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1 / 2)

  姥姥从厨房的小窗户探头看过来,见晓晓脑袋都不抬的看书,不免有些心疼,低声道:“你们也别太逼孩子,差不多就得了,也不想想你们苏家祖上八辈儿都是泥腿子老农民,难道指望着出个大学生不成,再说,你公婆不是偏心老二家的孙子吗,想要大学生,让他孙子考去,那才是他们老苏家的正根儿呢。”

  第15章

  得先考上重点高中

  刘秀荣摇摇头:“知道您老心疼晓晓,可眼瞅就中考了,这个节骨眼儿上怎么也得使把劲儿,不是为了我跟她爸,也不是为了给苏家光宗耀祖,就是为她自己,我跟金生就吃了没文化的亏,在工厂当工人,又脏又累不说,工资也不高,要是晓晓能考个中专,出来就坐办公室,干净又体面,以后说对象也能挑个工作好有文化的,往后一辈子都不用愁了。”

  姥姥叹了口气:“这倒是,你跟正荣就是没文化闹的,只能进厂做工,对了,我听见邻居院张大娘说,如今国营厂子都不大景气,要闹什么改制啥的,说改了制国营厂就成私人的了,也就顾不上工人了,到时候都得那叫啥来着?那个词儿咋说的?你瞅瞅我这脑子,刚还记着,怎么就想不起来了。”

  刘秀荣道:“您说的是下岗吧。”

  姥姥一拍大腿:“对,对,就是下岗,说工人们都得回家,往后厂里头就不管了,那些年轻的还好说,横竖年纪小,就算下了岗寻个旁的营生也不难,可你跟金生这都三十好几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真要下了岗可咋办呢,这两天愁的我啊一宿一宿的睡不着。”

  这事儿厂里虽还没个说法儿,可私底下已经传得有鼻子有眼儿了,厂里的同事们都议论这事儿,刘秀荣两口子也一样,毕竟就像母亲说的,这个年纪上有老下有小的,夫妻俩自打返城之后便进了运输厂,过去都是进了厂就是一辈子,直到退休,谁想过会下岗呢,两口子说起这事儿也是忧心忡忡,可忧心也没用,像他们这样的老百姓又不能左右国家政策,能咋办。

  虽说忧心却还得安慰母亲,老人家年纪大了,扛不住事儿,便道:“您老可别瞎操心了,厂子都是国家的,能说黄就黄啊,就算不景气,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怎么也能撑个几年吧,没说一不景气就让工人下岗的,再说,国家那么多厂子,多少工人啊,要是都下了岗,谁建设新中国,实现四化啊。”

  老人家被说服了,点点头:“可不是,我就说你张大娘的消息不靠谱,也不知打哪儿听来的,自打解放之后这么多年,啥时候听过这种事儿啊。”

  晓晓翻了会儿书有些累,停了下来,正好听见这番话,不禁摇头,时代再变,哪能一直默守陈规,改革不就是为了社会进步吗,人得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来适应人,制度也自然不是一成不变,人们固守的观念一时接受不来是人之常情,日子长了也就习惯了。

  晓晓自然知道以后什么样儿,哪还有什么一辈子的铁饭碗啊,都是自谋生路,就连名牌毕业的大学生也得自己应聘找工作,而学历作为敲门砖,以后也会越来越重要。

  自己就是例子,中专毕业,一开始还凑合,后来就不成了,即便深造读了夜大,总归不硬气,跟人家正牌的大学生没有可比性,即便相同的职位,工资待遇也不一样,学历是她前世最大的短板,所以既然重新来过了,她一定得吸取教训,上大学是很难,可不难也不值钱啊,这就是现实。

  正想着,便听姥姥喊了一声:“晓晓来吃饭了,吃了饭再学习,饿着肚子看书记不住。”

  晓晓知道姥姥疼自己,也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况且如今她金手指在握怕什么,大不了都背下来,总不会考的太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