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历史回顾——“亲军之战”(1 / 2)

人们普遍对近来的“三十年战争”有着切身真实的感受。

但少有人会去回顾历史,人们对于历史,选择性的忽略与记忆。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或答案时,有人开始了向前人去寻解。

有人发现:距“三十年战争”停战之前的上一次的战争结束的时间已经过去许久,那一段被称为“贤君时代”或“黄金时代”的过往逐渐回到大众视野。有人记起,那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过去了三十年而已,这三十年改变了许多,也忘记了许多……

在历史文本的记录中是两百多年以前有过一次“持续九年”的战争,南方史书载:自圣皇帝三年,九年战争已到尾声,死伤十之五六。民间易子而食,军队战力尽失,皇室阵亡近半。

南方史书载:圣皇帝三年冬,双方在北方崇文可汗和南方圣皇帝的主导下,进行了密谈。

这一场战争未有记载是何缘由引起,亦未太多着墨谈判过程。

南方史书载:“圣皇帝三年冬,腊月初七夜,北方崇文可汗和南方圣皇帝单独密谈于边境,后于腊月初八清晨双方完成全面撤军。”

未有协议、未有内容、未有公开……唯有和平的事实与其后的边境繁荣贸易。

数百年来,村口祠堂的那些老者会在一年之初不厌其烦的向族中子弟讲述着和平的故事。这些老者们的讲解内容也是复述着自己父亲的父亲告诉他们的故事。

“两百年间,在这片土地上以太阳山脉和天泉河为界,南北双方彼此相安无事的生存着,期间也有一些心怀叵测的人想要发起战争,但都被两方的贤君(五贤君)明主以政治谈判或克制宽容的方式化解……”

北方历经崇文可汗、兴文可汗、昭德可汗、明理可汗、文明可汗的五代汗王;南方历经圣皇帝、文皇帝、章皇帝、仁皇帝、康皇帝,在他们的励精图治、克己怀柔、宽宏忍让下,南北双方进入了一段“黄金时代”和“宽容时代”……和平下的善良、宽容、崇礼、互助等人类的美德一并显现着人性的光辉……

当历史的车轮迈向两百年后,在和平繁荣的表面下,隐藏着无数汹涌暗流。南方帝国在承平日久之后,内部权斗中开始了分裂与隔阂,权力的争斗和谋杀,使得朝臣人人自危,朝臣纷纷不断在选择附属势力,所幸这种争斗尚未全面且深入的波及到民间。新登帝位的睿皇帝,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着微妙的平衡,睿皇帝长于深宫和妇人之手,对于建功荣光有着年轻人的渴望与向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年轻的朝臣及边关将领正准备投其所好,跃跃欲试的准备建功立业……

北方的汗国在经历持续的和平之下,人口、牛羊、战马等一切都在不断膨胀,唯有草原在逐渐的缩小,生存的渴望与对劫掠的美化,使得草原更加暴躁。在此之前偶尔的灾荒之年可以在南方的协助下完美度过,这一切随着奉诚可汗(文明可汗之弟)以兄弟之名继位,局面开始出现了些许变化。

首先出现变化的是边境的贸易,出现了有组织的抢劫和掠夺的情况;其次双方的使者已无法如以往一般可以自由行动,而是被设定在某一区域内;然后是双方的边将开始出现了小规模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被上报为“击杀劫掠者”“保卫边民”名目,中央对此也只能默认与褒奖,这种默认和褒奖却鼓励或强化了其他军镇“建功”的心态;最后,两方高层的互相防备和猜忌最终使双方不断升级状态……

附:时间线及重大事件:

二百年和平岁月(史称“贤君时代”或“黄金时代”):

北方:崇文可汗、兴文可汗、昭德可汗、明理可汗、文明可汗;

南方:圣皇帝、文皇帝、章皇帝、仁皇帝、康皇帝。

三十年战争中:

战争中第一年,导火线为北方(文明可汗)老汗王去世,新可汗(奉诚可汗)初继位,双方以小规模的摩擦为主;

战争中第二年,战争的人数和烈度开始在边境逐渐强化;

战争中第三至五年,双方不断在寻求战机进行歼灭战,以便消灭其有生力量;

战争中第六至十年,双方开始从三个战场出击;

战争中第十一至十五年,双方正规军消耗巨大,国内完全转为战时体制;

战争中第十六年,南方睿皇帝驾崩,宪皇帝继位;

战争中第十七年,“双王被俘”事件发生,引发了“斩首之战”;

战争中第十八年冬,双方率先暴发了“亲军之战”。

战争中第十九年春、夏,由于“亲军之战”未能完全达到战略效果,两方最高统帅愤怒的直达前线进行指挥,从而连续暴发“囚龙之战”,这一战不在是只局限于东线战场,而是联动中线和西线战场。

战争十九年秋至二十一年冬,双方在中、西两线稳住态势,从而秘密抽调军力于东线展开“绞杀之战”;

战争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双方将预备力量投入战场进行最后的厮杀,史称“少子之战”;

战争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双方开始了战争的最后相搏,史称“鸵鸟之战”,随即便出现了“表演式”的战争奇观;

战争三十年,“热情之战”的结束,双方的后撤,形成和平缓冲区。

有关“亲军之战”

三十年战争中,初期的边军厮杀于边境的各个关口,随着战争时间进入第十八年时,两方在暗中积聚力量,想要给对方以致命一击,围绕着边境防线中的东部战线,双方为了靠前指挥,均对政治中心做了调整,两方边军距离国都仅有两天的距离。

返回