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与联系(1 / 2)

清松道长虽没有教我读懂《道德经》,但还是给我普及了下道学相关知识的。

这些对于我后来能把握住《道德经》的要旨还是有帮助的。

他首先给我讲了道教与道家的关系。

据他所说,中国道学,源远流长。

据传,中华上古先贤,观摩世界,体察天地万物,感悟自然,渐得世界形成及运行原理之根髓,谓之曰“道”!并依人类始祖伏羲所传之八卦,推衍而成阴阳五行之学说,概括为“道学”。

故而,又称道学始于黄帝,昌于老子,辉煌于西汉“文景之治”,而终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其实道家思想不过隐没于民间,成了华夏民族文化骨髓里潜在的意识去了!

当然,这主要是指的道家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思想。

而阴阴五行学说,则为医家(主要指“岐黄之术”)和道教所传承。

尤其是道教,将它发展得纷繁芜杂,蔚为壮观,特别鼎盛于宋、元、明三朝时期。

传统意义上的道家,指的是以黄老学说及老庄学说为主导思想的那些思想家。

他们以“清静无为”“崇尚自然”为出发点,讲究“道法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的“以道治国”之术。

而老庄学派则为隐逸学派,守独善其身之术。

按《汉书》作者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说“道家,大概是出于史官。

他们记载历史以来的成败、存亡、祸福等形成的原因,然后知道了秉持社会治理的根本与关键要点,倡导统治者要自守清静无为与虚怀无妄,自持处于卑下的谦让态度。

这就是教授统治者面南背北坐稳国君之位的长治久安之术。

他们这套理论是符合《克壤》歌(《诗经》所录第一首,题目变为《击壤歌》。)所描述尧帝治世情况的。

也符合《易经》中所说“赚”的道理(即收获比付出多)。

凭着一个“谦下”就可以使大家都受益。这就是道家之所长。”

当然,他这是指的黄老学派那些人。

所谓黄老学派,是指以老子《道德经》所倡的“圣人之治”为主导思想的学者。

老子所言的“古之圣人”,就是指黄帝、尧、舜那些古之圣贤。

故而这派称黄老学派。汉初张良所学的是这黄老学术!

而老庄学派实则以庄子思想为主,反对强权统治,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

因为庄子是老子的学生,故这一学派称老庄学派。

其杰出继承者为西晋时的竹林七贤。

当然,他们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人们的风骨。使得中国文人一不得志便挂冠而去,“且放白鹿青崖下”般归隐了。

其实自远古以来,还有类思想家也被列入了道家的。

他们就是以许由为代表的隐者。

这些人追求的却是自己能自由自在地生活,百事不管,心宽体健,长寿延年。

只是由于他们这些人的思想都比较贴近自然,很多地方是相近相通的,故而都归于道家去了。

而先秦百家,按诸多学者认为,许多学派都源于道家。

司马迁就认为法家是从道家派生出来的嘛!

但随着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隐入民间,不再现身。

不过民间兴起了一个太平教,是受道家思想影响而产生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