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妈把裤子卖了也要供你上大学(1 / 2)

王子林,一九七七年出生在黄海之滨的云台市文东县红石乡靠山王家村,父母都是农民,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姐姐。那个时候的农村还相当贫穷。也就是这一年,文东县因为一位田姓的县高官大胆而成功的做了农作物产业调整,让全县人民吃上了小麦面,虽然小麦只能占农村口粮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但这也让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与子林家只有一墙之隔的仙儿奶奶断言:“这孩子是个有福的孩子。”

子林从小就特别调皮,那时候农村的孩子都泼皮,没有城里孩子的那些娇气。子林从小就与小伙伴们在小山村的沟沟坎坎中摸爬滚打做游戏,练就了一身好体质。村里有习武的传统,有一个“把式”屋子,也就是大家在一起练武的地方。那个时候农民并不自由,白天要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只有晚上才能聚在一起练两下子。

子林跟小伙伴们也愿在边上跟着比划,大人们看他学的有模有样,也就经常教他一些要领,慢慢的子林居然打上了瘾,只要大人们一练武他就必在那里学,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居然敢跟大人对手了。

子林不但好动也好学,从进入小学开始就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尖子,小学五年都在本村读,他一直是班长。

初中是几个村子的孩子集中在一所学校读的,号称联中。

子林的高中也是在乡下读的。

文东县有六所高中,一中二中在城里,一中是全县的重点,在云台市也是重点。由于建校早,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很多人在全国都有名气。文东县就靠一中的升学率来撑起教育重点县的面子,所以绝大多数好的师资力量都在一中。

其次是二中,由于在市区里占据了地理优势,一些进一中无望的学生就到了二中。剩下四所高中就分布在下面乡镇里,按建校的早晚分别简称叫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县二十三处乡镇按片划分校区,大概每个高中收教五到六个乡镇的高中生。

乡镇干部和乡下有钱人家的孩子都托关系进城到一中二中读书了,所以剩下的这些高中生几乎是清一色的农家子弟,子林就是这其中的一员。由于好的师资力量都抽调到了一中二中,所以下面这四所高中的升学率很低。

一九九五年高考成绩出来了,子林是他们这所高中考得最好的一个,也是三个班一百七十六名考生里的小状元,是恢复高考以来他们村唯一一个考上985的考生。对此老师高兴,父母及亲戚高兴,邻居仙儿奶奶高兴,子林本人也是十分高兴的。

其实全村人都觉得自豪,农村人没见过多大世面,但这不影响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每年高考之后有相当一段时间人们议论的主题都是谁家的孩子考的糟了考的好了。子林成了这所中学的小状元,村里的人也觉得脸上有光,出门议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会自豪的说,今年四中的高考状元是俺村的,似乎子林是他亲儿子。

子林能考上大学,最高兴的是子林的妈妈,子林最应该感谢的也是他这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的妈妈。

子林的妈妈是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妇女,虽然文化不高,但在当时的农村尤其是在妇女中,也算是个文化人了。所以子林的妈妈的思想也就显得与众不同,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她的理想就是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将子林培养成一名大学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