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让我组建战队58(1 / 2)

接着,我又为他讲了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此章老子重在告诫执政要注重根本,看重天下。要一直保持沉着冷静,不可轻率躁作。当然,可能还隐含着些许的其它意思。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纯粹从道理上而言的。其意思是稳重是轻灵的根基所在,沉着冷静是克制躁动的主宰。

如果我们用练武来对照一下就很好理解的。

练武者首先要练扎马步,甚至许多武学大师相当注重这一基本功,要求的就是要下盘功夫扎实,能够稳住自己,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攻防能力,才能练好整套武艺。而在对战时,更讲究沉着冷静,甚至要以静制动。

当然,老子泛泛而言,其意近乎于修身养性了。

所以,他是以君子出行不离辎重这么样一个例子来说明这道理的。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说君子出行,不会抛开辎重行李,因此他有后勤保障,就算看见很壮观的场景(荣观,此处应该意指险恶峥嵘的景观),他们也能安稳不为所动,纯以傍观者的心态予以观赏。

老子借此来规劝统治者行事一定要稳重,要有所倚持。

作为国君,所作所为很多都关系着天下千千万万人民的利益,行事就必须冷静稳重。

哪怕国君自己以为没啥大不了的,若轻率处理了,也有可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小的损失。

古人要求“君无戏言”,除了要国君说话讲信外,也有要求他们说话做事要稳重的意思。

而国君最该持重的是不失根本,即必须以天下为重!要把天下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此才能依托于天下,遇事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在此继而感叹那些大国国君,自以身份尊贵而轻视、轻贱天下,他们是迟早要失败的。

老子在前面章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就指出了人民是社会的根本,也就是说天下是人民汇聚成的天下,社会公权的根本在于人民的权力。所以,老子很反感自恃骄贵靠把持社会公权来彰显自己,反过来还轻贱天下百姓。

当然,春秋时期,那些大国霸主些往往点都不给周室面子,肆意妄为,为称霸根本不会顾及百姓权利,此起彼落地上演着一幕幕政治闹剧。老子对此深感无语。

他在此处批评“万乘之主(即那些大国国君)”或许还带着点同情与安慰周天子之意吧。

毕竟周天子表面上还是天下共主,代表着天下百姓。

不管怎么说,老子此章重在告诫统治者必须尊重民众,冷静施政!

此章在整部《道德经》来说应该挺重要的。因为它明确地提出了天下老百姓才是社会政治的根本!可以说是为老子“无为而治”创造举世无争的社会政治学说奠定了最根本的坚实基础。”

这两章的内容显然与清风向来依张道陵那《老子想尔注》的指导去理解的出入太大。倒也不是他听不懂我的解析,而是他似乎在寻找造成如此大出入的原因去了。

所以他听后,沉思了好一会儿,才摇摇头说道:“祖天师果然误矣!他没有站在太上老君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怪说他怎么也达不到至圣之境嘛!”

清风虽然叹息张道陵只能从个人修炼角度去妄臆穿凿附会老子的《道德经》,不能从体恤民众、治国安天下的角度去把握《道德经》的要旨,但他也只能摇摇头而已。因为这似乎与他也是无关的。

这个清虚界从产生以来似乎早就被道教神圣给设定成了一个没有统治者的无争世界了,治不治国平天下的事与大家都没啥关系的。由此,他又似乎觉得即使了解清楚了《道德经》的真正意思,对他而言也没有任何意义。根本没有用嘛!

这算是他想得疏漏了一点。如果《道德经》于此界无用,估计创造这个世界的大神也不会把它设置出现在此界吧!

正所谓“无用”才有“大用”!清风算是看走眼了!

但他又好奇为何我参悟了《道德经》的一些内容,干嘛就一张雷符请下雷神?

一张符赋予点法力就弄出那么大的威能来?

这点儿直到后来我见到雷神,才从他的言辞里知道为啥我一叫到他,他就必须得尽量配合。

因为我此时已算个准圣人了,他怕惹不起!当然,这是后话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