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大院(上)1(1 / 2)

高家大院在登州府高家寨,也不都姓高,只是姓高的占大多数。

最大的院子里住的都是高家的人,而且整个寨子里主事儿的是高家的老老太爷,分管各项事情的人也都是高家的人。

高家的人不霸道,和气生财,虽然家里地多,可用工也多,家里光长工就养了一百多号。各有分工,会种地的种地,能修房的修房,能赶海的就出船打渔,各司其职。忙时就忙,不忙时凑在一起舞刀弄枪,练个一招半式,保护寨子。

这高家寨从康熙爷起就有,有多少代了别人不清楚,也没有人问这事儿,只有老老太爷心里清楚,因为他的手里有高家的老祖宗,就是族谱,一代代写得明白,就供在高家祠堂里。逢年过节领着几家的家主到祠堂里烧香跪拜,平时就只有老老太爷才能进去,别人都不让进,更别说那些小屁孩子了,那里算是禁地。不是里面有什么秘密,或者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而是高家的祖宗不容打扰。

老老太爷名字叫高殿祥,八十了,身子骨还是非常硬朗,拄根棍子四处看看,看到什么不顺眼的也不说话,等得闲了就找几家主事的来说说,从不主动得罪人,所以没有人背后说他坏话。

高殿祥是非常注重学问的,不管姓不姓高,只要是寨子里的孩子都必须到学堂里去读书。教书先生是父一辈,子一辈的。就是自从寨子里请了第一个先生进来,就在这里讨了老婆,扎了根。爹当先生,生了娃,学问做得好,就还当先生,如果娃不成事,就从外面再找先生进来,有家的就带家一起进入高家寨,没有家的就把高家的合适小嫚嫁给他,这样就定居了。

高家认为,只有这样,先生才能卯足了劲儿教孩子们学问,没学问,就见识短。

高家的后代不能没见识。

如果生活没有波澜,那就不再是生活。有一天,海面上开来了一艘大铁船,上面挂的是外国旗,肯定不是清政府的黄龙旗,再说满清也没有这么大的铁船(其实有,只不过老百姓看不到,都在旅顺口,威海卫等港口停着,除了日常操练,很少出来,更不到琴岛这种小渔村)当人们看到这么大的船时,都惊呆了。

铁船上都是红毛发的洋人,说话叽里哇啦的,远看也看不太清楚。

小渔船也不敢靠近,人家有枪有炮,挨枪子的滋味儿可不好受。

可是洋人却不开枪,只是乱叫,看没人理他们,就放了小船下来,看样子是想上岸了,而他们的船肚子太大,到了浅水地方就又搁住了,动不了。就又在那里喊,手里似乎还拿着票子在摆动。

这回渔民们懂了,他们是想让自己帮助他们上岸,看样子并没有危险,就把小渔船慢慢地试探着摇过去,把他们一个个地扶到了自己的小船上,送到了岸边,同时也从洋人手里拿到了票子。其他的渔民一看,都争相把船靠过去赚钱。没有船的,干脆跳到了水里游着把洋人背到了岸边,逗得已经上岸的洋人哈哈大笑。

看着他们编好了队伍走了,看看手里的票子,是钱,是外国钱,去哪里能换成铜钱最好。

大铁船调了个头,拉了一声响笛,往远处的深海驶去。

德国人就这样占了胶州湾,理由是大刀党杀了他们的传教士。

德国佬为此还开了个会,虽然占的理由是有了,可是真要是贸然来打,估计也会有伤亡吧,德帝国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钱而来,土地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