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我成专为他讲《道德经》的了(三)36(1 / 2)

说到这儿,见时间尚早,我便接着对清风讲起《道德经》第十二章来:

此章可以看作老子实用主义的表述。也潜在地谴责了许多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而不做治国实事,不去发展民生事业。

“五色”古指“青、黄、赤、白、黑”,是对应五行的五种色彩。此处泛指各种色彩,暗指伶人舞蹈。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此处泛指音乐。暗指乐妓。

“五味”即“酸、甜、苦、辣、咸”。此处泛指美食。

此章内容很浅显,就是说歌舞、美食、田猎、奇珍异宝常使人迷失。所以圣人们从不倡导这些,而是注重抓生产使人民肚子吃饱。

老子针对统治者们平常最喜欢干的事(可以说成他们眼中看重的)进行了针砭,说你们玩的那些舞蹈音乐、美味奇珍及田猎娱乐之类的都是虚的,填饱肚子才实在!

老子这么说算挺客气的了。因为他的目的是诱劝下统治者而已,平和些别人好接受点儿。

但潜在的谴责之意就是:你们尽玩儿些没用的,而对有用的(民生工程,即圣人所追求的“实腹”)视而不见!故而他硬生生地在最后加了句“圣人为腹不为目”!

如果仅从这章看,老子似乎但求解决温饱,而不注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文艺是持批判态度的。

当然,在天下很多人温饱都没解决的时候,解决温饱问题才是首当其冲的要务,所以我们对此不能横加苛责。

天下饿殍遍野之时,统治者还在歌舞升平,这就该被万夫所指了!

不过,老子在后面第八十章里说要让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又明显注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

可见,老子反对的其实仅是统治阶级的享乐腐化生活方式而已!

然后是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章老子继前面两章所述价值观进一步升华到为天下要奋不顾身的思想境界上来,也充分体现着其“有”“无”的辨证论。

老子先讲了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是大家起码意识中对人生价值的“有”的部份。因为大家都挺在乎宠辱与自身利益的。

老子也解释了,宠辱若惊就是以为上(作为上位受到尊崇)为宠、为下(落居下层卑微的社会地位)为辱。得到上位则惊喜,落于下位则惊恐。这就是常人患得患失的心理!

进一步而言,最害怕的祸患就是自身不保(即“贵大患若身”)。这些都是常人有的起码意识,本无可厚非。

但老子要的是能为天下有所担当的统治者,就需是非常而出众之人。

故而他把要求拔高了一下,提出要如何才能不患得患失。

那就是要做到“无”的程度!

无视宠辱,视功名利禄为粪土;最高境界就是达到“无身”,为天下事奋不顾身!

连自身都可不管不顾了,还怕啥子?这就是“大勇”了!

最后句老子进而说到,要承载起天下,就需要这种有“大勇”的人。要化身为天下,把天下当成自身般珍贵(即“贵以身为天下”的意思),才能寄托予天下;把天下当成自身般爱惜,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也可以看出,老子并不是不珍爱“自身”。

从辨证法角度去看,老子于人的“自身”认识的论述,完全体现了其“有身以为利,无身以为用”的思想。

正所谓好男儿应持有用之身以奋不顾身的态度报效天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