢?监察的呢?”

“做人嘛,要知道分寸,好歹也是被儒家思想熏陶过的读书人,要拜就拜全嘛!”

“所以,不仅是殿试的考官,还有负责监察的以及负责阅卷的,都加座师的行列!”

“总而言之,那就是一句话,凡对科举有功劳的,或者有苦劳的,都要去拜!”

“这座师的数量,越多越好,这就是所谓的量变引起质变!”

陈平安话音落地,朱元璋父子瞬间恍然大悟起来。

“妙啊!”

“实在是妙啊!”

“咱算是听明白了,当座师数量过多的时候,进士的数量却是有限的,到时候咱倒要看看他们要听哪位的!”

朱元璋眼前一亮,赞不绝口起来。

先前之所以出现考官徇私舞弊,无非就是因为学子们只认他们三人。

现在把阅卷的,监察的,甚至自己还能再多加一些人进去,统统划为座师,到时候人一多,那些学子可就不知应该拜谁的山头了!

甚至自己还可以把一些原本关系就不咋滴的人,故意加进去!

让他们之间原本就存在隔阂!

如此一来,最后他们还不是只能听咱的?

这小王八蛋,咱没白来啊!

这脑子就是好使啊!

太子朱标此时也反应过来,终于重重的松了口气!

“不错不错,陈大人这一招加法,算是奇妙无穷!”

“不过,陈大人所谓的减法,又是何意?”

反应过来的朱标,不由得追问起来。

“先不说减法,先说说大明的科举,虽然筹划了十余年,但却有一个致命的弊端,你们知道吗?”

陈平安没去回答问题,反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鼻端?”

朱元璋跟朱标闻言,不由一愣,皱眉沉思起来。

放在以前,朱元璋早就吹胡子瞪眼开始怒斥陈平安了,咱筹划了十余年的科举,怎么可能存在弊端?

只是经历了这件事后,朱元璋突然觉得别说一个了,你就是说漏洞百出,他也不怀疑了。

“什么弊端?”

朱标再次开口问了起来。

“大明开科取士的流程里面,殿试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最大的弊端!”

陈平安缓缓回道。

只是朱元璋跟朱标却是愣住了,一脸百思不得其解的神情。

举个例子,明朝的科举流程,从一个普通人,一路考到两榜进士,一共需要考六次才有可能达到。

先是县考,过了县考还有府考,过了这两关,恭喜你,你现在就是一个童生了。

但别以为成为童生有多了不起,你并无任何特殊之处,只能证明你算是个读书人了,不是目不识丁的文盲。

下一步就是,参加院试,过了这一关,那么恭喜你,你现在就是一个秀才了,官方叫做生员。

成为秀才,你才拥有了少许的特权,比如见到官员可以不用跪拜,比如朝廷征税你可以不用交税,朝廷徭役,你可以不用参加等等等等。

但成为秀才,虽然有点特权,却也仅限于此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秀才,比比皆是。

想要更进一步,那就得参加乡试,过了这一关,恭喜你,你就成为举人了!

到了这一步,你才算是真正触摸到了大明统治阶级的门槛,地方衙门决断的会议,你已经有资格参与讨论了。

甚至地方官员的决断,都要征求举人的意见。

自此摇身一变,彻底摆脱了普通百姓阶层,成为了人上人了,这也就是范进为什么中举之后会疯掉的原因。

到了这一步,如果你还想爬的再高一点,那就得去京城再考一次会试!

能走到这一步的,基本算是万里挑一的存在了。

虽然走到这一步,连进士都不是,但已经有资格成为官员甚至入国子监了,哪里出现了空缺,你就有机会替补上场了。

但会试依然不能真正让读书人彻底改变命运,因为还有最后一步,那就是殿试!

只有通过了殿试,你才能彻底摆脱之前的命运,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明朝廷官员!

两榜进士这种凤毛麟角的存在就不说了,就算是三榜的同进士,最少也能混个七品官当当。

所以殿试之后,排名越高的读书人,以后晋升的机会也就越大。

殿试以外,你能过关就行,名次并没有那么重要。

但殿试不仅需要过关,还得拿到好的名次。

正是因为如此,其他几次考试跟殿试相比,压根就不算什么了。

“这有什么问题吗?”

朱元璋跟朱标实在想不通,殿试重要难道不应该吗?

有什么问题吗?

陈平安叹了口气,古人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眼光注定不够长远。

“没问题?”

“你们难道还看不出来吗?”

