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蔡琰31(2 / 2)

曹昂也叹了口气,问道:“所以,找我是为了探听长安的形势?”

汉代交通不便,所以信息传递的速度比想象的还要慢。

蔡邕死于初平三年五月,而住在泰山的蔡琰,直到年底了才收到消息。

作为兖州牧之子的曹昂,凭借身份的便利性,自然会掌握不少关西方面的情报。

这也正是蔡琰的目的所在。

“正是。”

羊衜点点头,又躬身行了一礼,“关西鱼龙混杂,攻伐不断,我担心内姊此行可能会遇到危险。可否请子脩帮忙劝阻?”

不是可能,是必然会遇到危险。

而且是被匈奴人掳走十余年的危险。

曹昂面色凝重。

这种事情,他既然遇到了,就不能不管。

因为,曹操和蔡邕的关系很好。

大概二十年前,蔡邕作为郎中在雒阳东观校书,当时的曹操刚刚举孝廉,入京为郎。

可以说,蔡邕正是曹操在文学方面的启蒙者。

两者同属光禄勋,且都与名臣桥玄相交莫逆。

对于曹昂来说,不管是出于怜悯,还是父辈之间的交情,他都无法坐视不管。

......

博城东里,一处不起眼的宅楼里。

曹昂见到了脸色苍白、神情凄婉的蔡琰。

其人一身孝衣,搭配上原本就清冷的气质,显得愈发楚楚可怜。

不过,虽然容颜憔悴,但那双明亮的眼眸,依然闪烁着洞彻人心的智慧。

一番见礼后,蔡琰开口了:

“子脩,想必仲至已经跟你说了我此行目的,也定然会请你劝阻我。可我们两家也算世交,可否告知我长安那边的真实情况?”

仲至是羊衜的字。

“阿姊果然聪慧。”

曹昂一愣,苦笑一声说道:“其实不用阿姊提醒,我本来也没打算欺瞒。”

看到蔡琰一眨不眨地盯着自己,他没有犹豫,认真地说道:

“阿姊,长安,或者说整个八百里秦川,绝非善地。”

“可是董卓已死,想必已经恢复一定秩序?”

蔡琰显然不信。

“只是表面而已。”

曹昂摇摇头,表情严肃地说道:“现在的长安除了凉州人、并州人,还有许多外族人,比如匈奴、乌桓等等。这些人抄掠成性,根本不会将朝廷放在眼里。”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知道,蔡公生前与凉州军阀交好。阿姊觉得,在这些人的照拂下,应该不会出问题。可实际上,无论是董卓,还是此时当权的李榷、郭汜,都无法真正控制关西武夫。这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体结构性的崩坏。关西兼并之严重,尤甚关东。李榷下面,满是手握兵马的豪强,他根本无法驾驭。”

一旁的羊衜连连点头。

他当然也跟蔡琰说过类似的话,可是同样的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起到的效果是不一样。

在这件事情上,曹昂无疑更具权威性。

果然,蔡琰皱起了眉头,半晌没有说话。

见状,曹昂顺势加了一把火,笃定地说道:“长安的混乱,必然还要持续数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直到其成为第二个洛阳。据我所知,家父已经在尝试讨回蔡公尸首,安葬在家乡。阿姊不妨在兖州稍作等待,说不定今日就会有消息传来。”

这里,曹昂说了假话。

曹操一直忙于征战、安定兖州这些关乎身家性命的事情,哪有时间精力管别的。

不过,骗就骗了。

这个谎言,圆起来并不难。

回头安排人往长安走一趟就是了。

只要舍得出钱,没人会阻拦。

蔡琰努力控制住泪水,起身盈盈一拜:

“公子大恩,妾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报答。”

见女子脸上那股浓郁到化不开的哀伤,曹昂想了想,说道:

“我这里正好有件事,需要阿姊帮忙。”

“何事?”

“教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