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石淙157(1 / 2)

  武延基听到此言,看向我的眼神中突然充盈着少见的光亮,里面盛满了旺盛的希望。

  片刻过后,李重润重重地点头,满面神情突然严肃沉着,似背负着千斤重担。

  那是裴露晞的命运,是他自己的命运,也是无论他做何决定都免不去悲惨凄惶的边境将士百姓的命运。

  走出掖庭,我刻意放缓了步子,只因武延基的反应太过异常,我总觉得他会赶上来问我些什么。

  磨蹭了许久,直到拉着玉娘在九州池畔闲坐着,才遥遥望见一个修长的少年身影。

  清冷雅俊的武延基,只是安静地站在原地,与我一池之隔。

  没有语言,没有动作,我们亦看不清楚对方的表情。

  只是很久过去了,两个人谁也没有迈向九洲池的另一边。

  久视元年五月,嵩山之下,石淙会饮如期而至。

  李家、武家诸王自然同行,二张兄弟也不在话下,朝臣中受重用者、擅作诗者,皆随侍圣驾。

  静养了一年多的狄仁杰病情好转,也随同陛下一起来到石淙河畔的行宫,陛下当然喜不自胜,一首七律,一篇并序,提笔一蹴而就。

  婉儿从书案上拿起冷金纸,抑扬顿挫地念着陛下的诗篇。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陛下作诗向来豪情壮阔,但听到第三句颈联时,还是为之一震。

  我虽不懂如何写诗,却也看得出好坏优劣,诸王群臣的交口称赞并不过分。

  陛下的诗作既成,之后自然是太子李显作诗的时候了,谁知李显刚要提笔,陛下便笑着说道:“既然同为兄弟,就不必非要分出个先后高下来。四郎、三思,你们与太子同时写吧。”

  话至一半时,众人皆以为陛下指的是太子李显和相王李旦同时作诗,可是看似随意地提及梁王武三思,意义定然不同。

  李武两家的纠葛已经牵绊了十七年,两姓各自也并非铁板一块,其中多少恩仇、利益,远远不是明堂立誓、李显与武三思结盟这些所能化解的。

  陛下心里大抵清楚,只是她不愿放弃任何能够修补李武关系的机会。

  两三柱香的时间过去,李显仍在一旁费力思索,距他几丈远的李旦总是时不时抬头轻眺,一次又一次放缓自己落笔的速度。

  自己分明已经想好,只是不能越过李显。

  李显素来只在击鞠、斗鸡、双陆棋等事上用心,作诗是自小就不擅长的,又是两柱香过去,他才搁下隐隐发抖的纸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