“殿试的重要度远远超出其余的考试,以至于读书人的命运可以说完全是由殿试决定的!”

“如此重要的殿试,洪武大帝却放权给了大臣,能不出问题吗?”

“这殿试就算皇帝自己懒不想主持,那至少也应该交给太子太主持!”

“要知道,这殿试选拔的人才,日后可都是大明王朝运转的核心人才,这种机会,皇帝不把握在自己手里,让大臣主持,你说有没有问题?”

陈平安话音落地,朱元璋跟朱标瞬间呆住了!

“竟然没想到这茬!”

其实也不怪朱元璋,毕竟朱元璋的出身可是地地道道的的农民,哪怕当年造反的时候,跟徐达、常遇春等人那也是一个马勺里混饭吃,大被同眠的。

没娶马皇后之前,朱元璋对兄弟们那简直就是情同手足,完全不亚于吴起啊!

吮疮这个典故,要不是徐达、常遇春等人没长这玩意,朱元璋怕是直接效仿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娶了马皇后,自立山头的时候,天下群雄纷纷慕名而来,朱元璋瞬间就鹤立鸡群了。

再往后就是灭了张士诚,灭了陈友谅,驱除鞑虏,复我中华,建立了大明王朝。

只不过成为了洪武大帝后,朱元璋就慢慢的开始变了,对手下的大臣也越来越严苛了。

现在自然不用效仿吴起,毕竟不是每个人的口活都像吴起那么棒!

但这么重要的殿试,自己竟然没想过要自己主持,或者丢给标儿主持......

一念及此,朱元璋心头的阴霾也不由得消散了。

而此时,陈平安仍在滔滔不绝的说着。

“只有当皇帝亲自主持殿试,那名单上会出现谁,谁高谁低,自然也是皇帝说了算的。”

“所以,最大的座师就不会落入旁人之手,而是皇帝自己!”

“无论这些进士以后当什么官,那都是皇帝的门生,至于其余的座师,他们有这个胆子去跟皇帝争吗?”

陈平安说到这里,才终于停了下来。

“妙!”

“妙不可言!”

“这个办法,简直就是完美无瑕啊!”

听到这里,朱元璋跟朱标顿时眼前一亮,再次赞不绝口起来!

华夏数千年来,官场文化那是发展的极其繁荣,十年寒窗,就是求个仕途罢了!

做官嘛,什么最重要?

当然是交朋友最重要!

朋友多了,那敌人就少了!

手底下的臣子都是皇帝的门生,以后还怕没有忠臣?

就算出几个反骨仔,也完全不用担心!

皇帝自己都不用动手,手底下那些门生分分钟就能灭了他们!

何况身为皇帝,愿意当你是自己的门生,那已经是给了你天大的面子了!

但凡有点脑子,也知道应该如何在考官阅卷跟监察以及皇帝之中,选择谁当座师,听谁的话!

看着眼前两个人一脸释然的模样,陈平安却是扯了扯嘴角。

这办法虽然可行,但却依旧是治标不治本。

实际上这一招不是没人用,再过几十年,明仁宗朱高炽就用了这一招,洪熙年间的朱高炽,作为朱老四的嫡长子,大明的第四个皇帝,除了短命,算是个好皇帝了。

可惜的朱高炽太柔和了,以至于下面的人还是利用了科举,无形之中编织了一张把皇帝隔离在外的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利益网。

凡是成为这个关系网中的一份子,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你想要个机会,你想当个好人?

抱歉,你回不了头了!

大明王朝最牛皮的内阁首辅,非张居正莫属了!

张居正之所以这么牛皮,不只是因为夺情,还因为他把自己的老师徐阶给卖了。

当初张居正联合高拱,把自己的老师徐阶给坑走了。

“不对呀?”

朱标突然皱起了眉头,忍不住问了起来。

“既然读书人最后都要拜师,那何必分个南北呢?”

“那几个考官又何必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让北方读书人无一人上榜呢?”

朱标话音落地,朱元璋也疑惑起来。

因为如此看来,无论榜上有名的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不妨碍他们拜考官为师啊!

对于考官而言,压根就没什么本质区别啊!

为什么他们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做出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这就是三个考官用心险恶之处了!”

陈平安点了点头,缓缓回道。

“仅仅是因为同乡?”

朱元璋也皱眉问道。

三个考官的籍贯也都是出自南方,同乡情谊在历朝历代都被人重视。

“同乡?这个因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呀,这分明就是公器私用!”

