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拜师大会(一)(1 / 2)

我仔细品悟了下那些神咒,发现它们其实源自《道德经》。好几个咒语无非不过讲究要保持好清静无为、恪守本真的心态而已。另外就加了一些道教想象出来的神灵仳佑和除邪去秽之类的东西进去。

当然,由此也可见,道教把修炼叫做修真,也的确是那么回事。也就是说道士通过修炼,使自己身心常处于虚静无为、抱朴守中的状态中去,从而达到明悟一些人生哲理,这便应该算是得道了。

得道之人,道家称之为真人,即修炼达到了本真的地步。

而真人被道教神化为不死不灭的存在!即使离开了这世界(实则就是逝世了),也还犹如活着一般。

这也源自于《道德经》中“没身不殆”“死而不亡者寿”这样的话语。

特别是道教所提的“炁”的说法,那可是关乎智慧见地之类的东西。道家认为人有先天之“炁”,天生就有一定的灵慧。

但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些,所以人天生聪明程度就有所不同。但道家认为,“炁”是可以后天练就增补的。

这等同于现代科学认为的人的智力水平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训练(道家称为修炼)来得以提高。

并且,道家认为“炁”关乎于人性,是轻灵而清爽的,故而它可存于人的上丹田——大脑百汇穴中。

而另一样就是“气”了,它主身体气血运行,保证身体各个器官的健康。

所以它关乎于人的命。道家讲究性命双修。

一方面修炼气,以确保身体康健,长命百岁。

一方面又修炼“炁”,让自己能头脑清醒,明悟道理。从而达到“通性达命”,是谓“性命境”。

但道家认为“气”是浊气,因为它得满足人的身体需要,会勾动人的欲念。故而,他们认为浊气下沉,可贮蓄于中丹田(肚脐一带,实为人的消化道)中。

“气”经炼化,又成为精气,则贮存于下丹田(会阴区域)内。

可见,道家的修真,实则是把修炼提高到了精神层面上来了。尤其注重人的悟性!

还别说,道教这方面还是挺有些道理的。我呢也可能真是机缘凑巧,原本对《道德经》也好,道教那一套也罢,都无甚兴趣的。

但我在现实世界里时,由于关注过一下气功方面的东西,在百度上却无意中搜索到过“气”与“炁”的一些说法。

而今又结合道教这些神咒语及对《道德经》的粗浅认识,还被我如此贯串起来了!如果我能更系统深入地弄得详细些,估计在此界可充个大师了!

我这么一番明悟,却也给我带来了切实的好处,那就是在接下来的新生拜师大会上大放异彩,直接被清风观主任命为此届新生“届首”。

“届首”是他们对一届修炼者中最优秀的人的称呼,就如同我们说的状元一样。届首有统领这一届修炼者的权力,相当于班长。只是这个班有点大,三千多人!

道教收徒有三不收。分别是:心不信、好奇游戏、为图虚名者不收;心不孝、叛辱教派者不收;只求神通、妄求神鬼者不收。

这些规定都是为了保证收徒者的品行和修为符合道家的要求,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道家思想。

但若以此而论,恐怕我有两点都占了!不过我好歹没显露出来。

但道教收徒又尤其看重悟性。他们称之为有慧根。有些时候,还是师父求着徒弟拜他为师呢!这点我恰又占了!

其实,此次所收的新生,基本条件上都已经过考察了的,唯独我,算是爷爷开后门送来的。

但从清松与清风两位执牛耳者对我的考量来看,好在我没露馅!

清风观主通过神识扫描倒是觉得我“废材”了点,其实也不是我真的废,而是我被现实世界的东西污染得厉害很了而已。

但经我一下决心,必须尽快修炼有成,好早日回现实世界中去(免得被活埋了),所以展现出来的又尽是优异的一面。

这使得清松很是腹诽清风的眼光起来!

随着新生逐渐到来,三清观内益发热闹起来。这些新生虽也被安排得有修炼任务,但任务不重,所以空闲就多,经常三五成群地在园坝内游走。不过,倒也没人敢闹事。

很快,新生入学拜师这天到了。大家吃过早饭,便赶到右也山腰上的广场内,在执勤道长的指挥下站好了队。周围还有许多前几届的学员来观礼。我向周围看去时,恰看到了胡玲珑也在那边,她身边还有许多年轻道士。

队形整顿好后,随着一阵铙钹锣鼓响后,清风观主在前,清松道长紧随其后,后面又是三四十位道长列队一起入了场,来到主席台上。清风观主于正中位置坐下,清松居右紧挨着住下。其余道长依次就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