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导致天下纷争的原因44(1 / 2)

说实话,这些天来,我是多少有些感受到了道教所谓的“无为之心”的了。

他们的“无为”,更趋向于真正的不想作为。

一副隐世修行,大有置身世外,独善其身的架子。

而老子的“无为”,却是不贪功、不妄为。

从张道陵《老子想尔注》及吕洞宾《太乙金华宗旨》中皆可看出,道教的“无为”确实是变了点儿味的“无为”。

如果说庄子是因为看透了统治者的无可救药而选择了遁世逍遥,颇有些愤世疾俗的归隐。那么,道教则是把老子的“致虚极,守虚静”与浅表意义上的“无为”给联系起来,有些断章取义地乱嫁接组合成了追求自身的“清静无为”去了。

二者虽有些接近,却也有本质区别的。

更何消说老子“舍小我而顾天下”的精神,到他们这儿就成了“去天下而只顾自我修炼”去了!

大家说,如此的差异,让我如何好与清风辩驳?

何况,他们那种追求自己内心世界的“清静无为”,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至少可使自己不被欲望所驱使嘛。

因此,也没必要去否定与教正。

但我是因此知道清风不是那么容易真正得悟大道的了。

虽然如此,清风还是对《道德经》保持着挺浓厚的兴趣的。

由于今天早天亮了一个时辰,所以看着时日尚早,他就又继续催我:“小颜啊!话虽如此,但我还是想把老子这《道德经》都弄清楚!你继续跟我说说!”

对此我自然没有拒绝。

我也没觉得非要清风也真正得悟大道。

何况我连我自己是否有无坚信“大道”的必要都没有想过,也还懵懂得很。

我只是还想让清风也能明白老子所说的道理,并能“帮忙”传播开去而已。

我自个呢,通过与他讲解《道德经》,也许也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我还想着要继续打通“生死玄关”,真正搞明白我存在于世间的意义,也省得有时犯浑起来狂乱而痛苦不堪!

于是,我就继续讲解下去: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此章老子紧随着上一章所述的大道不行才造成的智治、仁治等皆无奈之举进一步地指出如何接近大道地行政。

那就是首先要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是说真正高明的统治,绝对不会靠所谓的政治智慧来取得政令的贯彻执行的,而是最简单的谁都认为该那么干自然而然就那么去做。这样,民众就会获得很大的利益。

说的还是行大道无为而治的精神旨要。

但此句也点出了一个端倪,就是循大道无为而治的根本出发点是“发展民利”!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说的所谓仁政,倡导仁义,想恢复天下孝慈忠心却不可得。

而真正的仁政,是依大道行政,根本不沾义与不义之边。因为本来就该那样做,就说不上任何偏袒照顾,故而说不上义与不义。

那么样执政,老百姓自然就会各归其位、各取所需而互相关联合作(没利益冲突),就自然恢复孝慈了。

老子说这点也有可能暗指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

因为行圣人之治,天下太平,互不侵犯利益,各诸侯也自然会自觉恢复共拥周王室。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说的是最聪明的执政,不要宣扬及推崇如何获利。

即前面所说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物”,一切以满足实际生活所需为目的,有用则佳、不论贵贱。

其实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老子挺朴实,按照的是原始的吃饱穿暖即可。

一切可见的“利”不过是社会分配不公或统治者利益彰显的镜像影响社会人心造成的现象而已。

比如老子主张的“不尚贤”就因为若尚贤,其必一有权势就能获得比较丰厚的收益从而锦衣玉食、风光无限,就引起社会人心都向往着去当官掌权。

既无利可现,盗贼也就无物可盗(或盗之无益)。所以自然就没盗贼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