“假设他们不徇私舞弊,一视同仁,南北方都有学子上榜,那就算南方学子认他们为师,心里也会觉得自己是凭本事考取的功名,他们三个考官只不过是恰好成为这一届的考官罢了。”

“可现在,北方无一人上榜,那些上榜的南方学子自然就会知道了,他们能考取功名,并不全是因为自己有本事,而是因为考官刻意为之。”

“如此一来,你猜南方学子心里会不会对三个考官感激涕零?”

“以后他们对三个考官,会不会感恩戴德?”

陈平安淡淡回道。

“这......”

“真是该死!”

“砍了他们也不解恨啊!”

听完陈平安的解释,朱元璋眉头一皱!

咱如此费心费力才重开科举,这几个考官就这么毁了!

砍了他们都不解咱心头之恨啊!

这大明是咱的大明,还是你们的大明?

朱元璋对于这些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官员,本就极其严厉!

贪污超过六十两白银,那就是砍脑袋的下场!

现在几个考官,竟然搞出这等事情!

朱元璋甚至开始想着,就算砍了脑袋也不解气,回头让蒋瓛把他们全都挫骨扬灰!

“可是他们又是怎么知道,那些被他们点名的,就是他们看中的学子呢?”

朱标重重的出了一口气,再次追问起来。

这倒不是朱标的问题,而是朱元璋是一个很喜欢汲取前朝历史教训,总结经验的皇帝。

因此大明这次科举采取的可是糊名法,考卷不仅看不见学子的名字,也看不见学子的籍贯。

考官是用什么手段,才做到让北方学子无一上榜,选取的都是南方学子的?

“多简单的事情,糊名而已,糊弄鬼呢,想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简直太容易了。”

陈平安扯了扯嘴角,不屑的说道。

“糊弄鬼?”

朱元璋愣了一下,都看不见名字跟籍贯,还能轻而易举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小朱啊,你看我都说了这么久,有点口干舌燥了,你是不是该去泡杯茶给我喝了?”

陈平安伸了伸懒腰,指了指面前空荡荡的杯子。

今天这两个人有些反常,这小朱也没以前的眼力劲了。

朱标愣了一下,赶紧起身去给陈平安泡了杯茶。

朱元璋叹了口气,只能当作什么都没看见。

这小王八蛋,等日后朕摊牌了,自爆身份了,再跟你算账!

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咱先忍一忍!

陈平安喝了口茶,这才继续说了起来。

“这就不得不说,南方学子只需要在考卷上稍微动点手脚,比如不显眼的地方,做点记号,不就很容易区分了吗?”

“考官甚至连学子的内容都不用细看,只需要找到记号,不就轻而易举知道了是谁吗?”

陈平安放下茶杯,淡淡解释道。

“这也不对啊,怎么说录取的进士也有五十人之多,总不能每一个都做记号吧?”

朱元璋听到这里,却是不由得也问了出来。

要是陈平安说的是真的,那么这次科举舞弊案,可就不单纯是几个考官徇私舞弊这么简单的了。

就连参与科举的学子,都算是他们的同党,按律也该砍脑袋的。

这些能参与科举的人,基本都是当地的世家子弟,牵连之下,全都砍了,这件案子怕是完全不亚于胡惟庸案了。

此时朱元璋跟朱标,才彻底打起了精神。

朱元璋可不担心杀人太多,地方那些世家在朱元璋眼里,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杀了也就杀了。

朱元璋唯一担心的,就是这些该死的世家跟朝廷命官相互勾结。

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朱元璋不介意,把那些勾结官员的地方世家全都砍了。

甚至连科举都取消算了,一旦科举失去了公平,选举出来的也都是贪官苗子,不如不考了!

“这你们倒是想多了,那几个考官还没这么大的本事,跟南方那些学子沆瀣一气的。”

陈平安话音落地,朱元璋再次疑惑问到:“没有沆瀣一气,那又是如何做到录取的都是南方学子的?”

“这也很简单。”陈平安缓缓笑着说道:“比如所用的墨水。”

“墨水?这有啥说道?那玩意不都是黑色吗?”

朱标也忍不住追问起来。

“这你们可就有所不知了,这墨水的区别可大了去了。”

陈平安说到这里,站起身来,走到屋里,拿了两块墨出来,又拿来两个小碗,让朱标开始研墨。

等到朱标做完这一切,陈平安才提笔,用两种不同的墨在白纸上写了几首诗。

写完之后,陈平安放下手中的毛笔,指着两张纸,缓缓问到:“你们可以看到区别所在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